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罗马尼亚电影在我国曾风靡一时。其独特的剧情、精湛的演技、紧凑的节奏以及优美的音乐,与当时国内电影形成鲜明对比。
如今再看,尽管画面质量差了些,但故事依然引人入胜。不知你是否还记得这些经典影片?
第一部《多瑙河之波》《多瑙河之波》是由维乌·丘莱伊执导,拉扎尔·弗拉比耶、利维乌·丘莱伊、爱琳娜·帕翠斯库等人主演。于1960年首映。1973年国内公映。由长春电影译制片厂完成译制,孙敖、向隽殊及郑万玉为三位主角配音。
故事讲述了1940年代,罗马尼亚游击队与反法西斯组织袭击德军目标。因前线急需军火,地下党员托玛混入囚犯队伍,登上运军火的轮船。船长米哈依选他为水手,共谋反抗德军,运送武器给游击队。米哈依在战斗中牺牲,嘱托托玛照顾其妻安娜。
有许多网友都说,《多瑙河之波》是很多50后60后少年“性启蒙”影片。影片中的女主角安娜,面容姣好,身材优美,使得当年的中国男生领略到子了真正的女性美,引发了他们内心深处的朦胧情愫。此外,影片中频繁出现的亲昵场景,使得年轻观众在短时间内理解了何谓“情窦初开”。作家余华在《录像带电影》一文中有言:“一部《多瑙河之波》让我的少年开始想入非非了。”
这部影片为反法西斯题材,故事情节紧凑,感人至深,在罗马尼亚电影史中占有着重要地位。本片荣获1960年卡罗维发利电影节大奖。
第二部《沸腾的生活》《沸腾的生活》由塞尔玖·尼古拉耶斯库执导, 米尔恰·阿尔布列斯库、希·阿尔塞克、马尔加·巴尔布等人主演。1976年首映。1977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译制。原版为彩色影片,中国放映为黑白影片。
故事讲述了罗马尼亚第二艘55,000吨矿砂船首航遇挫后,造船厂厂长安德烈·科曼坚定地决定,依靠自主力量重新铸造。他以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精神,带领工人们和技术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成功铸造出罗马尼亚自主研发的大型螺旋桨,并将其安装于五万吨矿砂船上。尽管此举未获上级领导及工厂党委的全力支持,但科曼厂长依然坚持不懈,终获成功。
此片摄制于1975年,仅仅只用了21天就拍摄完成了。这部电影故事比较简单,然而却在中国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记。尤其是其片尾曲风靡一时。这也是中国观众首次在电影中欣赏到电子合成音乐。影片中的电子乐悠扬旋律反映出当时罗马尼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第三部《复仇》《复仇》是由塞尔玖·尼古莱耶斯库执导,塞尔玖·尼古莱耶斯库、格奥尔基·迪尼克、米尔恰·阿尔布列斯库等人主演的动作片。于1978年首映。1980年在国内上映。由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
故事讲述了1941年元旦夜,罗马尼亚铁卫军队长巴雷邦挖开莫尔多万的坟墓,发现仅有一堆瓦砾。莫尔多万是调查巴雷邦犯罪的侦察员,被铁卫军击毙。巴雷邦决定找到并杀死莫尔多万,却先抓住了莫尔多万的儿子。莫尔多万潜入前警察总监扎乌安住所,获取了铁卫军推翻安东内斯库政权的计划。他利用此文件换回儿子,并被提升为侦察队长。铁卫军策划白天在布加勒斯特枪杀巴尔干秘密警察指挥官,莫尔多万成功侦察到这一阴谋。巴雷邦屠杀反对者后,与莫尔多万再次相遇。莫尔多万在复仇过程中儿子被炸死,但他发现了铁卫军头子们的行踪。最终,从同情革命到成为自觉革命者的莫尔多万达到了复仇目的。
这部影片是通过侦探剧情讲述政治故事,主角莫尔多万是罗马尼亚民间传说中的英雄人物,他同时受到罗马尼亚共产党和安东内斯库政府的指令,坚决反对法西斯。塞尔玖·尼古莱耶斯库在剧中不仅担任编剧、导演,还亲自出演主角,其矫健的身手和精湛的演技赢得了观众的赞誉。
