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大量的前苏联电影涌入我国,并一度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主流,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前苏联电影故事性极强,艺术内涵丰富,既不太商业,也不太文艺,看过之后往往让人回味绵长,感动永存心中。今天就来重温那些银幕上不朽的经典。
第一部《列宁在1918》尽管该《列宁在1918》拍摄于1938年,时间已较为久远,但其影响力至今依然深远。比如那句“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的”,还有那句“列宁同志已经不咳嗽了,他已经不发烧了!”这些经典台词,都是出自这部电影。
故事讲述了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面临多国干涉,国内饥荒严重。列宁领导从富农手中征粮,缓解粮食危机。反动势力策划刺杀,马特维也夫告密,但瓦西里因布哈林误导未能及时保卫列宁,导致其遇刺。民众担心列宁,高尔基为之前的争论感到内疚。斯大林指挥红军击败白军,列宁和斯大林胜利后拥抱,共同庆祝胜利。
片中的列宁既有领袖风采,又不失幽默和可爱的烟火气,这一点其实对后来中国主旋律电影里如何塑造领袖人物,有很大的启发。影片中的列宁展现出领袖风范与幽默感,这对于后来中国主旋律电影塑造领袖形象,有很大的影响。主演史楚金因其逼真演绎,被誉为最接近列宁原貌的特型演员。列宁夫人观影后亦赞叹不已,称其演技足以以假乱真。然而遗憾的是,史楚金因拍摄期间过度劳累患重疾,仅两年便离世。
《列宁在1918》于五十年代引入中国后,二十余年间反复播放,影响了几代人。尤其是列宁观看芭蕾舞剧时遭敌方暗杀的片段,至今仍令老一辈观众津津乐道。值得注意的是,观众并非被紧张剧情所吸引,反倒为背景中的芭蕾舞者所吸引。许多观众第一次见到如此“大胆”场景,深受震撼。因此,不少人多次看这部电影,只为欣赏那短暂的芭蕾舞片段。
第二部《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是由谢尔盖·邦达尔丘克执导,柳德米拉·萨维里耶娃、谢尔盖·邦达尔丘克、维亚切斯拉夫·吉洪诺夫等人主演的战争片。于1966年在前苏联上映。这部电影长达427分钟,共分为四部。
该片根据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同名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改编,主要讲述了1805年,贵族私生子皮埃尔被引入上流社会。他的友人安德烈公爵参加第三次联军对拿破仑的战争。1809年,娜塔莎参加舞会,安德烈公爵爱上她,但因故延迟婚期。公爵出国期间,娜塔莎移情阿纳托利,但又后悔并放弃私奔计划。安德烈解除婚约,皮埃尔向娜塔莎表白。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国,安德烈和皮埃尔参与战斗,均受伤。法军胜后向莫斯科进军,罗斯托夫夫妇逃离,不知安德烈在其中。皮埃尔扮农民刺杀拿破仑失败被俘,后获释。法军在克拉斯诺耶被击败,安德烈重伤被认出并带回庄园,临终前原谅娜塔莎。娜塔莎与皮埃尔在莫斯科重建时结婚。
影片风格独特,历史与现实交融,壮丽与细腻并重,沉郁与诗意共生。开篇即营造出喜忧参半、明暗相间的氛围。宫廷权贵与贵族们在优美华尔兹旋律下翩然起舞,同时揭示了他们之间的激烈斗争及贵族的堕落。影片围绕三位主角对战争的反思及其命运展开,描绘了十九世纪初俄罗斯社会风貌。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未采用现代视角解读原著,而是忠实、客观地再现原著,彰显了苏联电影的大气磅礴,堪称影史珍品。
本片由上译厂配音,杨成纯配的安德烈,乔榛配的皮埃尔,丁建华配的娜塔莎。此外还有毕克、尚华、程晓桦、于鼎等实力派演员,以及孙道临担任旁白。如此强大阵容也让本片成为经典之作。
第三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斯坦尼斯拉夫·罗斯托茨基执导,伊琳娜·鲍里索夫娜·舍夫丘克、奥斯特罗乌莫娃·奥丽加·米哈依洛芙娜、叶连娜·德罗边科、安德烈·马尔蒂诺夫等人主演。于1972年上映。
这部影片根据鲍里斯·瓦西里耶夫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1942年夏,瓦斯科夫准尉带女兵驻守车站旁村子,应对敌机轰炸。丽达发现空降德军,瓦斯科夫率五人小分队搜捕,但女兵们全部牺牲。丽达重伤后自尽,瓦斯科夫孤身击溃德军扎营地,缴械并押俘虏返回。途中遇援兵,因伤晕倒。多年后,瓦斯科夫带丽达之子至树林,为女兵立碑,游客肃立致哀。
