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形机器人引发就业焦虑的同时,也引发了资本的焦虑。
3月28日,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啸虎的一席话引发行业震动。他明确表示:“我们正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项目。”这一决策与当前人形机器人赛道的火热形成鲜明对比。朱啸虎的核心逻辑在于:人形机器人领域估值泡沫严重,商业路径尚不明确,而早期VC需在市场共识高度集中时及时退出以规避风险。
争议由此爆发。
批判方认为,朱啸虎用“快钱思维”误判硬科技发展规律,忽视了AI大模型对人形机器人的赋能潜力。其“退出论”本质是投资理念滞后于技术革命,注定被时代抛弃。
支持方则视其为“清醒者”,认为其戳破了资本泡沫,揭露了伪创新项目的本质。朱啸虎的选择是务实生存法则的体现,而非对行业全盘否定。
早期VC的退出周期(通常5-7年)与硬科技发展规律存在天然错配。人形机器人作为技术密集型领域,成熟周期或超10年,这迫使朱啸虎等投资人不得不在“基金周期”与“技术周期”之间做出选择。
人形机器人赛道的现实困境是不能被忽视的。
从技术成熟度看,尽管国内企业加速入局,但核心部件(如精密减速机、伺服电机)仍依赖进口,成本居高不下。
从商业化障碍看,单台成本超50万元,远超家庭场景支付意愿;工业场景虽有一定需求,但客户对效率提升的“真实需求”常被证明为“想象需求”。
从标杆案例的局限看,特斯拉Optimus的实验室突破与量产延迟,折射出技术落地之难。
具身智能的认知分歧,也是投资者犹豫的原因之一。
技术派认为,AI大模型将颠覆传统机器人逻辑,具身智能是下一代交互革命的载体。从更务实的产业派来看,工程化落地需攻克材料、工艺、场景适配等多重关卡,漫长周期考验资本耐心。
再从资本派看,他们从狂热回归清醒也是逻辑清晰。风险收益比动态测算显示,人形机器人“高投入、慢回报”特征与传统VC模型冲突。
这一次,朱啸虎的退出可能引发中小投资机构跟风,加剧赛道“挤出效应”。但头部机构如高瓴、红杉的坚守,或促使创业者转向更务实的商业化路径。
有人认为,财务回报与社会价值的平衡。比如,人形机器人对老龄化社会的潜在价值,要求其投资逻辑超越单纯财务回报。不过,资本追求回报才是本质,太高的理想和认识估计难以立得住。
一般来说,警惕“非理性繁荣”与“过度悲观”的双重陷阱,都是不可取的。人形机器人既是技术革命的前沿,也是资本博弈的战场。
朱啸虎的争议折射出硬科技创新的深层矛盾:一方面,技术突破需要长期投入与资本耐心;另一方面,资本逐利本性要求其规避不确定性。
破解这一困局,需构建科技与资本的“动态对话机制”:
对科技从业者:聚焦“真需求、硬技术”,避免陷入概念炒作;
对投资人:平衡短期回报与长期价值,探索“技术+产业+资本”共生模式;
对政策制定者:通过税收优惠、政府采购等方式,引导资本向硬科技领域“耐心倾斜”。
人形机器人的未来,终将属于那些在理想与现实间找到平衡的创新者——他们既仰望星空,亦要脚踏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