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前的决战——75年前的今天,淮海战役爆发

扬眼 2023-11-06 14:48:04

这是一场中国近代规模罕见的主力大决战,也是一场完全出乎双方最高统帅部最初战役构想的力量比拼,此战之后,赢的一方势如破竹,几个月后,一个新的国家政权横空出世;而战败的一方江河日下,九层之台瞬间土崩瓦解,蒋介石因此战黯淡下野,退守一隅。

这就是研究中国近代战争史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淮海战役。75年前的11月6日,这场声势浩大的战役徐徐展开……

双方各有各的布置

1948年10月11日,中央军委发出《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的指示,指出战役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主力围歼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集团薄弱而要害的右翼——位于陇海路上新安镇地区(今新沂市北部)的黄百韬(第七)兵团、攻占宿县(今宿州)、孤立徐州。

为统一指挥,淮海战役发起的第十天,中共中央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刘、陈、邓三人为常委,临机处置一切,中原野战军政治委员邓小平任前委书记。总前委成立后,为便于指挥,移驻安徽淮北濉溪县韩村镇淮海村小李家。12月30日,又迁至河南省商丘市闫集镇张菜园村,直到淮海战役结束。

11月4日,蒋介石派参谋总长顾祝同飞赴徐州,召开作战会议,决定将兵力收缩到津浦线徐蚌段,放弃海州、连云港,固守徐州,并正式下达了“徐蚌会战”的命令。

6日,第九绥靖区(司令长官兼第6兵团司令官李延年)开始南撤。刘峙命令海州的44军(军长王泽浚)沿陇海线西撤,改归黄百韬指挥,令第7兵团在新安镇地区等待44军到达后,一起向徐州方向集结。

在完成了战役的各项准备后,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报经中央军委批准,于11月6日晚,提前两天发起了淮海战役。

7日凌晨,黄百韬待44军到达后,率64军(军长刘镇湘)、25军(军长陈士章)、100军(军长周志道)开始西撤,63军(军长陈章)担任侧翼掩护。

8日,华野9纵(司令员聂凤智)占领新安镇外围,发现黄百韬兵团正在向西撤回。粟裕立即命令各部和中野11纵(司令员王秉璋)从四面八方对黄百韬兵团进行包抄。同时,严令山东兵团的第7纵队(司令员成钧)、第13纵队(司令员周志坚)和由宿迁、睢宁北进的第2纵(司令员韦国清)、12纵(司令员陈庆先)和中野11纵队,排除一切困难,南北对进,截断黄百韬兵团的退路,切断其与徐州的联系。主力部队沿陇海铁路南、北分为两路,昼夜兼程,勇猛追击。

刘峙为了固守徐州,他一方面连续向蒋介石发电告急,一方面慌忙调曹八集地区的李弥和徐州以西砀山地区(今安徽宿州市最北端)的邱清泉兵团立即向徐州收缩,同时命令已经进至安徽蒙城、宿县,黄埔一期、第十六兵团的孙元良折返徐州。

敌军看清我真正意图,已经迟了

8日凌晨,潜伏多年的中共地下党员,第三绥靖区(司令长官冯治安)副司令官何基沣、张克侠,以及59军中将副军长孟绍濂率其所属的59军两个师和77军一个半师,共2.3万人在贾汪、台儿庄,举行战场起义,徐州东北的门户洞开。

山东兵团乘机迅速穿过起义部队的防区,直插预定目标。这一突然的变故使守敌顿时乱作一团。

11日拂晓,7纵攻占大许家,13纵队占领了曹八集,随后与沿运河西岸北进的第11纵队(司令员管文蔚)会合于大庙、候集地区,占据了阻击徐州东援之敌的有利地形。这时,尾追而至的4纵(司令员陶勇)、8纵、9纵、13纵队乘敌混乱之际,展开猛烈攻击。至11月11日,黄百韬兵团的四个军被全部包围、压缩在以碾庄圩(邳州市西面)为中心的纵横十余公里的狭窄地区内。担任侧翼掩护的63军被华野1纵副司令员张翼翔指挥的部队包围在窑湾(新沂西南部)后,于12日夜被全歼,军长陈章在泅水时身亡。

黄百韬兵团被紧紧包围之后,敌方才看清了我军的真正意图。蒋介石急令邱清泉、李弥的兵团由徐州东援,限于20日与黄百韬会师;令蚌埠的李延年兵团和第8兵团(司令官刘汝明)合力向北增援;严令黄维兵团急速东进参战。

从13日起,邱、李兵团在飞机和坦克的掩护下,沿陇海铁路及两侧向华野阵地攻击前进。杜聿明估计,邱、李兵团踞离碾庄圩不到40公里,一周之内即可到达目的地。

与杜聿明估计相反,担任徐东阻击的华野第10纵队(司令员宋时轮、政委刘培善),一并指挥第7、11纵队,以大无畏的战斗精神,硬是将邱、李部阻挡在大许家一线,不能再前进一步,激战两天两夜,仅前进三四公里。

战至11月21日,邱、李兵团伤亡惨重,前进总共不到15公里,尚不足救援距离的三分之一,眼睁睁看着第7兵团灰飞烟灭而无可奈何!

