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人:杨章林,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职业学校退休老师。身份证:522425195709200030
我于2023年2月17日发表的《翻译简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被投诉侵犯著作权,文章已经被删除。
大出意料之外,切实地感受了投诉者的无理和无聊。
首先,从时间上看。
我翻译这篇文章的时候,投诉者你应该还没有“入行”。投诉者翻译的《道德经》,就是第一章——二十章,都是在2022年。这个时候我翻译的《道德经》已经是几易其稿了,怎么去侵权呢?难道本人有特异功能?
其次,再从内容上看。你的“著作”虽然“上锁”,“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就那么一点点水平,值得侵权吗?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侵犯著作权”,不外乎就是抄袭。说一句大话,走进经典,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看到一篇说得过去的译文。
抄袭你的文章?也太高看自己了。
“德”怎么解释?你肯定不晓得。老子的“道”是什么意思?你可能只会东拉西扯。一部《道德经》被所谓的直译搞得乱七八糟,你不可能有如此认知。这些内容,“投诉者”:你肯定不懂。我“侵犯著作权”?朋友:扪心自问,你的“著作”有什么值得我“侵犯”的呢?
你的“著作”如果要我来评论,肯定会很有礼貌地说:“朋友,你不懂《道德经》”。
如果有情绪,你可以“亮”出自认为翻译得最好的一篇文章,我们借头条的平台,在众目睽睽之下有理有据地理论一番,看看是不是值得抄袭。
下面是我早年翻译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的确没有译好,特别是“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同智者的文意相去甚远。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经过这样标点,一个多重复句就清晰的出现了。第一个层次转折,第二个层次假设。译:不同阶层的人们在不同的环境里做着不同的事,但是,无论面对什么事,即使是满含怨恨的事都必须得充分注意你的方式方法——德。
被删除的文章,主要是为了纠正这个错误,目的是对经典负责、对读者负责、对自己负责。
(附译文)
2019-03-11 07:53·杨章林555
第六十三章(可以看作第一次翻译)
[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译:(在事的面前)行为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做事的真正含义,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体现在事件中的个人的能力水平方法修养等等,事件本没有味道可言,但是在生活中,人们不仅尝到了酸甜苦辣,也品出了喜怒哀乐(从无味的事件中品出·味道)。事的大小多少概莫能外,(即便是处理)满含怨恨的事,从中也能看出你的品德修养。
处理难事从容易处着手,解决大事从小处着眼。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处着手,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微处着眼。因此有远见卓识的人,始终不以干大事者自居,所以成就了他们的光辉形象。那些信口雌黄随便许诺的人,往往无信誉可言,常把“容易”挂在嘴边的人,很难成大事。所以目光长远的人做事,总喜欢把方方面面可能出现的困难考虑清楚,最终就是碰到困难也能轻松解决。
(下面可以算作第二次翻译)
迷雾中的《道德经》(连载)原创2021-11-08 08:35·杨章林555
——面对矛盾,良好的方式方法就是美德
第六十三章(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智者在第七十章就告诉我们,TA的文章都是“言有宗,事有君”:条理清晰,叙事清楚。这篇文章也不例外,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一、在文章的开始,就明确提出处事要做到心中有数、处事的功夫在事外,要能从“无味”的事中品出它们的“味道”来。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在“事”的面前,行为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做事的真正含义,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体现在事件中的个人的能力水平方法修养等等,事件本没有味道可言,但是在生活中,人们不仅尝到了酸甜苦辣,也品出了喜怒哀乐,从“无味”的事件中品出·味道。
二、紧接着概括地告诉人们,无论面对什么事,都要讲方式方法——德。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无论“事”的大小多少都概莫能外,即便是处理满含怨恨的事,从中也能体现出你的美德——方式方法。
三、什么是良好的方式方法呢?
首先,从难到易、从细微处入手。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处理难事从容易处着手,解决大事从小处着眼;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处着手,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微处着眼。
其次,不能盛气凌人,态度要谦和。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因此有远见卓识的人,始终不以干大事者自居,所以成就了他们的光辉伟业。
再次,不要随便承诺、轻言容易。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那些信口雌黄随便许诺的人,往往无信誉可言,常把“容易”挂在嘴边的人,很难成大事。
最后,总结。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所以目光长远的人做事,总喜欢把方方面面可能出现的困难考虑清楚,最终就是碰到困难也能轻松解决。
小议:
在这一章,老子可能想表达功夫在事外的思想。也就是你(说话)做事,别人透过事看到的是你的能力方式方法等等,所以老子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应该是指无论发生什么事。“报怨以德”这也就是一个假设性的举例,即便是处理满含怨恨的事,其中也能看到你的德行修养。这样一来和传统理解就产生分歧了。
期待文友们有理有据的讨论!
上面的译文,发表已经三年之久了,如果侵权,也是“侵”我自己的“权”。
本来想瞧瞧所谓被“侵权”的文章,非常遗憾,“上锁”的,要交“通行费”,无钱也就无缘一睹“芳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