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满堂“大师班”分享经验:一百个情节不如一个细节

新京报 2023-10-26 18:11:07

新京报讯(记者刘玮)10月25日,2023中国·北京电视剧盛典的“大师班”单元在北京举行。小说家、剧作家陈彦,和编剧、作家高满堂,在现场以“精彩的剧本从哪里来”为主题,进行了经验分享。

陈彦:钻研古典戏曲,打开创作路径

有着丰富舞台剧剧本创作经验的陈彦曾三获“曹禺戏剧文学奖”,近十年以小说创作为主。他的小说《装台》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后收视口碑双丰收。他的另一部小说,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主角》,也正在由《装台》的原班人马改编成电视剧,不久的将来便会与观众见面。

陈彦早在18岁时便因为参加县里的征文活动而“斗胆”创作了一部九幕的话剧。虽然这部处女作的手稿和油印版如今都已丢失,但作品的获奖给了陈彦巨大的激励,并从此走上了创作道路。22岁时,陈彦便已完成了6个剧本。回忆起自己的入行经历,陈彦坦言:“上世纪80年代,我也是一个文学青年,写了很多小说、散文。那时候主要是为了满足发表欲。后来25岁时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才成为了专业编剧。”

陈彦分享自身经验。

在与戏曲打交道的20多年中,陈彦从手上一套4000部古典戏曲的剧本集中,感受到了历史“毛茸茸”的质感。“不管是喜剧、悲剧,雅的、俗的,戏剧都不会将其截然分开。这种综合体是一种文艺创作的活体。你能见到它所讲述的历史摇摆着走到你眼前。”因此,陈彦对现在的年轻电视剧编剧们提出了一个建议:多接触舞台剧和中国古典戏曲,能唤起你对现代性的思考。

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陈彦给出了第二条建议:打开自己的创作路径。“每一个创作者都应该拉开一个进入生活的界面。比如我找到的是中国古典戏曲的途径。我从这个界面进去,通过历史的生活,认识现实的生活,从而打开创作路径。”

对于小说向电视剧剧本的改编,陈彦持开放的态度。他希望能够选到非常好的编剧,由他们在小说的基础上朝前再推进一步。“电视剧和小说是完全不同门类的艺术,遵循着不同的规律。小说作者容易受到自己思维的局限,有时会是一种障碍。选到高手来改编,我站在一旁静静地欣赏,热烈地鼓掌。这应该是最好的姿态了。”

高满堂:生活细节的真实是编不了的

从艺40年的高满堂是中国电视剧从青涩到成熟的见证人,创作的影视作品超过60部,代表作《家有九凤》《闯关东》《北风那个吹》《温州一家人》《老农民》《老酒馆》均是国产原创电视剧中的经典。他做总编剧的《珠江人家》目前正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热播,另一部新作是铁路公安剧《南来北往》,由郑晓龙、刘璋牧执导,白敬亭、金晨、丁勇岱领衔主演。

高满堂在大师班分享了自己的“失败”经历。1981年他看了第一部电视剧后便立志做编剧,结果照猫画虎写出的剧本,被电视台老师批评为四不像;1983年进入大连电视台后,第一部编剧作品《荒岛上琴声》播出反响不佳;1987年因为在写《竹林街15号》时加了点婚外情的作料,被媒体点名批评;2004年顺应电视剧市场化潮流而创作的《错爱》,使他成为了国产“狗血剧”的代表。

高满堂坦言弯路使人进步。

这些经历是高满堂曾经走过的弯路,而对这些弯路的反思,对自己的重新审视,让他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坚持生活第一,走现实主义创作之路。“生活细节的真实是编不了的。任何一个有志于在影视方面从业的人,首先要和生活一直贯通着,一直互相交融着,一直被它感染着。一百个情节也不如一个细节。”

高满堂不仅是最注重采风的编剧,而且特别喜欢把生活中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做成人物小传。他在现场透露,他电脑里现存的人物小传有1000多个。高满堂详细分享了他和一位早市小鱼贩成为朋友的故事。这个故事充分诠释了他是如何在生活中观察、感悟,捕捉素材、提炼人物的。

在如今的信息大爆炸时代,很多编剧靠查找网上的资料来激发灵感。高满堂认为这种方法非常不可取。“也许你确实能激发出创作的灵感,但你千万要警惕。也许有一万个相同的灵感已经诞生了,你只不过是第一万零一个人。”

随后高满堂分享了几位合作导演留给自己的印象:陈国星导演喜欢在探讨剧本的时候自己演一遍,不惜满地打滚;孔笙导演在听编剧讲戏时,眼睛半开半合,最后发言时直中要害;毛卫宁导演的肢体语言多,说起话来富有激情;刘江导演思维反应极快,经常把编剧的底子给刨了;张新建导演的工作台本上写满了各种标注,字数和文学本差不多……通过这些分享,高满堂希望让年轻编剧知道,导演也是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的,并建议他们多交导演朋友,有导演意识。“我们编剧在写剧本的时候,脑门上一定要架着摄影机。”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