令人惊讶的是,中国观众对于罗马尼亚电影中的“莫尔多万”警长形象有着深刻的记忆,至今提及“莫尔多万”,许多人依然能够娓娓道来。而最早引入我国的便是这部《复仇》,其前作《一个警官的控诉》则在九年后的1989年才被引进。
第四部《橡树,十万火急》《橡树,十万火急》由第努·科恰执导,乔·巴而通、扬·卡拉米特鲁等人主演。于1974年首映。1978年在国内上映。由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
本片的片名是"八二三"行动口令。该起义指的是1944年罗马尼亚发生的武器起义,旨在抵抗纳粹入侵。当时罗马尼亚为纳粹傀儡政府,德军制定了一份秘密计划"罗马尼亚玛格里塔二号",企图占领罗马尼亚。罗马尼亚共产党派遣乌德雷亚上尉获取该计划,并在地下党员托马等人的帮助下,战胜了维尔纳,获得了该计划。在共产党领导下,武器部队和爱国卫队根据这一情报,成功发动了1944年8月23日的武装起义,推翻了安东内斯库傀儡集团,开始了解放祖国的斗争。
这部影片凭借细腻剧情与深入人心的人物塑造,激发了观众的情感与思考,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情感共鸣。此外,该片也对我国谍战片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诸如盗取保险箱钥匙、电话窃听、解除警报、电话应答以及被动接近等手法,至今仍为众多间谍题材影视剧所沿用。
该片当年在国内公映时,曾引发万人空巷、一票难求的热潮。如果不是剪掉片中舞女舞蹈的片段,恐怕那种场面会更加震撼。大约在2019年,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了《橡树,十万火急》的全新译制版本,其中恢复了原版中缺失的舞女舞蹈画面。
第五部《神秘的黄玫瑰》《神秘的黄玫瑰》由鲁·讷斯塔塞执导,由马尔加·巴尔布、Szabolcs Cseh、弗洛林·彼耶尔西克等人主演。于1982年首映,1983年国内上映。由长春电影译制片厂完成译制。
影片背景设定在1800年的罗马尼亚,此时的罗马尼亚政治腐朽,社会存在着许多不公正和压迫。一位名叫Margelatu的神秘人物以黄玫瑰作为标识,意图拨乱反正,实现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他运用聪明才智和无畏精神,勇敢地对抗了政府的腐败行为,使得当地居民得以短暂享受安定和平等。
此电影通过独特的剧情架构与人物塑造,深刻描绘了正义与邪恶的较量。片中包含了色诱、欺诈乃至盗窃等剧情元素,符合传统娱乐片的要素,可以说是罗马尼亚版的“罗宾汉传奇”。然而,由于其艺术价值相对有限。但在当时中国观众尚未形成高标准审美的环境下,仍具有一定的观赏性。《神秘的黄玫瑰》系列前后共拍摄了6部,而我国引进了其中的五部。
第六部《侦察英雄》《侦察英雄》由Stefan Traian Roman执导,让·康斯坦丁、康斯坦丁·科德雷斯库、格奥尔基·迪尼克等人主演。于1975年首映,1978年国内上映。由长春电影译制片厂完成译制。
故事讲述了二战期间,罗马尼亚军队获悉“山洞地区”有德国秘密军队撤退的情报,遂派特工斯托扬、伊昂和侠奈克等人侦察。斯托扬发现该地实为德国制造新式武器的秘密工厂,他巧妙地利用发报机发送情报,最终罗马尼亚飞机成功摧毁德国全部机械和设备。
影片以紧凑的情节展开,展示了侦察兵们在敌后执行任务所遇到的各种困境和挑战。它不仅揭示了战争的无情,还深入探讨了人性与勇气的主题。为观众描绘出一幅栩栩如生且感人至深的历史画卷。尽管影片存在一定瑕疵,但其总体品质仍值得肯定。是很多喜欢老战争题材影片的观众最爱。
第七部《最后一颗子弹》《最后一颗子弹》是由塞·尼古莱斯库执导,伊·乔巴努,乔·康斯坦丁等人主演的一部犯罪电影。于1973年首映。1981年国内上映。由上海电影译制厂译制。
故事讲述了1945年罗马尼亚解放后,国内外敌人勾结破坏新政府。塞马卡被释放后,其手下破坏游行,枪杀无辜。其弟让·塞马卡庄园藏有武器,被罗曼警长逮捕。因涉政治案件,保安部与罗曼制定侦破计划。罗曼化装潜入修道院,与瓦尔克共同生擒德国间谍赖泽瑙和盟军考林斯少校。塞马卡兄弟罪证确凿,罗曼奉命逮捕,但塞马卡企图用金钱收买并袭击罗曼。罗曼机智反击,最终消灭了这个作恶多端的匪徒。
