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龚自珍在北京的多处住所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11-16 16:00:16

▌王克昌

前段时间,媒体有文章介绍了清代著名爱国诗人龚自珍在北京的住处和事迹,文章提到,从文字记载可以查到的龚自珍故居有三处,一处在杭州,北京有两处,分别为西城区手帕胡同21号和上斜街50号。这篇文章对龚自珍在上斜街住处进行认真地考证,笔者受益匪浅。

多年来,笔者一直关注龚自珍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根据《龚自珍生平与诗文新探》《龚自珍己亥杂诗注》《龚自珍诗文选注》《龚自珍诗词解析》《龚自珍年谱》《龚自珍研究》《龚自珍研究资料集》等著作可以发现,龚自珍在京住处其实不止两处,而是多达十几处,而这十几处大部分位于宣南。

因为祖父在京做官,龚自珍从小就在北京城里生活,但后来祖父去世,再加上他自己的科举之路不顺,他不得不多次往返于北京回杭州之间。他在北京的住所比较多,有的地方住的时间还很短暂,只能在他的诗歌或文章中找到线索。

先说珠朝街。如今,这条胡同北起南横东街,东与红土店胡同相交,西临菜市口大街。嘉庆二年(1797年),龚自珍5岁,他随父母及叔父一家一同居住在珠朝街,当时的名称为珠巢街。在珠巢街住了没多久,他们家就迁到了绳匠胡同(如今菜市口大街一带)中段安徽休宁会馆的对过儿。

6岁时,他随父母移居到潘家河沿南头路西,此处也靠近南横东街,如今称潘家胡同。该胡同与粉房琉璃街房基曾发现河道遗址,明代嘉靖年间工部尚书潘季驯宅第建于此,故称潘家河沿。

7岁时,龚自珍又随家人移居明代的古刹长椿寺南侧。因为这里紧靠寺庙,当时又叫土地庙下斜街。

8岁时,龚自珍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祖父龚敬身(1735年-1800年)病逝,他父亲回家奔丧,他的叔叔“携眷属移寓门楼胡同”。不久,他们再次迁出。门楼胡同(今称“门楼巷”),北起醋章胡同,南至培育胡同,西通教子胡同,南北走向,南端有一门楼,胡同由此得名,1965年整顿街巷时改称门楼巷。

从龚自珍《庚辰春日重过门楼胡同故宅》诗中可以知道,他12岁的时候,全家又迁到门楼胡同,不过,此时的住处与他8岁时的住处不是一个住宅。

值得一提的是,龚自珍15岁时曾租住在法源寺南侧的全浙会馆。《龚自珍全集》中有《丙戌秋日,独游法源寺,寻丁卯、戊辰间旧游,遂过寺南故宅惘然赋》一诗,可知,他在那里住了两年。他通过诗描述了这段时光:“髫年抱秋心,秋高屡逃塾。宕往不可收,聊就寺门读。春声满秋空,不受秋束缚。一叟寻声来,避之入修竹。叟乃喷古笑,烂漫晋宋谑。寺僧两侮之,谓一猿一鹤。”那时他经常逃学,就在法源寺大门口翻着书本。“一叟”——外祖父(清代著名学者段玉裁)的弟弟来找他,他就躲在竹子后面。老人追,他跑,和尚形象地戏称一只小猴,一只鹤鸟。此诗非常形象地表现他少年时的逍遥岁月。

在全浙会馆住了两年,在他17岁时,再次迁进门楼胡同。在这段时间,他多次参加乡试,却多次落第。

1818年,26岁的龚自珍回浙江参加乡试,这次一举得中。第二年二月,他进京参加会试,在此期间,他再次居住到绳匠胡同。可惜的是,这次会试他再次落第。不过,因为从小出生在书香世家,对诗文非常熟悉,学有所成的他,在士人间小有名气,他与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刘逢禄学习“公羊春秋”,并开始与著名学者魏源交往。

1820年,28岁的龚自珍会试再度落第,但后来,他以举人挑选为内阁中书。笔者从他写的《上海张青琱文集序》查到这样的记载——“内阁后进仁和龚自珍序于城南圆通观”,由此可知,在29岁之后,龚自珍居住在圆通观里。圆通观兴建年代不详,至少在清代嘉庆年间已存在。根据资料记载,1927年元旦重修,观内有不少佛、神像和树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因陶然亭医院扩建,圆通观彻底消失,现如今,因扩建马路陶然亭医院也不见踪影了。

龚自珍30岁时,再次回到曾经居住过的珠朝街,从《龚自珍魏源手批简学斋诗》中可知,在这年的中秋节之前他就已经居住在此处了。第二年他仍住该处。

道光六年(1826年),34岁的龚自珍迁居至上斜街,在这里他居住了五年。在上斜街的五年,也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时间,《最录尚书古文序写定本》《最录段先生定本许氏说文》等均在上斜街写的。

后来他将这处宅院卖给了广东番禺富商,并被改为广东番禺会馆(如今的上斜街50号)。他搬离上斜街后,居住在长椿寺附近的下斜街,这一次,居住时间较短,居住两个多月后又迁居到烂面胡同,即今天的烂缦胡同。在烂面胡同居住多长时间?无史料记载。

1839年,47岁的龚自珍因屡屡揭露时弊而不断遭到权贵的排挤和打击,他决定辞官南归。这一年,他离开了生活多年的北京,回到杭州。此后,龚自珍回顾这一生的经历,写下了许多忧国忧民的诗歌,这些诗歌都收入于著名的诗集——《己亥杂诗》。

1841年春,龚自珍执教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当年的9月26日,龚自珍突患急病逝世于丹阳,享年49岁。

1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