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装江苏是人为造成的

第九感聊娱 2025-03-22 19:06:45

在网上“散装江苏”的热梗可以说是广为流传。就拿运送救灾物资这事儿来说,其他省份在运送物资时,车上标识用的都是省份名称,到了江苏这儿,标识却变得五花八门十分有趣:有的写着地级市苏州,有的是县级市昆山、江阴,还有用乡镇命名的,比如玉山镇,更有甚者挂出的是乡村的名字,比如华西村等等。

这不禁让人好奇,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原因很简单,江苏的很多地级市、县级市、乡镇乃至农村,在全国范围内都颇有知名度,以至于它们不太愿意用“江苏”这个统称,似乎只有晒出当地的具体名称,才能彰显自身的独特之处。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散装江苏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追溯历史,在明朝晚期,一个以江南文官为主体,各省仕林相互依附的儒家政治集团——东林党出现了。他们势力极大,在朝堂之上独断专行,把持朝纲。

到了清朝初年,有一个江南省,其范围大致涵盖现今的江苏省、上海市、安徽省,以及江西、湖北和浙江的部分区域,是当时全国最为富庶的地区。那时,江南省一省的赋税就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而且每期科考,江南省上榜人数几乎占了全国的一半,于是便有了“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的说法。

江南地区的工商业极为发达,使得该区域积累了大量财富,富庶程度令人瞩目 。经济的昌盛又推动了教育的蓬勃发展,学府林立,人才辈出。众多饱学之士通过科举踏入仕途,入朝为官者数量众多。长此以往,江南士族在朝堂之上的影响力变得根深蒂固,错综复杂,为了削弱这些江南士族在朝堂的影响力,一场漫长的分化之路就此拉开了序幕。

第一、江南省被拆分成江苏、安徽和上海三个主体,其他部分区域分别划归江西、浙江、湖北管辖;

第二、对于继承江南省核心区域的江苏,开始进一步的分化,首先,对继承江苏核心区域的苏南进行再弱化,将面积仅有哈尔滨一半大小的苏南地区强行划分为5个市;

第三、在教育方面,对江苏的高考增加难度,严格控制211和985高校在江苏的招生数量;

第四、在财政体制层面,江苏十三太保全员实行二级财政。二级财政和三级财政的主要区别在于,二级财政只需上缴中央,无需上缴所在省份,而三级财政则需同时向中央和省份上缴。二级财政体制对省会的影响极大,失去了财政的支持,意味着江苏难以打造强省会;

第五、江苏的文化也呈现出无限细分的态势,包括:金陵文化、吴越文化、淮扬文化、齐梁文化、楚文化、徐淮文化、江海文化、海盐文化等等,文化上极其割裂;

第六、如果说其他省份大多采取的是强省会的发展战略,那么江苏的战略却截然相反,是典型的弱省会战略。南京作为省会,在省内的影响力却极为有限,还常被调侃为徽京,对省内其他城市的带动作用严重不足。这也使得苏锡常开始寻求一体化发展,徐州则着力打造淮海经济区。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区域调整,散装江苏就这样被人为的塑造了出来,不仅没有了往日的风光与影响力,也彻底失去了对抗中央的实力,散装江苏舍弃了自我,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与健康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1 阅读:2276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01

用户10xxx01

5
2025-03-23 11:00

事实上苏北盐城淮安才是苏州人(苏南人),原苏南人被朱元璋赶到苏北了,没赶走的杀得十室九空了!

啥事 回复 04-14 21:32
洪武赶散,赶的是穷人,爱去哪去哪,反正不能呆在支持张士诚的苏州,但是富户又不是赶,富户是迁,一部分是南京,让首都吸血,一部分去凤阳,朱元璋老家

49xxx77 回复 04-17 15:15
然后口音也丢了?

用户11xxx68

用户11xxx68

2
2025-03-26 19:13

为了防止苏南地区一家独大富可敌国

断续的灰暗

断续的灰暗

2025-04-24 00:55

可恶的鞑子!可恶的北方贼子!

第九感聊娱

第九感聊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