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鸭绿江大桥上架起凯旋门

新华社 2023-10-29 17:03:10

10月深秋,辽宁丹东,鸭绿江碧浪滚滚。中朝友谊桥静卧其上,凝望江水奔流。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3周年,也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密切配合,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对手,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迫使不可一世的侵略者于1953年7月27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1958年2月,中朝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中国人民志愿军1958年内分批全部撤出朝鲜。同年10月26日,最后一批中国人民志愿军凯旋归国。

近日,记者来到丹东鸭绿江畔,追寻当年志愿军凯旋的盛况。

“祖国儿女回来了”

1958年3月16日,中朝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后的首批志愿军归国部队到达丹东。当天,丹东鸭绿江大桥桥头和车站站台上红旗招展,2000多人在热切等候。他们中有手捧鲜花的儿童,有身着军装的战友,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在等候自己的亲人——中国人民志愿军回家。

这是一场期盼已久的凯旋。

1950年,战火烧过鸭绿江,整个丹东笼罩着战争的阴影。数以百万的年轻人从这里出发,义无反顾,舍生忘死,吹响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角。

志愿军出国作战期间,丹东这座与朝鲜一江之隔的城市,成了战场大后方。

敌人的轰炸就在头顶。街道、工厂屡遭破坏,鸭绿江上的大桥炸了又建,建了又炸。可英雄的丹东人民从不畏惧,只要前线需要,“要人给人,要物给物,要血给血”。

1953年8月,新华社记者汪钦、李俊在《鸭绿江边的英雄城市——安东》一文中写道:“1951年开展的捐献飞机大炮运动中,安东市人民在增产节约的基础上,捐献了90亿余元,可购买战斗机6架。”安东市就是如今的丹东市。

抗美援朝纪念馆副馆长宫绍山说:“那时的丹东儿女,男人冒着战火为志愿军抢运弹药;女人参加拆洗、缝纫、护理等拥军队伍,一针一线为志愿军赶制布鞋、被褥。”

历经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随后,志愿军部队陆续奉命离朝回国。

作为志愿军凯旋归国的第一站,丹东人民振奋无比,迅速开展了欢迎和接待工作,要求全市做到“隆重、热烈、亲切、活泼,以充分表现对劳苦功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高度热爱”。

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丹东工务段退休职工陈奎鹏今年77岁,犹记得1958年那时的场景:丹东市的各个主要街道,悬灯结彩,每隔几十米就有一个用松树枝绑扎的牌楼,工厂、机关、学校都忙着写慰问信,排练文艺节目。

最威武的莫过于鸭绿江桥头,矗立起的一座高大的门楼,两边装饰着精美图案,正上方写着三个醒目大字:“凯旋门”。门的立柱两侧画有和平鸽,标语上写着,“庆祝抗美援朝斗争的伟大胜利!”“欢迎中国人民志愿军光荣归国!”

记者在丹东市档案馆珍藏的一份《安东日报》中,看到了1958年3月16日当天的盛况:中午11时40分,满载归国志愿军的列车鸣着长笛,从朝鲜向丹东方向驶来,车身两侧写着“祖国儿女回来了”。

当列车驶过“凯旋门”,人群瞬间沸腾起来:“热烈欢迎我们最可爱的人!”霎时间,锣鼓声、鞭炮声、口号声,此起彼伏,震天撼地。

那些祖国人民日思夜想,尊敬热爱的亲人,终于回家了!

“我们汗水一块淌”

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签署后,部分志愿军部队留在朝鲜,帮助维护朝鲜停战协定,随时准备粉碎可能发生的突袭和侵犯,协助朝鲜人民进行经济恢复和建设。

在当时,从鸭绿江到非军事区北缘线以北,从城市到乡村,都有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并肩劳动的动人场面。他们一起盖办公大楼、学校、宿舍、种庄稼、植树、修水渠、水库、堤坝……

据不完全统计,自1953年8月到1954年6月底,中国人民志愿军共帮助朝鲜人民修建公共场所187处,学校142所,修盖房子1.8万余座,修水渠、堤坝826条。

在这些工作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挥了高度的国际主义精神。志愿军指挥员、战斗员提出“要像建设祖国一样帮助朝鲜人民建设”的口号。参加建设平壤市的志愿军工兵部队编了一首歌,他们唱着:“战斗中我们并肩上战场,建设里我们汗水一块淌……我们建设英雄的平壤,就像建设北京一样……”

