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简介(上)

泠泠泠七 2023-09-13 18:51:14

据北京大学官网登记,目前北京大学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4人,分别是:

陆道培院士(1996年当选)

陆道培,男,汉族,1931年10月30日出生于上海,浙江省宁波市人,农工民主党党员,中国共产党党员,血液病学家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血液病国家重点学科首席专家,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名誉所长。

陆道培教授对我国血液病学发展作出了多方面的杰出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开创了我国异基因骨髓移植事业的先河,并促进了造血干细胞移植事业在我国的迅速发展。在国际上进行了首例异基因骨髓移植治愈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率先在临床上证实第三者细胞有利于HLA配型不全相合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发现了硫化砷在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作用。同时还是我国出凝血疾病领域少数奠基人之一,也是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和治疗的先驱,并在白血病治疗中起着学术带头人的作用。已发表360余篇/部论著,包括主编《白血病治疗学》等4部专著,参与编写19部著作。多次主持召开国际或全国专业学术会议,2002年当选亚洲血液学会(AHA)副主席,并被国际血液学会(ISH)推举为第11届国际血液学会(ISH-APD)2007年大会主席。

鉴于陆道培教授对我国血液病学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陆道培教授除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等多项重大奖励外,还荣获何梁何利奖和陈嘉庚奖。由于他在开展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带头作用与贡献,已获2007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仅此一项,排名第一)与2006年中华科技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2005年被复旦大学聘为教授,并担任复旦大学第五人民医院血液病中心主任。他自1994年至2005年担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随后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学名词审定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造血干细胞学组名誉主任。同时担任国内外近10所大学的名誉教授或兼职教授。在国内外多种医学杂志任主编、副主编或编委。

唐孝炎院士(1995年当选)

唐孝炎,1932年10月16日生于上海,祖籍江苏太仓,环境科学专家,中国大气环境化学领域学术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唐孝炎院士在我国创建环境化学专业和开创、发展大气环境化学新领域方面有显著贡献。在环境化学前沿领域大气臭氧 、酸雨和大气细颗粒物(气溶胶)化学方面作过许多具有开拓性和创造性的系统工作。领导组织了兰州光化学烟雾大规模现场综合研究,证实了光化学烟雾在我国的存在,发现了我国光化学烟雾不同于外国的成因。在国内,设计建造了第一个大气光化学反应模拟装置和最早建立了化学反应与大气扩散相结合的计算模式。对酸性雨水、雾水和云水开展了酸化过程的化学研究。在国际公约履约方面,尤其是在维也纳臭氧层保护公约和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履约过程中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她主持编写的“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逐步淘汰国家方案”,1993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3月获《议定书》国际执委会批准,被译成六国文字,作其他国家的参考范本。1972年创建了我国最早的环境化学专业,率先开设了环境概论、三废治理、环境化学和大气化学等一系列环境新课程。1990年出版的《大气环境化学》教科书(2006年再版),先后获得教育部、国家环保局优秀教材一等奖、北京市先进教育集体和教材一等奖。30余年来,已为我国环境科学的科研、管理和教学培养了大批学术带头人和骨干。唐孝炎教授曾参加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第十专题战略及其政策研究、多次主持国家攻关项目,973、863有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大基金项目和北京市空气质量达标战略研究、北京市大气污染控制研究等。

于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1987年、1990年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2003年获国家环保总局臭氧层保护个人特别金奖;2004年获国家环保总局第二届中国保护臭氧层贡献奖特别金奖,北京大学环境中心集体奖;2005年获美国国家环保局平流层臭氧保护奖,北京大学环境中心集体奖;2005年获联合国环境署和世界气象组织维也纳公约奖;2006年获北京市政府首都环保之星奖等。

曾任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的大气化学委员会衔称委员(类似常务委员)(1988-1996)。自1993年起担任联合国环境署(UNEP)臭氧层损耗环境影响评估组共同主席。在国内曾任中国环境学会副理事长多届,教育部环境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等等。

郭应禄院士(1999年当选)

