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甲午海战中李鸿章"避战保船"是对的?

白晴聊历史 2025-01-22 10:32:44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

甲午海战,历来被视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惨败,李鸿章作为当时的北洋大臣,也成了众矢之的。

有人指责他“避战保船”,认为他软弱无力,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这个观点,认为李鸿章的选择其实是理智的。

为何在面对强敌的进攻时,李鸿章的决定开始得到越来越多人的理解和认同?

难道当时的局势真如历史书上所写,李鸿章背后并没有深思熟虑?

“避战保船”这一策略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层的军事智慧与政治考量?

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何以满盘皆输?

19世纪后期,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清政府不得不奋起反击,花重金向英、德等国购买军舰,仿照西方模式,组建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支海军舰队。

其中,北洋水师规模最大,实力一度傲视亚洲,名列世界前茅。

然而,繁华背后却是令人不安的空虚。

时过境迁,西方工业革命如火如荼,新式军舰层出不穷,而北洋水师的装备却日渐老旧,战斗力每况愈下。

这其中的差距,正是甲午战败的伏笔。

当时的清政府仍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对世界局势认识不清。

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得中国在科技、军事等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

即便是倾尽国力打造的北洋水师,也只是一个华而不实的泡影。

表面上风光无限,实际上却难掩落伍的本质。

与此同时,经历明治维新的日本,实力大增,野心勃勃,虎视眈眈觊觎中国领土。

殊不知,北洋水师虽有虚名,却早已落伍。

购买的军舰使用多年,零件损耗严重,火炮、鱼雷等武器性能大不如前。

反观日本,几乎全是新式军舰,优势明显。

中方13艘主力舰,日方多达16艘。

昔日的雄狮,不敌今朝的豺狼。

更可怕的是,北洋水师军官素质不高,缺乏实战经验。

敌舰来袭,有的竟慌乱失措,乱了阵脚;有的擅自妄动,错失战机。

反观日军,他们训练有素,指挥得当,海军将领曾久居英国,熟悉西方海战技巧。

种种迹象表明,北洋水师虽然名声在外,真正的战斗力却相差甚远。

这不禁让人想起《孙子兵法》中的一句话:"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北洋水师的失败,正是清政府长期不重视军事,麻痹大意的恶果。

一旦交火,才暴露出种种问题,最终导致满盘皆输的结局。

李鸿章"避战保船",究竟为哪般?

面对实力悬殊的日军,在黄海一战折戟沉沙后,北洋水师接到了李鸿章"避战保船"的军令,退守威海卫军港,消极避战。

此举虽为保存实力,却给了敌人可乘之机。

为何如此决策?原来,李鸿章过于自信,盲目迷信"渤海湾三角防御"体系。

大沽要塞建有炮台群,旅顺和威海也有北洋水师坚守。

铁三角一旦形成,固若金汤。

李鸿章的如意算盘是,让北洋舰队龟缩于渤海湾内,使敌军在久攻不下中慢慢消耗殆尽。

然而,李鸿章却忽略了一个致命的问题:北洋水师的实力,远不如他想象的那么强大。

即便躲在军港中,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也难以抵挡。

更何况,李鸿章只顾眼前利益,根本没有考虑陆军的防御问题。

一旦旅顺失守,北洋水师的退路也就被彻底切断了。

事实果然如此。

日军联合陆海军发起夹击,先在陆地上大获全胜,随后轻易攻陷了旅顺港,威海卫防线瞬间瓦解。

躲在军港中的北洋水师成了瓮中之鳖,陷入孤立无援、补给不足的绝境。

李鸿章的如意算盘,彻底打破了。

最悲壮的莫过于丁汝昌了。

这位忠心赤胆的北洋水师副将,曾多次上书李鸿章,请求出战,力挽狂澜,均遭断然拒绝。

眼看着战友们血肉横飞,丁汝昌悲愤莫名,当敌军攻入威海时,他宁死不屈,服鸦片自尽。

然而,这最后的抵抗也无力回天,北洋水师终成泡影。

面对国难当头,丁汝昌选择了以身殉国的悲壮道路。

他的行为,令人肃然起敬,更加突显出李鸿章避战保船决策的荒谬。

试想,若北洋水师早早出击,与日军决一死战,或许结果会有所不同。

至少,我们不会输得如此之惨,如此之快。

战败之殇,根源何在?

