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龄化撞上转型期:保险业何以成为非银金融配置首选?

老虎财经 2025-04-29 09:50:16

在经历二十载规模驱动的黄金期后,中国保险业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老龄化浪潮汹涌而至,客户需求日益多元,监管框架持续完善,行业增长逻辑悄然生变,推动行业进入深度调整与价值重构的关键阶段。

过去二十年间,我国保险业经历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

然而,随着市场逐渐成熟、客户需求持续升级、行业监管日趋完善,我国保险业已步入新的发展周期——曾经依赖规模扩张的高速增长模式渐趋放缓,全行业进入深度调整与转型的关键阶段。

在此背景下,如何在应对挑战的同时,牢牢把握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战略机遇,成为每一家保险公司必须深入思考的时代课题。

尤其,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医疗、养老等长期保障需求正呈现爆发式增长。而在这一领域,保险公司不仅具备专业的养老金筹资与管理能力,更能通过风险精算与产品设计有效应对长寿风险,天然适配老龄化社会的保障需求。

因此,能否持续提升商业保险的产品创新力、服务精细化水平,以及为客户定制全生命周期养老规划的能力,将直接决定保险公司在新周期中的竞争地位。这些能力不仅是应对市场变化的“生存之道”,更是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制胜密钥”。

保险业重塑增长逻辑

规模扩张还是价值创造?这是每个行业都需面对的战略抉择。

回顾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两个显著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爆炸式增长期,彼时寿险行业尚处于跑马圈地阶段,众多公司秉持“规模优先”策略,以快速抢占市场份额为核心目标。

典型做法包括:大规模扩充代理人队伍,推出承诺8%以上年化回报率的高收益理财型产品,试图通过“人海战术”与“高息揽客”实现规模裂变。

然而,激进扩张的后遗症逐渐显现。随着高收益产品的利差损压力加剧,叠加低效代理人队伍导致的固定成本高企,行业盈利空间被持续压缩。

这种“量增利减”的困境,迫使从业者开始反思单纯依赖规模增长的发展模式,努力探寻面向未来的新方向,将关注点更多地转向利润和价值创造,特别是新业务价值的创造。

据了解,新业务价值是衡量保险公司新销售保单在未来生命周期内预期可创造的税后股东利润的贴现值,会逐步转换为保险公司的内涵价值。因此,保险公司提升新业务价值有利于提升保险公司的长期价值增长潜力。

为了提升新业务价值,保险公司持续发力渠道改革,提升绩优人力和人均产能,推动产品结构优化。

具体来看,在产品结构的优化上,近年来,保险公司更加注重产品的精细化设计和服务能力的提升。2024年,传统险业务占比有所下降,而分红险、健康险等保障型产品的占比显著提升。

特别是健康险领域,险企通过“保险+健康管理”模式,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健康服务,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和客户黏性。例如,中国平安推出的“平安臻享RUN”健康管理服务,通过特色体检、控糖管理、在线问诊等功能,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保障,推动了健康险业务的快速增长。

在个险渠道方面,各险企通过加强培训、优化考核机制等方式,提升了代理人的人均产能。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平安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11.5%、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14.0%。

在银保渠道方面,中信证券研报显示,中国平安推动银保开放布局,巩固与国有大行合作;网点经营注重标准化,提升产能;队伍发展严选增优、专业化赋能;内部管理持续优化。2025年第一季度,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170.8%,产能大幅跃升。

此外,在社区渠道上,中信证券研报也表示,中国平安持续推广该经营模式,开辟了新增长曲线。截至2025年3月末已经在93个城市设131个网点,组建近2.4万人的“三高”精英队伍。

这些努力直接反映在新业务价值的增长上。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中国太平的新业务价值分别同比增长24.3%、28.8%、20.9%、106.8%、90.0%。

进入2025年,这一趋势依然强劲。根据中国平安第一季度的报告,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的新业务价值达到了128.91亿元,同比增长34.9%,远超市场预期,新业务价值率也提升了至32.0%。

中信证券研报也表示,中国平安股价具有较强的向上贝塔属性,长期看,公司有望凭借稳健的资产负债表和盈利能力,穿越周期,分享低成本负债的新发展机遇。

综上所述,保险公司新业务价值的快速增长不仅体现了公司在产品创新、渠道优化和服务升级方面的进步,也为未来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银发经济浪潮翻涌

当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1031亿,占总人口的22.0%。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2023亿,占比达15.6%。

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使得我国家庭结构和大众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如何更好地满足“银发族”的需求,已成为关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在这一背景下,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13次提及“养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养老金融,并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同时,2023年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也将“养老金融”纳入金融发展的“五篇大文章”,彰显了国家对养老问题的高度重视。

然而,尽管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养老金融领域仍面临诸多难点和堵点。例如,目前市场上针对老年人设计的金融产品种类较少,难以满足老年人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支柱,保险公司在过去二十多年中持续丰富养老保险产品和服务,全力支持完善养老产业的三支柱体系(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

以中国平安旗下的平安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全面参与了一、二、三支柱的布局。截至目前,其管理的年金基金资产规模已突破万亿元,成为行业内的领军者。

与此同时,庞大的老年群体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为保险公司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机遇。

由于保险本质上是一种非强制、低频次的需求,若能将其与人们日常所需的高频次医疗服务相结合,打造出“保险+医疗”的全新服务模式,则能够显著增强保险产品的用户价值和客户黏性。

在此背景下,多家保险公司纷纷进军这一新赛道。以中国平安为例,平安臻享RUN自2021年推出以来,为客户提供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健康服务,重点打造了特色体检、控糖管理、在线问诊、门诊预约协助及陪诊、重疾专案管理五大亮点服务。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平安寿险健康管理已服务近1000万客户。

中国太保也正在探索医养产业发展模式。截至2024年,太保家园已在全国13座城市投资落地养老项目15个,总建筑面积136万平方米,投资床位数超1.7万张,已开业运营项目9个。在康养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资约30亿元设立源申康复基金建设康复医院。

此外,中国太保以“太保蓝本”为载体,整合国药、上药、杉泰、广慈医院、新风天域旗下和睦家、顾连、易得康等高端医疗、康复医院、居家护理板块共同推进营造健康生态圈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强化医险协同,保险公司也在客户经营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仍以中国平安为例,截至2025年3月末,在中国平安近2.45亿个人客户中,有近63%的客户同时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提供的服务权益。

总的来看,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养老金融和医疗服务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未来,保险行业需要继续深化产品创新和服务升级,积极探索“保险+医疗”等新型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便捷、优质的服务。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