本片运用独特的蒙太奇手法,通过色彩对比展现不同时期:黑白画面描绘战争的残酷,而鲜艳的彩色则展示女兵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尽管演员外貌并非惊艳,但其坚毅与时代感的气质令人赞叹。据导演透露,原本设定为五名男性士兵的角色全部改为女性,通过女孩的单纯美好更能反衬出战争的残忍黑暗,让观众也更能深刻地感受到战争之痛。
该片在中国上映时感动无数观众,尤其是歌曲《喀秋莎》至今仍广为流传。2015年俄罗斯重拍版虽口碑尚可,票房却不及原版,国内引进后票房仅约1000万。
第四部《乡村女教师》《乡村女教师》是由马尔克·顿斯柯伊执导,薇拉·马烈茨卡雅、德·萨迦耳、普奥烈聂夫、德·派符洛夫等人主演。影片于1947年前苏联上映。国内由上海电影制片厂于1950年7月译制。
故事讲述了瓦尔娃拉毕业后前往西伯利亚乡村任教,得未婚夫支持。然未婚夫因革命入狱,她孤身前往。初时,村民对教育和孩子教育不重视,对瓦尔娃拉排斥。三年后,她的努力让孩子们走进学校,村民接纳了她。未婚夫出狱后与她成婚,但随后他参加革命离开。马尔蒂诺夫战伤离世,瓦尔娃拉坚强地继续教书。她助力学习优异的学生布鲁夫进入中学。战争期间,瓦尔娃拉送学生上战场并保持联系。战后,她成为校长,学生们成为教育者,她获列宁奖章。学生们探望她,祝福她和祖国。
影片以优美的诗歌般的笔触,描绘了一名普通乡村女教师的非凡精神。主演瓦尔娃拉的薇拉·马烈茨卡雅当时已41岁,但在片中成功地塑造出年轻女孩的形象,无须替身,仅凭精湛演技便将角色演绎得栩如生,获得广泛好评。因在本片中的卓越演出,马烈茨卡雅荣获苏联功勋演员称号。
本片不单在苏联电影界赢得了极高声誉,亦在世界各地,尤其是中国掀起热潮,影响了一代观众。许多观众在观看此片后,深深铭记着华尔瓦娜的那句名言:“活着,就是为了祖国服务。”当年许多年轻人因此受到鼓舞,投身乡村教育事业,为消除文盲与落后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五部《士兵之歌》《士兵之歌》是由格里高利·丘赫莱依执导,弗拉迪米尔·伊瓦绍夫 、詹娜·普罗科伦科、安东宁娜·马克西莫娃等人主演。于1959年上映。
故事讲述了在卫国战争期间,通讯兵阿廖沙用反坦克枪击毁了德军两辆坦克。将军欲为他授奖,但阿廖沙只请求回家探望母亲并修补屋顶。将军给了他六天假期。阿廖沙归途中展现善良与关怀,他回家后与母亲匆匆相聚。然而,他在战争中牺牲,未能兑现回乡的承诺。母亲从此身穿黑衣,在村口凝望远方。
作为丘赫莱依的代表性力作,该片与当时苏联战争题材的主流基调截然不同,当时大部分苏联此类电影都聚焦宏大叙事和浩瀚战斗场景;而《士兵之歌》独辟蹊径,以普通士兵阿廖沙的视角揭示战争的残酷现实,战场仅为情节发展的舞台。但影片看到最后让人十分“心痛”。
1959年,《士兵之歌》角逐戛纳电影节并荣获好评如潮,使丘赫莱依声名远扬。时至今日,该片在豆瓣上依然保持着9.1的高分,2021年,这部影片又在北京国际电影节放映,更是场场爆满。足见六十多年后其影响力经久不衰。
第六部《雁南飞》《雁南飞》是由苏联导演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执导,塔吉娅娜·萨莫依洛娃、阿勒克塞·巴塔洛夫、瓦西里·麦桧拉等人主演。于1957年播出。
故事讲述了薇罗尼卡和鲍里斯是热恋中的情侣,但战争迫使他们分离。鲍里斯参军,薇罗尼卡失去了父母和家园,只能住在鲍里斯父亲的家中。在悲痛中,她受到鲍里斯表弟马尔克的诱骗,失身并被指责。薇罗尼卡虽失去热忱,但仍等待鲍里斯。然而,鲍里斯在战争初期就牺牲了。战争结束后,薇罗尼卡虽悲痛,但仍带着鲜花来到广场,怀念过去,迎接新生活。
作为苏联诗电影的代表作品,尽管背景设定在战争时期,但《雁南飞》依然讲述了一段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女主角维洛妮卡与男主角鲍里斯的美丽邂逅,却因战争而分离。影片开篇的每一帧画面犹如诗歌般流淌,预示着他们的爱情终将走向悲剧。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越美好的事物往往越容易被摧毁。
影片上映后反响热烈,其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苏联二战题材影片的固有模式,转向诗意电影的创作方向。虽然故事情节看似陈旧,但在导演和摄影师的巧妙处理下,充满冲突,使得那份爱情更加刻骨铭心。
第七部《伊万的童年》《伊万的童年》是由安德列·塔科夫斯基执导,由尼古拉·布尔雅耶夫、瓦伦丁·祖布科夫、尼古莱·格陵柯等人主演。于1962年上映。