失去主心骨的北洋水师,全面溃败,任凭侵略者宰割国土,签下卖国条约。

为何一夜之间,沦落至斯?根子,还要追溯到大清王朝的积弊。

数百年的闭关锁国,早已种下祸根。

面对西方坚船利炮的入侵,满清统治者却不思进取,醉生梦死,腐败无能。

慈禧太后为庆祝60大寿,竟挪用军费,穷奢极欲。

许多达官贵人争相媚上,却无人问津北洋水师。

就连号称"铁三角"的威海卫,也只是一副草台班子。

甲午战争爆发之际,大清王朝的统治阶层还沉浸在酒池肉林之中,对外敌入侵毫无察觉。

更可悲的是,大清朝廷对侵略者的残暴行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日军攻陷旅顺后,对手无寸铁的百姓进行长达数日的血腥屠戮,2万多人惨遭杀戮,最后只剩800人苟延残喘。

慈禧太后非但不闻不问,还摆出一副委曲求全的嘴脸,推行"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卖国政策。

任由列强在中国土地上肆意妄为,割地赔款,予取予求。

如此奴颜婢膝,难怪会一步步走向灭亡的深渊。

种种迹象表明,甲午战争的失败,绝非一朝一夕之故,而是满清王朝积重难返的必然结果。

封建统治的腐朽,军事指挥的无能,战略决策的错误,无不暴露出一个帝国走向衰亡的终极写照。

历史的教训,发人深省。

倘若大清王朝能早日觉醒,痛定思痛,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整顿军备,或许还能挽回败局。

可惜,他们却选择了逆历史潮流而动,最终被时代的巨轮无情碾碎。

教训惨痛,代价惨重。

这不禁让我们想到,今天的中国虽已今非昔比,但我们仍要牢记历史,居安思危。

唯有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不忘甲午之殇,才能砥砺前行,走向复兴。

殉国将士,流芳百世

然而,在这场悲壮的战争中,我们也看到了无数将士浴血奋战、慷慨赴死的悲壮场面。

丁汝昌宁死不屈,誓与北洋水师共存亡;赵兆麒、杨景辉等无数官兵,为保卫国土献出了宝贵生命。

他们的英勇事迹,他们的爱国情怀,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里,永远值得后人敬仰、缅怀。

甲午将士们的殉国精神,跨越百年的时空,熠熠生辉,照亮了无数人的心。

他们虽然没能改变战争的结局,却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壮丽篇章。

这种精神,是民族的脊梁,是历史的丰碑。

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

今天,当我们回望甲午,更多的是一种沉痛的反思:是什么导致了如此惨败?我们又该如何避免历史的覆辙?答案已经昭然若揭:唯有不断自强,增强综合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百年来,中华民族饱经磨难,终于迎来了伟大复兴的曙光。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让我们以甲午将士为榜样,发扬他们不畏强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少年强则国强,国强则少年强。

这个饱经沧桑的古老民族,一定能够重振雄风,再创辉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让我们携手并进,开创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未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历史不会忘记每一个为国捐躯的英雄,他们的名字必将永垂青史!而我们,更要传承他们的精神,肩负使命,砥砺前行,用青春和汗水书写时代的荣光!



0 阅读:111

评论列表

王搏壮

王搏壮

2025-01-23 06:56

当今国力提高了,军事强大了,才会有人客观看待制度和装备不足导致甲午战争战败,而不是只归咎人的问题。

白晴聊历史

白晴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