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成都9月12日电(王利文陈建新)“在‘叶子’的边缘位置,用食指和拇指压一下,让它更薄、更逼真一点。”11日,四川省成都市财贸职业高级中学校多功能演训室内,面点老师向雪梅一边捏制面点,一边给来自成都市多个社区的各民族学员教授制作技巧。
位于成都市金牛区的这所职高,2021年建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培训基地。金牛区民宗局局长马莉介绍,该基地是成都市推进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和社区民族工作标准化建设、促进各民族互嵌式发展的创新实践缩影。截至目前,已开展包括语言文字、职业技能、法律法规、中华文化等各类培训活动26期,培训人员达2000余人次。
来自新疆喀什的巴哈古丽是学员之一,她和丈夫在金牛区开了一家馕店,“我们的馕饼很受成都市民欢迎,每天能卖出300张到400张。”她说,希望通过学习面点技术,丰富业态,把生意做得更加红火。
2022年,为加强和改进城市和社区民族工作,四川出台《四川省城市民族工作标准(2022年版)》和《四川省社区民族工作标准(2022年版)》,着力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提升城市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坐落在成都市锦江区的锦欣西囡妇女儿童医院,是成都锦欣医疗投资管理集团(以下简称锦欣集团)旗下的一家辅助生殖医疗机构。为方便各族患者就医,该院自2019年7月起成立了由藏族、羌族、彝族等医护人员组成的石榴籽示范科室,帮助患者解决门诊就医中的语言沟通难题。
走进石榴籽示范科室,色彩鲜艳的彝族漆器、大大小小的锦旗和哈达映入眼帘。“有患者出院后,特意从西藏送来哈达表示谢意,我们医护人员都很感动。”该科室护士余航说,截至今年6月,科室已接待少数民族患者2.4万余人次。
除打造特色科室外,锦欣集团从2012年开始常态化开展医疗对口支援民族地区工作,对甘孜藏族自治州炉霍县、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等地的5所妇幼保健院进行援助。“以前,炉霍县入院分娩率不到三成,现在几乎达到百分之百。”锦欣集团相关负责人徐骏多次带队前往炉霍县支援,在他看来,当地医疗水平近年来明显提高,居民健康得到有效保障。
近年来,四川顺应各民族大流动大融居趋势,在城市中重点建设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搭建“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四川天府新区华阳街道安公社区是四川城市民族工作的典型代表。该社区1.2万常住人口中,藏族、彝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居民有382人。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安公社区通过强化党建引领、社区主体、多元参与、群体自治等途径,扎实推进社区“民族之家”核心载体建设,走出社区民族工作治理新路子。
在社区广场,手持民族乐器的十余名居民身着艳丽的民族服饰,正进行日常排练。据了解,安公社区鼓励居民组建了15个歌曲、舞蹈、民族乐器等社团组织,吸纳各民族成员355人,开展各类惠民演出、文化表演和公益活动等百余场。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更成了促进多民族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力量。
在安公社区从事餐饮行业的阿卜迪·威力,11年前从新疆来到成都。如今,店铺生意越来越好,阿卜迪·威力也在闲暇时间积极参加各类慈善活动,帮助其他居民解决困难。截至目前,安公社区已有75名少数民族居民成为社区志愿者,每年志愿服务时长累计超过6000小时。
近年来,四川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大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探索实践。随着城市民族事务治理进一步规范化、精细化和社会化,越来越多的发展成果将惠及各族群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