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邓小平访美时,突遭3K党徒袭击

文山聊武器 2024-12-20 07:22:37

1979年白宫的欢迎仪式

1979年1月29日,华盛顿清晨的寒意弥漫,但在白宫南草坪上,迎接中国贵宾的氛围热烈而庄重。南草坪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和美国的星条旗高高飘扬,这是两国关系正常化后的首次正式会晤。此时,聚集在白宫草坪上的一千多名群众挥舞着两国国旗,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神情,不时发出欢呼声。

上午10时,邓小平与夫人乘坐的车队缓缓驶入白宫,车辆停下时,众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车门的位置。车门打开,邓小平身穿深色大衣,面带微笑走下车,紧随其后的夫人身着得体的服装,神态沉稳。白宫方面早已安排妥当,红地毯自台阶一直铺到礼台前方。卡特总统与夫人早已等候在礼台前,他们快步迎上前,与邓小平及夫人热情握手,交换寒暄。

随着一声令下,军乐队开始演奏中美两国的国歌。草坪上的人群随之安静下来,仪仗队整齐列队,昂首挺胸,手中军旗迎风飘扬。乐声中,两国国旗在风中轻轻飘动,周围的一切仿佛被定格,现场氛围庄严肃穆。礼炮随即鸣响,整整19响的礼炮在草坪上空回荡。随着最后一声礼炮的落下,卡特总统与邓小平肩并肩走向三军仪仗队,检阅正式开始。

两人缓步走在检阅队列前,仪仗队士兵目光笔直,动作整齐划一,每一位士兵都保持着完美的站姿与军容。卡特不时转头与邓小平简短交流,邓小平则时而点头回应,表情始终带着温和的微笑。

检阅结束后,两人一同登上礼台,卡特总统在简短的欢迎致辞中强调了这次访问的重要性,并表达了对中美两国关系未来发展的期待。他的发言简洁有力,充满外交礼节,时不时停顿间,现场观众会响起掌声。邓小平随后接过话筒,他的发言语调平稳,句句掷地有声,感谢美方的热情接待,并提及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来之不易。他强调两国关系应当“面向未来,增进合作”,话语虽简短,却赢得了现场一阵热烈的掌声。

刺杀未遂事件

1979年2月2日,邓小平的访美行程正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这一天早上,邓小平准备从下榻的酒店出发,前往下一个行程地点。酒店外早已聚集了不少人,既有美国民众,也有媒体记者,他们手持相机,准备捕捉邓小平出行的画面。

邓小平在随行人员的陪同下,从酒店的楼层电梯走向大厅。走廊里传来一阵轻微的脚步声,走在最前面的是我方的随卫人员,他们时刻保持警惕,目光不时扫视四周,注意着每一个细节。后面稍远一点的地方,是美方安全警卫团队,负责外围的安全保障,凯利便走在其中。

来到大厅时,一切看似正常,安保人员已提前清理了人群,并在出口两侧设立了警戒线。邓小平在随卫的护卫下向酒店门口走去,酒店外的车队早已准备就绪。就在邓小平即将跨出大厅时,突然,一名陌生男子从人群中猛地冲出,动作迅速地向邓小平的方向奔去。这一异常情况立刻引起了警卫人员的警觉,只见凯利反应迅速,几乎是本能地向前一冲,手臂一挥,将这名男子狠狠推倒在地。与此同时,我方随卫人员也迅速包围了邓小平,将他保护在中间。

凯利动作一气呵成,将袭击者制服后,美方警卫人员立刻冲上前来,将他牢牢按住,并迅速带离现场。整个过程虽然紧张,但由于凯利和安保团队的反应及时,现场并没有出现更大的混乱,邓小平安然无恙地被护送上了车。

路易斯·比姆与三K党的崛起

试图刺杀邓小平的男子名叫路易斯·比姆,出生于德克萨斯州,是当时美国臭名昭著的三K党成员。这一组织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恐怖组织之一,以极端种族主义、反移民和排外立场著称,尤其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南部地区仍有较大影响力。路易斯·比姆自青年时代便受到极端思想的影响,逐渐与三K党建立联系,成为其中的活跃分子。

