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诊五年,一所三甲医院的减重门诊建设经验

凌青谈健康 2025-04-15 02:21:23
开诊五年,一所三甲医院的减重门诊建设经验

原创 田栋梁 医学界智库

如何让减重门诊避免落入与戒烟门诊一样叫好不叫座的境地,是很多医院需要思考的问题。

4月7日,东南大学中大医院主打“科学减重&健康增肌”双目标的“营养+运动”体重管理联合门诊开诊。在医院发布的通知中宣称,该门诊是江苏省三甲医院中的首家。

中大医院体重管理联合门诊每周一下午开诊,由营养/内分泌医师联合运动康复师组建的双专家团队,为超重肥胖者提供专家全面评估,制定个体化饮食、运动、药物综合管理方案;专业营养师全程1V1管理、指导、激励、陪伴;医学体重管理AI工具提供智能全程辅助。

体重管理联合门诊也是中大医院在减重门诊上的一次新的升级和探索。早在2020年1月,中大医院就在江苏省内率先开设了“医学营养减重门诊”,并且五年来始终坚持周一至周五全天开诊。门诊主要面向超重、肥胖、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代谢综合征患者等群体。来看减重门诊的患者,首先要进行人体成分、心肺耐力、力量等一系列测试,基于患者的肥胖程度与身体机能水平,制定个性化的减重方案。

根据医院发布的信息,到目前为止,减重门诊已经为10000余人成功减重,每人平均减重约8千克左右,且减重后的维持阶段几乎不反弹,效果较好。

从名字中可以看出,中大医院的减重门诊是由营养科医生主导。营养科主任金晖在调入之前,曾担任内分泌科主任,而内分泌科的主要疾病糖尿病往往与肥胖相伴相生。研究表明,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过度肥胖会影响胰岛素的正常分泌和作用,从而引发糖尿病。同时,糖尿病也会影响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进一步加重肥胖的程度。

金晖 主任

“其实我们内分泌科医生本身就很强调减重,只不过那时候没有专门开设减重门诊。”金晖主任介绍,2019年,因为医院要重点建设临床营养科,将她从内分泌科调出去担任营养科主任。“国内很多营养科主任都是从临床科室跨界来的,对我来说,虽然转到营养科需要重新学习很多营养相关知识,但内分泌科和营养本来就关系密切,所以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衔接。”

金晖担任营养科主任第一年的12月,中大医院临床营养科就获得全国“百佳医学营养减重教学基地”称号并挂牌。2020年1月,科室开设了医学营养减重门诊。起初因为临床营养科医生有限,只每周一、三、五开三个全天门诊,半年后,随着科室医生人数的补足,开始周一至周五全天开诊,并持续至今。

2020年,不仅是江苏省,减重门诊在全国也都比较少见。对于为何有如此“突发奇想”超前开设减重门诊,金晖主任表示,营养科此前开设的有营养咨询门诊,但门诊量一直很少,因为很少有公众有到医院挂号咨询专业营养建议的意识,后来科室把营养咨询门诊改成临床营养门诊,希望能吸引比较关注营养问题的临床患者,但门诊量依然没能上去。

“之前我们为医院的医护人员做了一些体重管理的工作,反响还是蛮好的,而减重确实能带来诸多健康益处,也符合慢病管理关口前移的预防理念,像内分泌科的很多代谢性疾病患者,在减重之后甚至能实现减药。我们想学科建设总归要做出自己的特色,所以就开了医学营养减重门诊,并且坚持到现在。”金晖主任说。

世界卫生组织提供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每8人中就有1人患有肥胖症。而自1990年以来,全球成人肥胖增加了1倍多,青少年肥胖增加了3倍。超重和肥胖在全球已经成为一个日益凸显的公共卫生问题,不仅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神经系统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等一系列疾病的高危风险因素之一,早在2013年,美国医学会就已经正式认定肥胖是一种疾病,希望籍此促使医生更加重视肥胖问题。

2024年6月,国家卫健委等16个部门联合启动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活动实施方案”中要求:推进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体重管理工作,提升医护人员体重管理技能和肥胖症治疗服务水平。鼓励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体重管理门诊或肥胖防治中心,整合相关专业资源,提供肥胖症诊疗服务。力争通过三年左右时间,实现体重管理支持性环境广泛建立,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显著提升,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逐渐形成,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得以改善。

此时,中大医院临床营养科的减重门诊工作已经持续了4年多。金晖主任还做了更多,2023年,金晖牵头成立了江苏省基层内分泌特色科室孵化中心慢病营养联盟,并担任理事长。联盟纳入了江苏省的100多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并为联盟中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培训营养相关知识。除了培训之外,金晖还以体重管理为抓手,让这些基层医生接受培训回去之后,通过开展慢病患者的体重管理工作,助力慢病的管理。

“去年年底,我们还在全省做了一个评比活动,让各联盟单位把体重管理的成果展示一下,通过评奖来激励大家更好的把基层体重管理做起来。”金晖说,“我们医院叫医学营养减重门诊,但我觉得对基层来说,老百姓可能不太能接受专门去医院减重,所以在基层我们叫健康体重管理门诊,这样对老百姓就有吸引力多了。而且对于老年群体,除了减重之外,一些比较瘦的老年人增加肌肉也很重要,所以叫健康体重管理门诊也更合适。”

2023年12月,国家卫健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公布了全国第二批临床营养科建设示范单位名单,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成功入选,建设方向为“慢病诊疗的全程营养管理模式”。

五年来,金晖主任领导的临床营养科除了每天看减重门诊外,还积极支持其它相关科室患者的体重管理工作,把减重工作同步融入到妊娠期糖尿病、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病、糖尿病等患者的系统管理中。

随着国家卫健委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 全国各地医院纷纷开设减重门诊,有些医院还推出了以多学科诊疗(MDT)为特色的减重中心。然而,相比热火朝天的减重门诊建设,公众的减重热情并没有被随之点燃。

3月13日上午,《大众日报》的记者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门诊观察到,肥胖与代谢综合征门诊开诊已过去了30分钟,门诊前候诊的患者却寥寥无几,门诊预约名单上也只有7-8名患者的名字。记者还了解到,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中心医院等多家医院也都开设了体重管理相关门诊,有的门诊每天有30多人就诊。

事实上,中大医院医学营养减重门诊开设五年来也始终不温不火,“每天多的时候有20个,少的时候就十来个。”在金晖主任看来,尽管近些年来关于肥胖对健康危害的科普已经做了非常多,但公众还是不太当回事,“老是嘴上说注意,然后没有行动,有些人晚上睡觉呼噜很响,已经睡眠呼吸暂停了,也还无所谓呢。”

与减重门诊高度相似的是戒烟门诊,都是受政策驱动建设,都与不良生活习惯高度相关,都是人体健康的高危风险因素,甚至超重肥胖和烟草依赖一样,都已被医学界正式认定为是一种疾病。如何让减重门诊避免落入与戒烟门诊一样叫好不叫座的境地,是很多医院需要思考的问题。

中大医院在医学营养减重门诊基础上,开出“营养+运动”体重管理联合门诊就是一次有益的尝试。除此之外,金晖主任还在考虑加深与全院相关临床科室的合作,通过建立起会诊、转诊机制,把体重管理融入到各个学科的诊疗工作中。

0 阅读:23
凌青谈健康

凌青谈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