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核弹”,2025一定是中国买车人最纠结的一年!

杨博士说车啊 2025-04-09 09:26:40

2025年的汽车市场注定不会平静。美国政府突然向全球抛出的“关税核弹”,对原本已在重点打击名单的中国新能源车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风起云涌,欧盟、日本、印度、东南亚多个市场也在酝酿本地优先政策。在这场全球产能配置断裂的博弈中,中国汽车工业正面临多重挤压;一边是出口受阻、库存攀升;一边是国内价格战愈演愈烈、企业盈利能力迅速塌陷。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这不仅是一场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考验每个购车人的决断力。

2025年中国汽车行业将会发生什么?

1:车企成本在涨,价格却在跌:

截至2024年末,中国新能源整车平均单车亏损仍超8,000元。传统车企利润持续下滑,一季度财报显示:

长安汽车:净利润同比下滑54.2%;

上汽集团: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21.5%;

吉利汽车:单车利润不足1,200元,几近盈亏边缘。

而比起财务上的亏损,更致命的是“结构性涨价”:尤其是智能化核心配件依赖进口,在中美科技脱钩背景下,这一成本恐在2025年持续上行。

关键零部件仍依赖美国供应链:

高算力芯片:英伟达Orin X、小鹏与小米使用的高通8295、理想的地平线征程5;

激光雷达核心器件:大多数仍依赖海外芯片组与算法;

高压域控、电驱系统中的功率芯片(SiC):大量采购仍受美日企业控制。

比亚迪、吉利等企业虽已布局芯片自研(如比亚迪“地平线合作”+吉利“亿咖通平台”),但短期内难以完全替代,况且在当下竞争态势下,这些企业的技术成果共享全产业链未免太过理想化。

一边是成本上涨,一边是竞争导致的持续降价,消费者最怕被买到牺牲“可靠性”和“安全性”的产品;但这种内卷本质就是劣币驱逐良币恶性循环。

2:卖车越吆喝效果越差

在汽车产业降本大潮中,“营销”是第一批被开刀的对象。多家主机厂裁撤市场团队、缩减广告预算、减少传统广告投放,直接导致品牌声音的失控。

小米SU7爆燃事件:微博热搜、短视频跟风传播,最终谁对谁错已不重要,因为舆论早已“审判”完毕;理想L6投诉潮:新车上市前即因车机卡顿、智驾系统BUG频繁被质疑,直接影响终端销售。在某社交平台“一家独大”、舆论极度易燃的时代,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持续被“网络裂变”侵蚀,购车焦虑与观望情绪持续加剧。

3:稍有不慎就变收藏家

自2023年起,国内已有数十家车企退出市场或濒临破产,2025年或将迎来新一轮“品牌死亡潮”。

典型失速品牌:

哪吒汽车:2024年销量骤降67%,内部爆出资金断裂传闻;

江淮汽车:2024年亏损22亿元,新能源业务严重滞后;

海马汽车、雪铁龙、标致、斯柯达:持续亏损、产销停滞;

捷达品牌:被一汽集团战略边缘化,已无新车型规划,还有很多......

而即便是头部企业,也正在被“全民智驾”这一战场强行裹挟。

比亚迪智驾下沉全系后,吉利、广汽、小鹏、奇瑞纷纷“仓促上车”,多个品牌原定2026年再上线的NOA功能被提前压缩至2025上半年落地,系统稳定性、安全性风险激增。

消费者看到的是“功能越来越多”,但背后却是很可能是技术准备不足、测试周期不足、安全验证不足。

4:三个月一改款:“首发”买车信任丧失

过去一辆新车从立项到上市,周期约为3-4年;现在行业内“内卷极限”已缩短至3-6个月出新车:

比亚迪2024年推出超过15款新车;

吉利银河、领克、极氪等大品牌几乎月月有新;

这种“快推”实力企业HOLD住,但更多的企业也只能直接压缩新车测试周期,安全性验证、质量可靠性验证被迫让步给“市场节奏”。消费者不再信任“新品”,也不敢做“首批用户”。

5:价格背刺老车主情况更加普遍

从理性分析出发,如果你准备在2025年购车,那么有三种可能风险不可忽视:

1.价格踩空风险:很多车型“先买贵后降价”,降幅高达30%-40%,

2. 技术迭代背刺:新老平台切换混乱,2024买的车2025年可能已被淘汰;

3. 品牌濒危风险:2025年下半年,可能迎来更多“僵尸车企”的大批退场。

杨博士说车判断:不出意外2025年6月起,或许将是新一轮集中“清库存—打价格战”的节点。此时车企为了抢占半年报节点、释放产能库存,价格松动空间将进一步扩大。

AI参考24年多品牌车型价格下调趋势绘制的表格:《2025年下半年新能源汽车最佳购车窗口预测图》

模拟趋势结论:

