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道教经籍的总集
《道藏》前传
随着道书数量的日益增长,编辑目录的工作总是被优先考虑。最早的道书目录编辑著作是《汉书·艺文志》,其中道书部分被细分为神仙、方技、道家、房中、阴阳、杂占、五行、蓍龟等八类,共计171种,3867卷。在道教史上,第一个系统编辑道书目录的是东晋时期的高道葛洪,他的著作《抱朴子·遐览》记录了260种共计1200多卷的道书目录。
在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梁两代的陆修静和孟智周最终确立了道教经典的分类体系。南朝刘宋时期的著名道士陆修静,应宋明帝之命,对道教经典进行了整理,并首次使用“三洞”作为总称,对道书进行了分类。他编纂了《三洞经书目录》和《灵宝经目》等两部著作,这两部作品在中国道教史上首次出现了目录编纂,开创了系统编辑和分类道书的先例。然而,“三洞”体系并非完美无缺,它未能将早期道教天师道和太平道的一些经典纳入其中。为此,南朝梁的孟智周法师提出了“四辅”的概念,并编撰了《玉纬七部经书目》。通过“四辅”与“三洞”的结合,形成了七个系列,基本上能够将各种道教经典归入相应的目录之下。
在北周武帝统治时期,朝廷委任高道王延依照三洞目录编纂了《珠囊》共七卷,并校对了8030卷道书。到了北周天和五年(公元570年),玄都观的道士们依据“三洞四辅”的分类体系,编纂了《玄都经目》,其中包含了1156卷经、传、符、图以及884卷论,总计2040卷道书。
“道葳”的含义
“道藏”指的是储存道学经典的地方或载体。这里的“载体”指的是卷帙浩繁的道学文献。道教著作中常常融入了哲学和玄学的元素,因此借用了“宝藏”和“内藏”这两个概念来阐释道书的深意:“道藏”象征着道学中的精华,如同人体内部的器官一样,它吸收和储存着气血,容纳着精神。最早提出“道藏”这一术语的是唐朝的王悬河,在其著作《道藏经序碑》中首次使用。此后,这一术语被道教学者和道教信徒广泛采用,并延续至今。历代编纂的众多道学文献,也统称为“道藏”。
开元道藏
道教在唐朝时期达到了其发展的巅峰,成为国教,而道书的编纂也成为了重要的文化工程。唐高宗时期,编纂了《一切道经》;唐玄宗继位之初,下令编撰了《一切道经音义》共百余卷。到了唐玄宗的开元年间,他更是召集了众多道教学者和高道,广泛搜集道书,并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名为《三洞琼纲》的“道藏”,后世称之为《开元道藏》,总计3744卷(另有说法为5700卷或7300卷)。然而,由于安史之乱和五代时期的动荡,《开元道藏》遭到了战火的破坏,导致其内容残缺不全。
宋代六修“道藏”
自首部“道藏”出版以来,道书典籍的编纂工作在宋代达到了顶峰。宋朝官方先后六次组织了大规模的编纂活动,总共编纂了五部“道藏”。
首次整理发生在宋太宗统治时期,宋太宗指派徐铉等人从收集到的7000余卷文献中,剔除3000余本,最终确定了“道藏”正本3737卷。第二次整理是在宋真宗时期,基于宋太宗的版本,宋真宗任命王钦若为总校定官,对文献进行了适度的增删,最终得到4359卷,命名为《宝文统录》。第三次整理同样发生在宋真宗时期,在《宝文统录》编纂的同时,宋真宗又指令张君房在四种“道藏”的基础上,精选4565卷,编纂成《大宋天宫宝藏》,张君房进一步提炼精华,编撰成《云笈七签》120卷。第四次整理是在宋徽宗时期,宋徽宗命道士刘道元等人校对道教遗书,“道藏”数量增至5387卷。第五次整理也是在宋徽宗时期,编纂完成《万寿道藏》(又名《政和道藏》),共计540函,5481卷。第六次整理则是在南宋孝宗时期,编纂成《琼章宝藏》。
《玄都宝藏》和《正统道藏》
在金朝时期,金章宗指派道士孙明道等人编纂了《大金玄都宝藏》,总计6455卷,602册。随后到了元朝,全真道的道士们从丘处机开始,经过数代人的不懈努力,最终编纂完成了《玄都宝藏》,共计7800卷。
在明朝正统年间,明英宗时期,编纂并刊印了《正统道藏》,共计5305卷。随后,在明神宗万历年间,又编纂并刊印了《万历续道藏》,包含56种,共180卷。这两部作品合刊后,总计达到512函,1476种,5485卷。明朝所编纂的“道藏”即为现存的“道藏”,它成为了目前最具权威性的版本。
从唐朝第一部“道藏”编纂至今,已近1300年的历史。道藏的编纂不仅推动了道教的发展,而且成为了道教发展史的重要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