郭应禄,男,汉族,1930年5月4日出生于山西定襄,中国共产党党员,泌尿外科和男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名誉院长,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名誉所长,北京大学男科病防治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泌尿外科医师培训学院院长,国家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郭应禄是我国泌尿外科和男科学新一代学科带头人,主编著作32部,论文300余篇,成果20余项。曾获第一届吴阶平杨森医药学奖一等奖,荣获香港外科学院荣誉院士称号。1982年主持研制国内ESWL样机,1984年用于临床治疗肾结石,1987年首创俯卧位治疗输尿管结石,是国内ESWL领域的开拓者。80年代率先开展经尿道手术、输尿管镜、经皮肾镜和腹腔镜的微创手术,1991年主编第一部《腔内泌尿外科学》,为我国这一领域的奠基人。80年代主编第一部肾移植专著《肾移植》,1995年提出腔内热疗3个温度段的观点,澄清了国际上模糊概念。1991年创建腔内泌尿外科和ESWL学组,1995年创建中华医学会男科学会。同年组建北京医科大学泌尿外科培训学院。为我国泌尿外科事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近年来获奖成果有《腔内泌尿外科的应用与推广》获2005年中华医学科学进步二等奖;《Uroplakin基因和启动子在人膀胱癌中的研究》获2004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复式脉冲碎石机的研制及应用》获2003年湛江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局部热疗的三个温度段概念》获2002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体外冲击波碎石系列研究》获2000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组织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临床医师杂志总编辑、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泌尿外科杂志名誉总编辑。

沈渔邨院士(1997年当选)

沈渔邨,女,汉族,1924年1月6日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精神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挪威科学文学院国外院士,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她率先改革精神病院约束病人的旧管理模式,创立人工冬眠新疗法,为控制病人兴奋,实行开放管理创造条件。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首创在农村建立精神病家庭社会防治康复新模式获得成功,获卫生部乙级科技成果奖,成果已在国内推广。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引进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的先进方法,组织国内六大行政区的12个单位进行了全国首次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使得我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水平迅速与国际接轨,于1985年获卫生部乙级科技成果奖。并对老年期痴呆筛查和诊断工具、发病率、患病率及发病危险因素进行研究,开展抑郁症病人的生化基础与药物治疗机理研究。上述课题在1993年分别获得卫生部与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研究我国不同民族酒瘾的遗传学,首先发现我国蒙古族为ADH多态。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指导研究生。1984年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为我国精神病学专业培养出第一名博士研究生和第一名博士后研究人员。

主编《精神病学》大型参考书于1980、1988、1995、2001出版四版,分别获卫生部优秀教材奖、国家新闻出版署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卫生部杰出科技著作、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正在进行第五版的编辑工作。主编卫生部规划教材《精神病学》第二版、第三版,主编的《精神病防治与康复》荣获中宣部颁发的全国首届奋发文明进步图书二等奖。发表论文百余篇,被SCI收录19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50余次。1986年被挪威科学文学院聘为国外院士。1990年12月被美国精神病学协会聘为国外通讯研究员。曾任WHO总部精神卫生专家组成员。卫生部精神卫生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中华精神科杂志》总编辑。1959年被北京市授予文教卫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九十年代是北京医科大学首批8位名医之一。2002年8月由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卫生部、民政部、财政部、公安部、教育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授予“全国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06年荣获中国医师协会首届杰出精神科医师奖。

庄辉院士(2001年当选)

庄辉,男,汉族,1935年1月17日出生,浙江省奉化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流行病学、微生物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庄辉主要从事病毒性肝炎研究。首先证实我国存在流行性和散发性戊型肝炎;在国内首先建立戊型肝炎实验室诊断技术和猕猴动物模型;研制成功“戊型肝炎病毒IgG抗体酶联免疫测定试剂盒”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胶体金试纸条”等。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共发表论文450余篇,参加编写英文专著5册,中文专著30余册,译著1册。

曾主持国家《七五》、《八五》、《九五》攻关课题;参加国家《十五》攻关课题、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委重大专项课题、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引导项目、中比和中日科研合作课题(中方主持人)等。

2003年获美国专利一项、1993年和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二项、1998、1999、2004 年获国家新药证书三项;1991、1992、1997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一项;1998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基础类)、199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983年被评为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986年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89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91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获光华科技基金二等奖。现任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委员会委员、亚太地区肝病学会理事、国际疫苗研究所理事会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卫生部病毒性肝炎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名誉主任委员及《中华肝脏病杂志》等十余种期刊的顾问、名誉总编、总编、常务编委或编委。

王陇德院士(2009年当选)

王陇德,1947年1月2日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卫生管理和疾病控制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副主任。2008年至2011年担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院长。