很多观众对影片的片名很不理解。其实在此片前有一部前作叫《清白的手》,这部影片直到八十年代末才在我国公映。而且当年未按照影片拍摄的顺序引进,造成剧情上有些断片。罗曼警长在《清白的手》中的朋友米克洛万不幸遇害,留下最后一颗子弹。在片中 罗曼警长怀揣战友之遗物,誓言复仇,最终成功消灭了在上集已显露真面目的凶手。
影片中可以看到大量的火车枪战、山路追逐、雪地激战等火拼场面,使剧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这些精彩纷呈的画面在当时的中国观众眼中,极具吸引力和震撼力,这也让罗马尼亚电影一度成为译制片中的佼佼者。
第八部《雨夜奇案》《雨夜奇案》是由Manole Marcus执导,Victor Rebengiuc、Iurie Darie等人主演。于1978年首映,1980年国内上映。由长春电影译制片厂完成译制。
故事讲述了罗马尼亚的一个寂静小镇,警方接到报告,称在一家废弃的仓库中发现了一具尸体。公安人员根据残留在地板上的几滴雨水和氰化钾的痕迹,开始对这起案件进行调查。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线索,在公安人员的深入调查和分析下,成为了破案的关键。终于破获一起财会人员互相串通,上下勾结,贪污国家资金案件的生动而又曲折的故事。
这是一部充满悬疑和紧张的犯罪电影,也是一部反腐题材电影。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引人深思,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侦破类电影。尽管尚有瑕疵,但其剧情构架、演员表演、摄影及音效均还不错,值得一看。
第九部《斯特凡大公》《斯特凡大公》是由米尔恰·德勒甘执导,Gheorghe Cozorici、Violeta Andrei等人主演的传记片。于1975年首映。于1977年国内上映。由长春电影制片厂译制。
故事根据罗马尼亚著名作家萨多维亚努的长篇小说《吉德里兄弟》改编。讲述了15世纪70年代,奥斯曼帝国侵犯罗马尼亚,派遣12万大军进犯摩尔多瓦,要求割让城市。斯特凡大公拒绝并动员全国人民抵抗,说服上层、打击投降派、处决叛徒,领导反侵略战争,最终击败奥军,保卫了祖国。
这部电影是一部充满历史感和民族自豪感的电影。通过镜头刻画了一个时代的璀璨与荣光,展现出民族面对困境时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影片让中国观众印象最深的是,主角斯特凡大公的激昂演讲片段,及后半段恢弘惨烈的战争场景。该片在我国公映时,权威杂志《人民电影》特意发表了一篇影评,足可见影片在我国的影响力。
第十部《爆炸》《爆炸》是由米尔恰·德勒甘执导,格奥尔基·迪尼克、托马·卡拉玖、拉杜·贝利甘等人主演。于1974年首映。1977年在国内上映。但这部影片于1973年就完成了译制。
故事讲述了在多瑙河加拉茨港,巴拿马货轮“波塞顿”号突发大火,装载的4万吨硝酸铵化肥威胁着加拉茨市的安全。石油工人吉卡等人勇敢地进行灭火,并营救了两名被困人员。岸上工人自发跳入水中,协助灭火并减少爆炸风险。尽管三人牺牲,还好货轮并未爆炸。当货轮被拖至小岛附近时,吉卡发现巴拿马水手及其女友仍留在船上,便独自返回并成功救出他们。最终,“波塞顿”号爆炸,但城市安然无恙。吉卡返家受到热烈欢迎。
这部影片算是国内观众看到的最早的灾难片了。其紧凑的剧情、卓越的视觉效果以及深邃的主题和价值观,让观众感受到灾难面前人性的伟大与脆弱,同时引发了人们对国家安全和灾害应对的深入思考。尽管无法企及《泰坦尼克号》的高度,但在当时也堪称佳作。出于对灾难的共情,影片在我国公映时也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不知道这十部罗马尼亚老电影,你还记得几部?还有哪部影片让你难以忘记?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