1954年8月15日新华社播发的通讯文章中写道,当时朝鲜“许多重要的建筑物已经沿着这条大路的两旁建设起来,志愿军某工兵部队协助朝鲜人民修建的内阁各省联合办公厅大楼和革命烈士子女学院,砌砖已砌到三层和四层,高达六层的国际旅馆大楼也全部完成了砌砖的工程”。

朝鲜人民感谢中国人民志愿军帮助重建。许多建筑在一旁的纪念碑上写着“志愿军桥”“朝中团结水库”“友谊宿舍”等字样,象征着中朝人民牢不可破的友谊。

这份深厚的友情被朝鲜人民记在心里。志愿军战士回国时,朝鲜人民热情欢送、依依不舍。

“每到一站,都有朝鲜老乡团团把车围住,朝鲜姑娘和大嫂把苹果一箱一箱往车上送,拉住我们的手,邀请志愿军下车跳舞。”曾创作《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志愿军老战士邬大为回忆说,1958年归国当天,数万人夹道欢送。

邬大为说,志愿军归国路经的每个站台上,都站满了前来送行的朝鲜群众,列车只能走一站停一停,不到半天的路程,整整走了一天半。

登上鸭绿江大桥,已是第二天傍晚。

“丹东的灯光把整个夜空照耀得如同白昼,靠近一看,鸭绿江桥上披红戴绿,这瞬间心才落了地,我是真的回家了。”邬大为说。

随着列车缓缓停靠到丹东站,少先队员首先迎上来,为每一位战士代表献上鲜花,又在他们的胸前别上绢花。顿时,呐喊声阵阵,锣鼓喧天,邬大为再也忍不住,哭了出来。

“当年和我一起入朝,却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我多么希望此时他们可以和我一起欢笑。”邬大为朝向鸭绿江对岸心中默念,“亲爱的战友们,我带着你们的遗愿,活着回来了。”

胜利归国第一站

“鸭绿江波涌,日照凯旋门。六亿人民一条心,欢呼:欢迎!欢迎!欢迎我们最可爱的人!”这是作家老舍在《安东日报》上为庆祝志愿军归国写的诗。

根据时任丹东市人民委员会文化科副科长程源泉的回忆录,当时丹东作为志愿军胜利归国的第一站,拿出了最饱满的热情,来迎接“最可爱的人”。

当时志愿军归国要经过五道欢迎程序。在站台上“喜相逢”后,要吃“团圆饭”,感受家乡美食,然后“尽情跳”,在站台、广场上举行联欢,表演文艺节目,扔手绢,扭秧歌。还要军民畅谈抗美援朝的胜利,祖国建设成就和军民之情,感受“鱼水情”,最后才“惜握别”。

随着多批志愿军陆续归来,从1958年3月到10月一共8个多月的时间里,丹东人民以饱满的热情,白天归,白天迎,夜间回,夜间接,每次欢迎的队伍少则七八百,多则数千人。

“归国列车少则停留三四个小时,多则停留一两天,军民们有说不完的话,唱不完的歌。”程源泉在回忆录里这样写道。

志愿军老兵郭国连说,抵达丹东后,他所在部队在丹东市内停歇休整了一天。当他穿着军装走上街,马上就有群众围上来,理发店、饭馆、澡堂一看见是志愿军战士来了,都拿出最好的服务招待他们。“这让我感受到,作为一名中国人民志愿军是多么荣光。”

抗美援朝纪念馆副馆长宫绍山说,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志愿军战士凯旋的盛况,是中朝友谊、中国军民鱼水情的生动体现。

志愿军各部队分批归国后便立即开赴祖国各地,投身新中国各项火热的建设事业中。60多年过去了,无论走到哪里,一提起“安东”,总有志愿军老战士忍不住落泪:“安东啊,那是我的家!我就是从那里出发,从那里回来的!”(记者于也童武江民)■

0 阅读:125

新华社

简介:新闻信息资源

作者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