长期在公共卫生领域从事行政管理、流行病学和公众健康促进专业研究工作。他提出并领导组建了全国医疗机构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提高了我国传染病控制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有效应对了近年发生的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研究提出了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吸虫病控制新策略,并组织试点成功,此策略可解决我国湖区血吸虫病反复感染、无法彻底控制的难题,已在全国推广;推进慢性病防控策略向“预防为主”转移,提出并组织实施了全国“脑中风筛查及防控工程”。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The Lancet》、《AIDS》、《中华医学杂志》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多部专著。

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2005年),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2009年)、二等奖1项(2008年)。2007年,因其在中国艾滋病和结核病控制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获得了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颁发的“应对艾滋病杰出领导和持续贡献”奖以及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结核病控制“高川”奖。他还曾获得“全国卫生系统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990年),“全国卫生防疫防治工作先进个人”(1993年)、“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贡献奖”(2008年)等荣誉。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华预防医学会会长、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会长、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控制技术和策略专家组(Strategic and Technical Advisory Group for Tuberculosis)成员、UNAIDS亚太地区艾滋病控制和发展领导论坛指导委员会(Steering Committee of Asia Pacific Leadership Forum on HIV/AIDS and Development)委员、卫生部“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组”首席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首席专家等职。

高文院士(2011年当选)

高文,1956年3月7日出生于辽宁大连,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数字媒体研究所所长,数字视频编解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数字媒体研究中心主任,鹏城实验室主任。

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字视频编码、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与多模态人机交互、虚拟现实,在高效视频编码算法、视频检测与分析方法、人脸识别算法与系统、大词汇量手语识别与合成算法与系统、移动视频检索理论与算法等方面做出贡献。已出版专著5部,在国际期刊和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含指导研究生论文)500多篇。

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因对于基于对象的视频表达与可伸缩视频编码,以及视频编码标准化的贡献,2008年当选为电气电子工程学会会士(IEEE Fellow)。

马永生院士(2009年当选)

马永生,男,汉族,1961年9月生,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人,1984年马永生从武汉地质学院地质系毕业,1987年获得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地质系理学硕士学位,1994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沉积学家,石油地质学家,石油与天然气勘探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法定代表人 。现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从2000年4月起被聘为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兼职教授。

主要从事沉积学、石油地质学研究和油气勘探工作,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提出了深层碳酸盐岩优质储层的发育机理与预测模式—“三元控储”模式;建立了适合于复杂构造区的 “叠合—复合控藏” 油气成藏模式;成功指导了普光等地区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和实践,发现了普光等多个大型和特大型天然气气田,为国家重大工程“川气东送”提供了资源基础。负责完成的“海相深层碳酸盐岩天然气成藏机理、勘探技术和普光气田的发现”成果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四项。第一作者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40余篇。

2005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7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和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并先后被评为中石化集团公司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和第一层次学术带头人,2013年入选“万人计划”杰出人才。

王浩院士(2005年当选)

王浩,男,1953年8月13日出生于北京,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工程院院士,水文学及水资源学家,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现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6年10月被水利部聘任为水利部参事咨询委员会委员。2014年9月起被聘为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

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曾主要参与完成了国家“七五”攻关项目研究,主持完成国家“八五”、“九五”、“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课题各一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发展规划黄河项目课题一项、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两项等多项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参与和主持了多项国家和地方的重大规划,作为技术负责人主持完成了国家水中长期发展规划,作为主要专家参与了南水北调工程论证和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并主持完成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黄淮海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作为主要专家参与了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并负责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专项研究;参与和负责了多项重大咨询项目,作为课题第二负责人或课题工作组组长参与了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三项,兼任项目专家组成员;另外曾负责或主要参与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专项研究课题两项,主持完成了十余项流域和地方省市重大研究、规划和咨询项目,参与十余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任项目专家或专家组组长。担任国家973计划海河项目首席科学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基金项目学术带头人,已完成的海河项目在13个资源环境领域的973项目中获第一名。目前主持梯级水库群安全与风险管理973项目。

现已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出版专著30部,其中《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与承载能力研究》一书分别获得“国家优秀图书奖”和“河南省优秀图书荣誉奖”。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6次、省部级奖励19次。1996年被科技部、财政部、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原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评选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2004年被水利部评选为南水北调工程规划设计“先进个人”;2004年荣中央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06年王浩院士被评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王浩院士目前还兼任中国水资源研究会理事长、创新方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主任等职务。

张远航院士(2015年当选)