价格指数在7月到9月期间逐步下探,8-9月为价格低谷期;

如果不急于购车,8月-9月或将是2025年购车的最佳窗口期;

需留意新一轮技术迭代或新政出台可能带来的价格波动。

6:近期可能迎来史诗级刺激消费政策的及时推出:

这或许能成为这轮全球关税危机发生后,唯一利好国内汽车行业的预期了,如果如期发生,购车预期有可能发生逆转。

观望不再是“犹豫”,而是一种生存智慧,在极度内卷的2025年,“买车”已经不只是消费决策,而是一场信息博弈、生存判断和心理战。价格不是唯一标准,可靠性、品牌稳定性、服务持续力、技术路径延续性才是未来3-5年能否“开得安心”的关键。在这场以关税为起点、以技术重构为未来的全球汽车产业大洗牌中,2025年只是第一幕。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谨慎观望,也许才是真正的买车智慧。

14 阅读:17224

评论列表

爱着谁

爱着谁

37
2025-04-09 22:09

美系车即将彻底退出中国市场

风雨兼程

风雨兼程

32
2025-04-10 12:17

别吆喝,别搞什么国补、省补,搞实实在在的车企直接降价到位!才是正道!搞其它都是利益在背后搞鬼。

用户15xxx14

用户15xxx14

30
2025-04-09 22:42

逼着主机厂搞国产替代,这对国内相关零部件公司特别是国内芯片、软件等供应商是一大利好

用户16xxx22

用户16xxx22

29
2025-04-09 21:52

还是比亚迪有远见,什么都自研不求人,关税大战对他一点没影响,其他靠进口组装生存的车企就难说了,至少竞争力大打折扣。

金生水起

金生水起

20
2025-04-09 22:07

其实买任何新车都是被资本在剥削,买个十七八手的鬼子车万儿八千的最省

启明星 回复 04-10 10:00
178手的鬼子车开着很快变鬼子了

罗素克洛

罗素克洛

19
2025-04-10 00:35

使用美国芯片的车我相信在战争的时候绝对是美国的武器[鼓掌]

罗素克洛 回复 04-11 23:52
你猜[得瑟]

草中黄金浆 回复 04-11 11:56
中东不是有个反美英雄炫耀缴获的苹果手机引来美军导弹精准打击导致一个小队团灭了吗

明觉利

明觉利

10
2025-04-10 10:51

亏还做?我是不信的[得瑟]三桶油天天喊亏,是肾亏了吧

77

77

10
2025-04-10 00:25

中美脱钩是大势所趋。国产替代会被倒逼完善。

用户13xxx09

用户13xxx09

9
2025-04-10 09:32

国家智囊团每一步都经过缜密推演,要相信祖国,相信自己

蓝色海洋

蓝色海洋

9
2025-04-10 11:37

买车还有啥纠结的,直接买比亚迪,各个水平段的都有,从五万到150万的车都有,而且技术全世界第一

骑马牧马 回复 04-12 05:54
洗脑了

敏而好学

敏而好学

9
2025-04-10 07:29

买车就买比亚迪,技术领先价格公道

楼青 回复 04-10 18:39
就是那个车标都设计不出来的车子么[并不简单]

草中黄金浆 回复 楼青 04-11 11:58
一天到晚车标车标,什么鬼东西??这很难吗?一横一竖一撇一捺,什么不可以做车标???

灵犀一指

灵犀一指

8
2025-04-10 12:27

想不通啊,一个车机就那么重要么?车这玩意就是个代步的,一天天光想着去靠一个电子产品?

power 回复 04-10 22:36
油车一样有芯片

胖熊  回复 04-10 21:42
用过才知道香,就跟以前讲一个手机就是拿来打电话的,要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功能干嘛

用户17xxx19

用户17xxx19

8
2025-04-10 09:10

大浪淘沙,买外国零件组装贴中国牌的可以歇歇了

suyeyia?

suyeyia?

7
2025-04-11 07:00

车企成本涨,价格却跌,这波操作简直是在教我们怎么亏本赚钱啊

风一样的男子

风一样的男子

3
2025-04-10 07:04

都是工业奇迹在用进口芯片啊?

老谢

老谢

3
2025-04-10 22:48

企业家也永远改变不了急功近利的心态

休城之迷

休城之迷

2
2025-04-10 07:43

不慌着买,年底再说。

东风

东风

2
2025-04-11 09:50

美系进口车将彻底退出中国市场

用户93xxx58

用户93xxx58

1
2025-04-10 06:43

为什么要大瓶?车好久行

用户55xxx08

用户55xxx08

1
2025-04-12 21:00

难道不是车企数量太多了,还没卷到头,感觉4.5家差不多

杨博士说车啊

杨博士说车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