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彖,读作tuàn(读音:团,四声)
东汉经学家许慎在其所著《说文解字》中依照小篆字形解读为“彖,豕走也。从彑,从豕省,通贯切”。意思是说:彖,指猪奔跑。字形采用“彑”和省略了横的“豕”会义,读作tuàn。

“彖”字的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一只长脊的动物。金文突出了动物的大口。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大口由“入”形写成“口”形,突出的动物的大嘴。有学者认为甲骨文从豕从一横,一横是箭的省形,象豕中箭矢之形,表示牺牲。也有学者认为其造字本义是指猪用嘴拱地。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口”写成相对的两个折笔。

“彖”字在甲骨文中用作卜辞,《周易》里解释六十四卦每卦卦名、卦辞的传文称《彖传》。《彖传》主要用来解释各卦的卦名和卦辞,从整体上阐述卦义。其内容多借助《周易》的爻象,对《易经》的卦辞进行解释和发挥,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智慧。因此,唐代学者孔颖达认为“彖,断也,断定一卦之义,所以名为《彖》也”。

《汉语大字典》给出的综合解释为1.猪跑脱。2.《周易》断定卦义之辞。3.断、判断。

我原本以为tuàn这个读音的汉字只有这一个,查了字典发现古代一种边缘有装饰的礼服叫做“褖”。
承尘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