初中历史书上讲到西方殖民史,都会提到一句,西方将殖民地当成是产品倾销地,引起了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抗。
正因为如此,二战之后世界上掀起了大规模的殖民地独立运动,各大国(主要是英法两个倒霉蛋儿)的殖民地纷纷独立。在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之后,世界上所有愿意独立的前殖民地国家都已经完成独立。
为什么要加个限定条件呢?因为世界上还有两块殖民地不愿意独立,一个是美属波多黎各,另一个是法属圭亚那。顺便提一句,法属圭亚那的首都名字叫卡宴,是的,就是保时捷的那款经典车型卡宴。保时捷这车名字的来源,就是源自法属圭亚那的卡宴红辣椒。表示这车很刺激。至于是开车的感觉刺激还是车上辣妹的感觉刺激就不知道了。
好了,言归正传。为什么要提殖民地呢?因为从历史书上我们可以看到,倾销商品通常是以武力开道才可行的,而即使这样,也会引起当地人民的强烈反抗。
而最近肯尼亚发生的一件关闭中国超市的事情,则可以说是一个经典的案例,其中的很多事情,可以引起我们的思考。
首先我们来看看,发生了什么。
一、肯尼亚关闭中国超市事件
中国人在非洲的各种遭遇通常会引起国内人民的关注和情绪输出,像尼日利亚扣押中国商人,俄罗斯驱逐华商之类的。而这次肯尼亚关闭中国超市事件,也引起了很多国人的强烈愤慨,掀起了一波反黑情绪。通常,网上的文章这酱婶儿的:
按照媒体的报道:
某中资企业在肯尼亚投资的一家名为“中国广场”的超市于今年1月29日开业。这家一站式零售商以比当地零售商更便宜的价格出售从中国进口的各种商品,开业一个月内超市的日销售量就翻了一番。
然而,在不到一个月后,“中国广场超市”于2月26日宣布关闭。肯尼亚媒体称,超市关闭前,肯尼亚投资、贸易和工业部长摩西·库里亚(Moses kuria)要求“中国广场超市”退出肯尼亚,并表示希望买下超市的租约,交给当地贸易商。
看这个情况,给人的感觉就是,中资企业又在非洲受欺负了,这还让不让人好好做生意了。但是实际情况是什么呢?
事情的起因源于一个叫Lei Cheng的中国商人,看他合作企业的名字Fujian Fester Holding Limited,可能是个福建人,在肯尼亚发现了一个很有潜力的商机。那就是大部分肯尼亚市场上的商品都是从中国进口的,在肯尼亚的价格比起国内而言,高了两三倍。而随着2017年,由中国路桥公司承建的蒙内铁路正式开通运营之后,中国的货物可以直接海运到蒙巴萨港,然后通过火车陆运到内罗毕。从而大幅降低了商品的物流成本。
于是他说干就干,直接开了一家名为“China Square(中国广场)”的大型超市,商品价格相比于其它本地超市而言,最大降幅可达三分之二。于是仅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赢得了巨大的声望。每天肯尼亚人都要排长队去等着China Square开门。甚至引起了大规模的交通拥堵。
随着China Square生意的火爆,事情已经不在局限于单纯的经济层面,而是向着社会、政治层面发展,成为了一个典型的热点社会事件。肯尼亚人民开始基于不同的立场,广泛参与讨论这件事及其影响和意义了。
有些人认为我不管谁开的店,我只管我自己能买到更便宜好用的东西。
有些人认为China Square完全遵守了肯尼亚法律,提供产品和就业,没有任何问题。
有些人认为肯尼亚的买办们赚取了太多的利润,肯尼亚应该有更多这样的超市。
有些人认为这是中国人对于肯尼亚的殖民,旨在打垮本国产业。
有些人认为中国人垄断了肯尼亚的市场,将会让肯尼亚人变成中国人的奴隶。
各种说法,不一而足。但是我觉得下面这位黑人大妈(也可能是大爷,看不太出来)说得一语道破了问题的本质:
中国人是制造商、批发商、分销商和零售商。换句话说,在这个产业链里,完全没有本地人的份儿。
发生了这件事之后,肯尼亚政府的解决方式可以说是非常充满了政治智慧的。我们来看一下他们的做法。
二、肯尼亚政府的解决方式
这个事情已经不是简单的经济问题了,而是政治问题。稍有不慎,要么引起本国民众的大面积抗议,甚至大规模排华,要么引发和中国的外交纠纷。因此,这是一件很考验肯尼亚人政治智慧的事情。
