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取关“何同学”:大家为何反感,又在为谁共情?

荔枝新闻 2025-04-15 18:00:50

文/朱昌俊

(作者朱昌俊,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媒体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日前,互联网博主@老师好我叫何同学(下称“何同学”)在社交媒体分享自己处理网约车司机索要好评的经历引发争议,相关话题冲上热搜第一。他提到,过去面对司机的好评请求会口头答应但事后遗忘,如今改为直接拒绝,并称这是克服“讨好型人格”的锻炼方式。这番言论引发网友广泛吐槽,不少网友对其账号取关。目前,何同学已删除涉事微博,暂未做出公开回应。

相关微博截图。图/环球时报

身为粉丝超千万的博主,在这样的话题上“翻车”,确实令人唏嘘。客观说,要不要给网约车司机好评,这是包括何同学在内的所有消费者的一项最基本的权利。但是,作为在网络上有着相当影响力的博主,却把拒绝给好评作为一种克服“讨好型人格”的锻炼方式拿出来公开“炫耀”,这显然使得事情“变味”了。它脱离了一个单纯的消费者该不该给好评的语境,而更是变成了一种价值观的传递,由此展示的“傲慢”让不少网友反感。

进一步说,网友对这样的网络“大V”的“口无遮拦”表示反感,也是对网约车司机这样的基层劳动者的共情。近期的另一个热点话题,也有着类似的触发因素。保洁员在厕所、楼梯间、工具间等处吃饭和休息的场景被一些网友关注到并分享到网络,大家纷纷呼吁为保洁员设立休息室。这与何同学的“翻车”,在很大程度上其实都反映了一种朴素的大众情绪,即越来越多的人,对于普通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和工作处境,表现出了越来越高的共情度,大家希望身处一线的劳动者,都能够得到平等对待和尊重。与此相对应的是,大众对于任何可能有伤劳动者尊严的行为或不公平的对待,表现得越来越“敏感”。

这种变化,一方面,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个体公平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强化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当下不少人的切身经历有关。近年来,很多人用“打工人”一词来自嘲,这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对职场处境的“自怜”。当他们看到同为“打工人”的一线劳动者面临的“不公”和“不易”时,也更能感同身受,产生情感代入。所以,大家反感这些来自精英视角的对普通劳动者的傲慢乃至冷漠,更像是一种自我投射——希望包括自己在内的更多人都能够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何同学此次的“翻车”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社会对“精英傲慢”的集体警觉。当个体影响力与公共责任失衡时,大众的批评实则是对公平底线的捍卫。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我们需要用共情力弥合情感缝隙,只有当每个“打工人”的尊严都被温柔托举时,社会才能变得更加和谐。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