故事讲述了少年伊万父母被纳粹杀害,怀着仇恨加入苏联红军成为小侦察员,深入德军执行危险任务。上尉欲送他上学,但伊万坚持留下并再次执行侦察任务,最终未归。战后,上尉在敌军资料中发现伊万档案。
作为苏联电影大师塔可夫斯基早年经典之作,《伊万的童年》凭借其出色的艺术表现力,荣获1962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肯定。该片通过伊万的视角探究战争与人性,梦境和现实交织描绘出一幅既有现实感又富有象征意义的战争画卷,引发观众对于哲学问题的深入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的问世,催生了一部家喻户晓的中国电影《小兵张嘎》的诞生。前者以战争的残酷揭示对儿童心灵的摧残;后者则赞美战争中的平民英雄主义,讲述嘎子在战争中的成长历程,以此向英勇牺牲的烈士致敬。
第八部《办公室的故事》《办公室的故事》是艾利达尔·梁赞诺夫执导,由安德列·米亚科夫、阿丽萨·弗雷因德利赫主演的爱情喜剧。于1977年2月3日上映。
故事讲述了莫斯科统计局女局长洛佳娜业务能力强,但私生活冷僻,被称为“冷血动物”。统计员瓦谢里采夫相貌老成,才华横溢,却自命清高,不愿向洛佳娜求助。两人性格迥异,但在经历了一系列矛盾后,爱情在心中萌生。
这部电影既不是普通的情节剧,亦不是传统的喜剧模式。导演以独特视角和巧妙构思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使得影片表面严肃,内里充满张力,突破了传统喜剧的界限。影片的节奏掌控和情节处理堪称完美,导演运用喜悲对比传递人性之美。片中的音乐轻松活泼,含蓄而清新,让观众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瞬间。通过此片,中国观众不仅可以深入了解苏联社会,还能感受到温馨、亲切和自然的氛围。
《办公室的故事》于1985年引入国内后迅速走红,其中的经典台词“我干巴巴的”——“不,您湿乎乎的”,成为了许多人难以忘怀的时代记忆。
第九部《两个人的车站》《两个人的车站》是艾利达尔·梁赞诺夫执导,由柳德米拉·古尔琴柯、奥列加·巴希拉什维利等人主演的爱情喜剧片,于1982年上映。
该片是梁赞诺夫“爱情喜剧三部曲”中的第三部,讲述了钢琴师普拉东有一位自私的妻子,为寻求驾车快乐导致车祸,他选择代妻认罪并坐牢。在前往看父亲的途中,他因意外被困车站,结识了被丈夫抛弃的女服务员薇拉,两人同病相怜并产生爱情。普拉东入狱后,薇拉长途跋涉为他送去美食。
这部影片1986年由长春电影厂引入国内后成为当年最受欢迎的译制片之一。与《办公室的故事》类似,该片同样讲述了两位中年男女的爱情故事,角色设定有所不同,男主角是一名即将入狱的罪犯,女主角则是一名餐厅服务员。。影片兼具幽默与感动,剧情紧凑,人物性格鲜明,配以优美乐曲,深受广大观众喜爱,雅俗共赏。
梁赞诺夫导演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将这个看似平凡无奇的爱情故事演绎得细腻感人。记忆最深的是,男女主角在小木屋里重逢的那场戏,虽然没有任何台词,却让观众感动落泪。
第十部《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是由弗拉基米尔·缅绍夫执导,薇拉·阿莲托娃、阿勒克塞·巴塔洛夫等人主演。于1980年上映。
故事讲述了十七岁的女工卡捷琳娜冒充教授女儿,与摄影师拉奇科夫相爱,后因身份暴露被抛弃,怀孕独自抚养女儿。十六年后成为厂长,与电工果沙建立感情,果沙得知她身份后疏远,两人经历波折终和解成婚,卡捷琳娜获得真正的幸福。
影片上映后取得极大的票房和口碑成功,并荣膺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该片以一位女工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出勇敢、忠诚、坚韧等美好品质,故事情节紧凑,艺术内涵深厚,既不是纯粹的商业片,亦不是过度文艺化,观影过后令人难以忘怀,感动常驻心间。遗憾的是,2021年导演缅绍夫因新冠离世,次年主演也是他的妻子阿莲托娃同样因病逝世,使得《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成为了永恒的记忆。
在上世纪80年代,《莫斯科不相信眼泪》在中国广受欢迎,至今仍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历经四十余载,卡捷琳娜的那句“人生,从40岁开始”的台词,如今已被视为独立女性的宣言,彰显了本片在思想观念上的前瞻性。
这十部前苏联老电影涵盖主题广泛,从战争叙述到历史再现,再到人性探究,充分彰显了苏联电影的独特魅力。还有哪部前苏联老电影让你难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