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简介(上)

泠泠泠七 2023-09-24 09:56:15

据上海交通大学官网显示,上海交通大学目前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6人,他们是(以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时间为序):

王振义院士(1994年当选)

王振义,1924年11月出生,江苏省兴化人,内科血液学专家,中国血栓与止血专业的开创者之一,被誉为“癌症诱导分化之父”和有可能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大陆学者之一。

[1948年(中华民国三十七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获博士学位,1992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1年1月获得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同年12月10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第77507号公报,将第43259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王振义星”。2020年9月,获得2020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王振义长期以来从事医学内科血液学领域的研究及临床工作,开创了白血病和肿瘤的诱导分化疗法,在国际上首创用国产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在60余年的从医生涯中,为医学实践和理论创新做出了重大贡献,王振义成功实现了将恶性细胞改造为良性细胞的白血病临床治疗新策略,奠定了诱导分化理论的临床基础;确立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上海方案”,阐明了其遗传学基础与分子机制,树立了基础与临床结合的成功典范;建立了中国血栓与止血的临床应用研究体系。

曾溢滔院士(1994年当选)

曾溢滔,1939年5月27日出生于广东顺德,医学遗传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曾溢滔于1957年考上复旦大学,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68年至1978年在上海市第一结核病院针麻研究室工作;1978年至1980年担任上海市儿童医院医学遗传研究室主任;1981年至1982年在美国佐治亚医学院国际血红蛋白研究中心进行合作研究;1982年至1989年担任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医学遗传研室主任;1990年担任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医学遗传研所所长;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2019年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

曾溢滔长期从事遗传病的防治以及分子胚胎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20世纪90年代,他将基因工程与胚胎工程有机地结合,在国际上首次克隆了牛类性别决定基因SRY的核心序列,首次提出并成功地通过鉴定胚胎的SRY基因和胚胎移植来控制牛、羊等经济动物的性别,使我国这一领域的研究处于国际前沿,为我国畜牧业发展、胚胎和生殖工程以及人类遗传病的防治作出了积极贡献。在转基因动物/生物反应器这一国家重大研究项目中,他与同事们一起成功地研制出我国第一头乳汁中表达人凝血因子IX蛋白的转基因山羊和整合了人血清白蛋白基因的转基因牛。以上成果被两院院士先后评选为1998年和1999年中国科技十大进展之一。

曾溢滔教授在国内外已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主编了6部专著,申请或获得发明专利10项,30多次荣获国家级、部委级和上海市的重大科技成果奖,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次、三等奖2次,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次,卫生部科技进步奖甲等奖3次;并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奖章、上海市科技功臣、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上海市医学荣誉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

刘永坦院士(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永坦,男,汉族,1936年12月1日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湖北武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1953年9月至1960年3月,刘永坦先后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系、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二系;1979年1月至1981年1月,刘永坦就读于英国伯明翰大学;1981年1月至1987年1月,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工程教研室主任;1987年1月至1990年1月,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无线电系系主任;1987年1月至2001年1月,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研究所所长;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任中国科学院主席团、信息技术科学部副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9年12月入选“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2021年9月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刘永坦长期致力于电子工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是中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体系的奠基人。在新体制对海探测雷达的研制工作中,突破了11项关键技术,解决了在强海杂波、电台干扰及大气噪声背景下的信号处理和目标检测问题,并组织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新体制对海探测雷达站。首次将连续波、线性调频、伪码调幅信号及与之相配合的去斜率匹配滤波器和高分辨率多普勒检测器用于新体制雷达。该成果获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大动态、高精度、实时两维 FFT信号处理机和高线性接收通道的实现;提出信道一致性数字补偿技术和多目标自适应快速最优跟踪方案。在逆合成孔径雷达研究中,发展了运动补偿理论,并针对大带宽信号与系统提出了新的补偿理论。在数字式宽带FM/CW雷达信号处理机的研制中,提出了微程序控制模拟滑窗分段FFT谱分析及数字式多门限自动检测的独特的模拟/数字混合信号处理模式,解决了大动态宽频信号高分辨谱分析问题。

谢友柏院士(1994年当选)

谢友柏,中共党员,1933年9月23日出生于上海,原籍江苏省高邮市,机械学设计及理论、摩擦学专家。

1955年9月,谢友柏毕业于交通大学;1984年1月,担任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86年1月,担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1986年1月至1997年1月,担任西安交通大学润滑理论及轴承研究所所长;1994年1月至1999年1月,担任润滑理论及转子轴承系统国家教委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1994年5月,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7年1月,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的第五届常委。

谢友柏长期从事设计科学和摩擦学研究。提出了摩擦学三个公理和设计科学四个基本定律,研究了摩擦学系统系统工程及设计中知识的流动、集成、竞争和进化,并在大型机组转子轴承系统动力学设计、内燃机低摩擦设计和基于互联网的设计知识服务相关技术研发等中得到了应用。

饶芳权院士(1995年当选)