首先这个超市肯定不可能这样开下去的,不然没了活路的肯尼亚商贩们肯定不会答应,搞不好会有恶性暴力事件发生。其次也不能说因为有人抗议,所以就不让人开了,这不合法,对吧。
于是肯尼亚工贸部长Moses Kuria,找了个理由:因为有人卖假货,所以得关停检查十天,十天之后,检查没有问题,发表声明,把货还给了人家。然后又表示现在肯尼亚要大力发展国货,然后在他的主导下肯雅塔大学投资基金买下了Lei Cheng的合同,并给了违约补偿。这样即平复了民族情绪,又保护了中国投资人。
那么生意怎么办呢?没问题,再成立一家新的购物中心,叫Kenya Square,只卖国货,欢迎大家都来做生意。
看起来不错,但是Lei Cheng呢?他原来的生意岂不是做不下去了?并没有,Moses连他的问题也给解决了。肯尼亚欢迎外资来肯尼亚建厂,中国人来建厂,那就变成了肯尼亚制造。同时他还帮助Lei Cheng成为其它肯尼亚本地批发商的供应商。肯尼亚的制造能力肯定和中国人没法比么,所以本质上还是货从中国运过来,在肯尼亚组装一下,甚至干脆就是拆了盒子重装一下贴个牌。这个可是老门儿清了。
最终在Moses的高超政治艺术运作下,各方似乎都获得了让人满意,或者说是能够接受的结果。
商品成了肯尼亚制造,本地商人们重新有了生产,当地人有了就业机会,Lei Cheng继续赚着肯尼亚人的钱,当然可能少赚了一点。。。。。。
但是,问题似乎解决了,却又没有解决。我们来看看这起事件留给我们的反思。
三、该起事件背后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产品生产国,我们已经拥有绝大部分产业链的全产业链制造能力,加之低廉的人工成本,和强大的基础设施。使得我们生产的,与大部分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在世界上拥有足够强大的竞争力。
但是在大部分时候,中国制造的产业链,尤其是低端产业链里,并没有外国人,尤其是非洲人的份儿。原因很简单,中国工人足够卷,不闹事,便宜还好用。而非洲人则是事多又懒。甚至只会打砸抢。
虽然媒体上过度渲染了这种差别。但是这其中有着非常复杂的历史、政治、地缘等原因。大多数的时候,热带人都很懒。有句话说得好,40度的天,让你干一天的活,你去你也懒。而且非洲很多国家自然资源好得令人发指,完全不用耕作就可以获得足够的食物。为啥要在大热天里和自己过不去呢?
所以大部分中国主导的产业链上,还是以中国人为主。而且我们毕竟还有6亿多月收入不到一千的同胞呢,人口红利一时半会还用不完。
当然,在产业链上吃干抹净也没问题,只要武力跟得上,黑人老实当牛马。但是显然现在是行不通的,毕竟美国还在,我们还得倡导不干涉内政。所以这就是现在中国企业出海的最大问题:我们断了别人的财路,但却没有奴役他们。
更为严重的是,中国人断人财路的方式很绝,华为过后,寸草不生不是盖的。
就像很多人说的,为什么Lei Cheng要直接把价格干那么低,打个七八折不好吗?也不至于全城的人都往他那跑。别人也有活路。
但是Lei Cheng的想法可以很简单,铁路也不是他垄断的,将来必然有人也会发现这条财路。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直接把价格打到最低,利用先发优势抢占市场。然后利用垄断地位,把摊位租给同样发样这条商业路线的后来者,自己躺赚平台费。
中国各类的拼菜平台就是这么干的。如果不是中央出手,估计现在中国的小摊贩都已经活不下去了。即使如此,这个趋势也只是缓解,而不是中止。
事实上很多普通人已经如此了,二十年前常见的夫妻店小卖部,现在几乎都已经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连锁便利店,和便利店里年轻的店员。
当然,那些被淘汰的人只是没有跟上时代的潮流而已。时代的车轮总会碾压一批人。现在我们没有碾压黑叔叔,所以在非洲垄断还没有成功。
所以可以先在国内试验,等国内成功了,老美倒了,我们就可以输出到非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