1979年邓小平访美期间,比姆看准时机,在周密谋划后制造了这起刺杀未遂事件。尽管他未能成功,但这一事件在美国引发巨大震动,他的名字也因此迅速传播开来。三K党内部对他的举动大加赞赏,将其视为“捍卫白人权利”的象征。

刺杀事件后,比姆很快被释放,因为美方缺乏充足证据证明他有事先策划。但从此以后,他的影响力逐渐超越了三K党的框架,成为另一个更为激进的极端种族主义团体的核心人物。比姆利用这一“声名”不断吸引支持者,他公开发表极具煽动性的演讲,四处宣扬白人至上主义,鼓动支持者采取行动反对联邦政府及少数族裔。

进入1980年代,路易斯·比姆开始通过书籍和文章系统化地传播他的极端主义理论。他提出了所谓的“领袖抵抗”概念,主张分散化的小型极端组织应采取游击式的破坏行动,而非依赖于单一的集中领导。他的理论一经问世,便被美国各地的极端分子奉为圭臬,甚至为日后多起极端暴力事件提供了理论支持。

路易斯·比姆并未满足于理论传播,他数次策划针对联邦政府的破坏活动,包括试图组织武装袭击和煽动叛乱。他的行动逐渐引起联邦调查局的高度关注,很快被列入FBI的十大通缉要犯名单。在此期间,他频繁更换藏身地点,利用各种掩护手段与当局周旋,长时间躲避追捕。与此同时,他在极端主义团体内部的号召力却不断上升,影响力已不再局限于美国南部,逐渐扩展到全美各地。

在被通缉的数十年里,比姆通过地下网络继续与追随者保持联系,并通过匿名渠道传播他的观点。他的出版物包括多本极端主义著作,这些书籍通过非法途径广泛流传,并成为新一代极端分子的思想基础。

直到90年代,比姆的活动逐渐引发国际社会的关注,美国政府也加大了对极端主义团体的打击力度。路易斯·比姆虽然最终被捕,但他的理论和言论已在一些极端分子中根深蒂固,成为日后多起暴力事件的重要思想来源。他的名字与美国种族主义、极端主义运动紧密联系,甚至被一些历史学者称为“种族主义教父”。

凯利的角色与中美友谊的深化

事件过后,凯利的迅速反应和果敢表现受到了高度赞扬。美方安保负责人在总结会上专门提及了他的表现,并表示他的机警为邓小平的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而中方随行人员凌云也特意向凯利表达感谢,双方进行了简短而礼貌的交流。凯利站得笔直,语气谦逊,微笑着用流利的中文说道:“这都是我的职责。”他说起中文毫不费力,引起了中方人员的注意。凌云好奇地问他是否学过中文,凯利解释说,他从事安保工作多年,为了更好地执行任务,学习了汉语。

凯利的经历的确与中国有着深厚的渊源。在交流中,凯利提到自己年轻时曾是一名水球运动员,凭借优异的表现,他曾代表美国队出战国际赛事。他特别回忆起1975年跟随福特总统访问中国的经历,彼时的凯利作为随行安保人员,第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他说自己对中国文化印象深刻,尤其是北京的胡同和紫禁城,让他觉得古老而神秘。

这次刺杀未遂事件后,凯利在中美关系中逐渐扮演起了更具象征意义的角色。由于他精通中文并对中国文化有一定了解,他常被安排在与中方相关的安保任务中。他与中国同行的接触也更加频繁,彼此间的沟通逐渐增多。几年后,他曾多次随美国代表团访问中国,每次到访,中国同行都会亲切地称他为“老朋友”。

退休后,凯利仍然保持着与中国的联系。他曾作为美国安保行业的专家受邀参加在中国举办的安全论坛,与中国同行继续交流经验。在论坛上,他分享了自己在安保工作中的实践和心得,也回忆起自己多次与中国的“缘分”。

多年后,凯利再次访问中国,受到了中方朋友的热情接待。北京的变化让他感到惊讶,他兴奋地告诉接待他的中国同行,这座城市已经完全不同了。在一次晚餐中,他用中文和大家畅谈,从安保经验聊到中国文化,还回忆起当年邓小平访美时的点点滴滴。

参考资料:[1]凌云谈邓小平访美期间的警卫工作[J].毛泽东思想研究,1996(3):137-139

0 阅读:22

文山聊武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