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记忆,80年代故乡的村庄,就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样消失不见

骑马牧童 2024-12-09 16:51:19

故乡,位于商丘虞城,豫鲁苏皖四省交临处,是一个小小的村庄。小到连早先的纸质地图上,都没有标注,就好像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里的村子一样,不为外人知道。

记忆中,小时候,村子的样貌是这样的:中间是一个高岗土坡,四面被水塘环绕,茂密的树木遮挡住村落,只有窄窄的小路和外界相通。

村子的四个方向,有四座小庙,保护着村人的平安;五个方位,有五口水井,养育着世世代代的村人。

小时候,经常听到村里的老人说:咱村因为有四座庙、五口井,将来一定会出有大本事的人的。

现在,小时候的老人们大都已经去世,而如今的村人,依然还像世世代代的村人一样默默无闻;想到此,心里不禁有一种难以说出的遗憾和感伤。

在村里的高岗之上,大多都是由土屋、泥墙、柴门围拢而成的家庭;前后、东西方向,大约有二三十户;这是老村子,被叫做“庄里”。

在高岗的西边,也有二三十户人家,房屋多用砖瓦建成,这里被叫做“家西”;其实就是后来的新人在老村住不下,搬过来的新居之地。

村里的交通,大多都是胡同。有直的,也有斜的,互相交织;有的崎岖不平,有的畅通无阻;有的看似前方不通,仿佛走进了死胡同,其实,只要一直往前走,到头后就会柳暗花明。

村子通往外界的路,都是土路。往东、往北的路,都是真实通往外界。往南、往西则没有通路,都是断头路。而往西南方向,却有一条很隐秘的小路,曲曲弯弯的像蛇一样。

一到夏天,雨水就比较多,经常把村子通往外界的路全部淹没。这个时候,整个村庄就像一座孤岛,与外界完全隔绝,只有知了和青蛙的叫声鸣响在耳旁。

再说四个方向的四座庙,就属东庙最/大。

东庙,位于村子东面的一个土坡顶上,用土坯和泥瓦建成,像一个小屋的形状。经常有村里的老妇人过来烧香跪拜,祈祷子孙平安;那个神秘的样子,好像古人一样。

北庙,位于村子的东北方向,比东庙矮了不少,香火也没有东庙旺盛。

西庙,位于村子的西北方向,它的高度已几乎和平地相当;而庙的样貌,也就是几块砖随意垒成的;但是,一到节日,也还是有香火的。

至于南庙,在小时候,就已经仅存于老人们的口中了,不知道具体的庙址在哪;要不是有村里的老人传下来,谁会知道还有个南庙呢。

再说这五个方位的五口井。

五个方位,就是指村子的东、南、西、北、中。

五个方位,都有一口井,所以老人们总说五井。这五口井,是用青砖砌垒的古井,不是今天所看到的机井。

遗憾的是,五口井,在记忆中,存在的也就只有两口了,那就是位于村子北面、和位于村子中间的两口井。

然而,村子中间的那口井,也已经被巨大的石板盖住了;听老人们说,以前曾经掉下去人,淹殁了;所以,这口井也是名存实亡。

只剩下北井了,小时候见过。这口井,直径大约2米,四周是用青砖砌垒而成;大概3米多深的程度,可以看见水;靠近井边往下看,水下黑咕隆咚的,好像有一股吸力,不能长时间往下看,会有一种想往下跳的冲动。

曾经,有一头耕牛掉进北井里。村子里的人们想方设法,用木架和麻绳,众人共同努力,终于把牛给救了出来。从此,北井就很少有人靠近了,到今天,已经被黄土填充。

五口井,都已成为了历史。

成为历史的,也并非只有这五口井;小时候生活在村里的老人们,也大多都归入了黄土。

故乡村子的样貌,仅仅只是经历了30多年的时光,就已物是人非了。“庄里”的土屋,差不多都被推为平地,而那些土屋的主人,也都长眠于地下。只留下这一片一片的平地,好像他们从来就没有来过一样。

唉!故乡的老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就好像天上的流云一样,不知道去了哪里。

每每想到此,都使人唏嘘不已,不免伤感落泪,乡愁穿心,难以缓解。

现在,只有拿起“笔”来,回忆往事,追忆故人,把他们的身影寄于字里,托于行间,才能缓解内心浓浓的乡愁和怀念!

0 阅读:0
骑马牧童

骑马牧童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