张远航,1957年出生于重庆,大气环境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

主要从事大气环境化学方面的研究。主持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研究,形成了集污染探测、理论研究、决策支持和区域实践为一体的学术思路,取得了大气氧化性增强机制及灰霾成因的理论创新,实现了区域立体监测和大型综合观测的技术突破,构建了具有特色的区域大气复合污染防治技术体系,并选择珠江三角洲开展长期定点实践,为珠江三角洲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提供了科技支撑,也为国家和其它区域提供了技术借鉴。担任“863”重大项目(2007-2010)和科技部“蓝天科技工程重点专项”(2012-2015)总体专家组组长,牵头编制了“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实施方案,发表SCI文章160余篇,关于大气自由基循环新机制的系列成果于2009年和2014年先后发表在Science(324, 1702-1704)和Nature Geoscience(7, 559-563)期刊上。

201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1995年获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资助,2014年被环境保护部授予“国家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称号。

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环境保护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国际大气化学与全球污染委员会(iCACGP)委员、联合国环境署大气棕色云研究计划亚洲科学工作组(ABC-Asia)副主席等。

丁文华院士(2013年当选)

丁文华,男,1956年4月生,汉族,北京市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工程系,获学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央电视台从事技术工作,1996年被破格评聘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0年任中央电视台总工程师。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2016年3月起被聘为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主持研发并创建了我国新一代电视台网络化制播系统,在全流程以文件为载体的无磁带化网络制播、并行化非编引擎架构,多格式混合播出,远程协同转播、“控管监”一体化的大规模电视频道播出系统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上述关键技术全面优化了电视台节目生产流程,使电视台的技术资源部署成本为原来的1/5,节目生产效率提高了3倍,电视节目的安全播出可靠率达到99.9999%,有力推动了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技术进步,使我国广播电视的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彻底改变了我国电视台设备依赖进口的局面,项目成果在中央电视台和海内外2000余家电视台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国内企业应用该项目关键技术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丁文华院士主持设计建设的央视新台址电视技术系统已全面完成,央视成为国际上率先在全台范围内实现全面高清、全面文件化电视节目网络化制作播出的国家电视台,节目自制生产能力达240小时/天,支持50个频道的播出,是全球节目制播规模最大的电视台。央视目前已经完全淘汰了电视台使用了几十年的节目磁带,中央电视台新台址电视频道播出系统荣获2014年度亚广联广播电视绿色工程奖。

丁文华院士是我国电视台网络制播领域的开拓者和技术创新带头人,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获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获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获3项,并荣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创新奖”、“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王选科学技术杰出人才奖”等称号,2007年被亚洲广播电视联盟授予“广播工业杰出贡献奖”,成为我国首位获此殊荣的电视技术工作者。

还兼任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全国广播电影电视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数字版权管理论坛主席、国家广电总局科学技术委员会电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科技部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专家组成员。

詹启敏院士(2011年当选)

詹启敏,1959年1月22日出生,籍贯江西省婺源县,江西乐平市人,分子肿瘤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副主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以下简称北大)原常务副校长、原医学部主任。现任北大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大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国际癌症研究院院长,北大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分子肿瘤学研究室主任。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院长。

长期致力于肿瘤分子生物学和肿瘤转化医学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发现和系统揭示了细胞周期监测点关键蛋白的作用和机制,阐明多个重要细胞周期调控蛋白在细胞癌变和肿瘤诊断与个体化治疗中的作用。近年来,在基因组水平全面系统的揭示了食管癌的遗传突变背景,为了解食管癌的发病机理、寻找食管鳞癌诊断的分子标志物、确定研发临床治疗的药物靶点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3次担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5年),2次承担国家基金委重点项目,承担国家基金委重大项目和创新群体项目(9年资助),发表SCI学术论文220多篇,包括 Nature,Cell, J Clin Invest, EMBO, Mol Cell Biol, Science, Cancer Res, Oncogene, J Biol Chem and PNAS, 发表科技论文的SCI引用12000多次,主编著作5部。应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120余次,11次担任国际(双边)会议共同主席。

担任中国微循环学会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欧美同学会海外医师协会会长。先后担任国家863高技术计划生物和医药领域专家组组长和生物医药主题组组长,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生物药责任专家组组长,国家卫生计生委行业科技专项委员会主任,国家生物医药技术战略发展规划专家组组长,国家健康保障科技工程专家组组长。

(未完待续)

0 阅读:76
泠泠泠七

泠泠泠七

关注民生关注热点关注沉浮宦海也关注热闹体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