根据战场形势发展,14日晚上,华野前委在离碾庄东南面不到15公里的土山镇火神庙召开会议,决定由谭震林和王建安统一指挥6个纵队的步炮协同。16日凌晨3时,双方在徐州机场门户的潘塘东南张集遭遇,随即展开激战。一时间,万炮齐鸣,烈焰冲天。到18日,敌44军、100军,分别被我9、13纵全歼,100军副军长杨诗云、44军军长王泽浚被擒,25、64军也遭到重创。

在外围村落大都被攻占后,19日晚,华野向碾庄圩发起总攻,至22日全歼敌军。黄百韬看着司令部周围一片狼藉,心灰意冷,缓缓地举起手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扣动了扳机……

设置“口袋阵”

黄百韬兵团被歼后,蒋介石为了挽回危局,令邱清泉、孙元良的兵团沿津浦路南下,向符离集(宿县北面)攻击;蚌埠、固镇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向北攻击,黄维兵团向东南攻击宿县,妄图三路和攻,打通津浦线。

早在黄百韬兵团被全歼之前,总前委的首长们就已经开始谋划下一步的战役计划。

11月23日,刘、陈、邓起草电文,向中央军委陈词:决定趁李、刘两兵团迟迟不进,黄维兵团远道疲劳,孤军冒进,先打黄维、暂缓对李延年、刘汝明的攻击,在浍河以北布置“口袋阵”,诱敌入阵,聚歼黄维。仅仅10小时后,毛泽东回电总前委,完全同意这个作战方案。

当日拂晓,黄维兵团已经以18军(军长杨伯涛)为中路,10军(军长覃道善)为左,14军(军长熊绶春)为右,85军(军长由十二兵团副司令官吴绍周兼任)殿后,在飞机坦克的掩护下,气势汹汹地向南坪集方向进攻,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

24日上午,14军先头部队渡过浍河北岸,进入中野4纵(司令员陈赓)10旅(旅长周希汉)预设的袋形阵地内,发现处于背水作战的不利态势,慌忙又缩回南岸。就在这时,中野7个纵队全线出击。经过一番血战,到25日早晨,终于将黄维兵团包围在双堆集地区。黄维发现自己已陷入重重包围后,头脑渐渐清醒起来,准备向东南蚌埠方向突围。

就在这紧急关头,一件令黄维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突围第一梯队中的前锋第11O师,在师长廖运周、副师长杨柳营的带领下突然“临阵倒戈”。

原来,廖运周早在1927年3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被组织派到冯玉祥部队,做地下工作,因抗战期间作战勇敢,治军有方,被擢升为85军330旅旅长。其后,又升任110师副师长、少将师长。

26日,战事正酣。黄维派人把廖运周叫到兵团部,提出准备集中四个主力师全力突围的计划。廖运周一听,心生一计,表示愿以他的11O师做先锋,打头阵。黄维欣然同意。

廖运周回到师部后,立即让参谋标好草图派地下党员杨振海将情报送交6纵首长,请求突围时,6纵突然散开,等11O师通过后,组织火力堵击后续的敌军。邓小平听完电话汇报后,立即批准。

27日拂晓6点,廖运周带领110师准时放出的缺口通过。7时,黄维按计划组织突围,蜂拥而来的部队发现“缺口”突然不见了,顿时傻了眼。6纵和陕南12旅(旅长刘金轩)立即抓住战机,猛烈开火。

黄维多次突围无望,被逼调整部署,固守待援。我军及时改变战法,紧缩包围圈。12月6日,刘、邓下令向黄维兵团发起总攻。双方鏖战至15日午夜,黄维、吴绍周、杨伯涛和覃道善等被俘,熊绶春中炮身亡。只有兵团副司令官胡琏、14军副军长谷炳奎和尹俊等脱逃。

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蒋介石眼见黄维兵团被围,“三路会师,打通徐蚌”的计划全部破产,心急如焚却又无可奈何。11月28日,他召来刘峙、杜聿明,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杜聿明建议立即放弃徐州,以保存实力。万般无奈的蒋介石采纳了这一建议,并令杜聿明亲自组织撤退。

就在蒋介石召开军事会议的同一天,中共中央军委来电指出“黄维解决后,须估计到徐州之敌有向武汉或两淮方向逃跑可能”,粟裕也已研判出杜聿明集团将沿津浦路西侧绕过山区南下,向武汉或两淮方向撤逃。于是,粟裕做了包围杜聿明集团的准备。

12月3日上午,正在撤退途中的杜聿明突然接到蒋介石空投的手令:“望弟迅速令各兵团停止向永城前进,转向濉溪口攻击前进,协同由蚌埠北进之李延年兵团南北夹击,以解黄维之围。”杜聿明虽不明白蒋介石为什么朝令夕改,但也只好服从命令。

面对敌军的变化,粟裕也随之变化,终于在6日将杜聿明所部三个兵团堵截在永城东北的陈官庄、青龙集、李石林地区。就这样,杜聿明集团不仅没救成黄维,连自己也陷入了困境。

12月6日,邱清泉拉着孙元良、李弥去见杜聿明,请求突围。四人经过一番研究之后,作出各兵团同时自行向淮河以南突围的决定。然而,李弥和邱清泉回到兵团后,都感到包围圈太强大,突围无望,取消了决定。当晚,除了孙元良单独向西侥幸逃出包围圈外,大部都被歼灭。

1949年1月3日,蒋介石下令杜聿明冒险突围,突围时间定为1月9日。然而,没等突围开始,1月6日15时30分,粟裕就发布了总攻命令。1月10日凌晨时分,邱清泉在张庙堂村西南处的农田中自杀。只有李弥化装逃了出去。这时,淮海战场上的枪声已经稀疏了,杜聿明带着副官、卫士10余人,一路向北,逃到了萧县张老庄的华野4纵11师后方医院驻地附近时,被村民发现后全部被俘。

至10日下午16时,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共六十余万人并肩作战,互相支援,密切配合,经过艰苦卓绝的66个昼夜的浴血苦战,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

肖舟钟梅

0 阅读:23

扬眼

简介:扬子晚报原创新闻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