饶芳权教授,电机工程专家。1934年生于广东汕头市,广东大埔人。1958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刚筹建的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工作,后转到哈尔滨电机厂设计科,1966年调到四川德阳东方电机厂设计科直到1978年。1985年被批准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上海交通大学电力学院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长期从事水轮发电机的设计和技术管理工作,曾参与或负责设计了国内许多大水电站。如云峰、刘家峡、龚嘴、丹江口、龙羊峡等大型电站水轮发电机的设计工作,并担任过我国首次成套出口欧洲的阿尔巴尼亚伐乌—伐耶五套50MW水电机组和菲尔泽四套125MW水电机组的发电机主任设计,解决了水轮发电机很多关键技术问题。其中云峰发电机获国家银牌奖,龙羊峡机组获国家优质产品金奖、四川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78—1994年间主要从事工厂技术管理工作,历任东方电机厂设计科科长、总设计师、总工程师、常务副厂长等职。在此期间曾组织研制东方型300MW汽轮发电机的新型冷却水轮发电机,并为把我国发电设备打入国际市场作出了贡献。他组织研制的采用氟里昂蒸发冷却10MW水轮发电机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领导研制的300MW水氢氢内冷汽轮发电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还积极组织对三峡、五强溪、二滩等大型机组的科研开发工作,为三峡工程决策做出了贡献。

翁史烈院士(1995年当选)

翁史烈,1932年5月21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热力机械专家,中国新一代热力涡轮机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2年翁史烈从交通大学造船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获得前苏联列宁格勒造船学院科学技术副博士学位,之后回国继续在上海交通大学工作,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1982年获得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1984年出任上海交通大学校长;1988年担任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四届委员会主席(任期制1992年);1992年被授予日本昭和女子大学名誉博士;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6年被授予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海洋技术大学名誉博士。

翁史烈的主要研究内容为燃气轮机性能与仿真和新一代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主持了近10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解决了多项燃气轮机关键技术,9次获得国家、部委奖励。他把信息科学和计算机技术引入热力发动机,建立了数字模拟实时仿真和并行计算仿真工作站,首先提出并主持我国大型电站气轮机性能仿真监管的国家攻关项目。他率先研制成我国第一台陶瓷绝热涡轮增压复合柴油机,完成了我国第一批陶瓷涡轮转子设计实验。他组织建立了我国首批热力涡轮机博士点和重点学科,并为建设气动力学实验室、仿真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和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热力涡轮机学科梯队作出了重要贡献。

范滇元院士(1995年当选)

范滇元,男,汉族,1939年2月18日出生于云南昆明,江苏常熟人,激光与光电子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九三学社社员,上海光机所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深圳大学二维材料光电科技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

1962年,范滇元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6年在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上海光机所攻读研究生,毕业后即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工作;1980年—1987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神光—Ι总体技术组成员、激光系统负责人;1989年—2002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副主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6年—2001年,任国家高技术863计划416主题专家组成员兼总体技术专家组组长;2001年,任国家高技术863计划第八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神光Ш”装置总体技术组总工程师。

范滇元一直从事“神光”系列高功率激光系统的研制及应用工作。

陈亚珠院士(1996年当选)

陈亚珠,女,1936年7月23日出生,浙江宁波人 ,中共党员,高电压技术专家,生物医学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名誉院长。

1962年,陈亚珠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高电压技术专业,本科毕业后在上海交通大学从事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1996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亚珠主要研究高电压新技术及绝缘检测、物理因子肿瘤治疗技术(射频、超声、电磁波等物理因子)、肿瘤综合治疗机理研究(热疗合并放疗/化学/基因治疗)、光学检测技术、生物医学智能仪器等。

本世纪以来,她开创超声治疗新方向,提出相控型多模式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理念,和团队研制的相控型多模式聚焦超声和医学影像融合大型医疗设备,又称“磁波刀”和“超波刀”,成功实施了妇科、肿瘤等多领域的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国内外发表论文450余篇。她领衔团队为中国高端医疗器械民族化、产业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杨胜利院士(1997年当选)

杨胜利,1941年1月5日出生于上海市,生物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

杨胜利于1962年从华东化工学院有机化工系毕业,之后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工作;1980年至1982年在美国加州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2年至1996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党委书记;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入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杨胜利长期从事于基因工程在酶、发酵和制药工业中的应用研究和开发,是中国最早开展系统生物学研究科学家之一。先后开展新抗生素及细菌耐药性的研究、大肠杆菌表达质粒及宿主工程、血红蛋白能量代谢工程、枯草杆菌蛋白酶蛋白质工程、分子伴侣等研究。所研制的青霉素酰化酶工程,表达量高,稳定性好,超过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为医药生物技术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主要从事肝癌功能基因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国家科研项目13项,已获奖4项,其中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杨胜利教授共发表论文90余篇,获中国发明专利26项。

(未完待续)

0 阅读:364
泠泠泠七

泠泠泠七

关注民生关注热点关注沉浮宦海也关注热闹体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