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中国》:以美国人视角认识抗战时的中国,理解美国对华政策

星河聊文化 2024-04-11 00:11:03

今年12月,美国2023年财年《国防授权法》,授权在未来5年内(由国务院)向台湾提供100亿美元(每年20亿)的无偿军援;另授权向台湾提供20亿美元“外国军事融资”(FMF),分12年偿还。这是毫无诚信可言的美国不顾中方反对,坚持在中国大陆统一台湾的伟大进程中不停使绊子的最新证据。

而为了遏制中国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美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日本采取了很多纵容政策,让其成为对华遏制的急先锋,在台湾、钓鱼岛等问题上不断挑战中国的底线。美国怂恿日本制华的种种恶行,跟其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把更多的外交目光倾注在日本的政策一脉相传,说白了,就是为了维护和获取美国的最大利益。

只是,现在的中国已经不再是抗日战争时的中国,历史的车轮再也不会回到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了。

鉴古而知今,彰往而察来。以史为鉴,阅读有关抗日战争的书籍,可以更好地理解当年抗日战争时的中国是怎么样的?美国为什么始终在中国和日本之间更多地倾向日本?而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长,中国已经被现在的美国视为最大的竞争对手。为什么美国对中国采取了种种围堵手段妄图遏制中国的快速发展?对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在由美国作家格兰姆·贝克撰写的《战时中国》中找到答案。

美国作家格兰姆·贝克,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生,曾在美国战时情报局工作。20世纪30年代中期,他曾以画家身份穿越中国,将走南闯北经历的浓郁中国风情,倾注在其著作《穿越中国长城》中。

而格兰姆·贝克的另一部力作《战时中国》,是一部从美国人视角反映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史,一本外国人撰写的有关中国抗日战争和战后中国的经典著作,美国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必读的参考书,在国内外已出版的有关抗日战争的所有书籍中具有重要地位。

为什么中国有底气“抗战到底”?中国为何频频被西方世界误解?要真正了解中国该从什么地方入手?1940年至1946年,带着这些问题,历经艰险,格兰姆·贝克深入走访了中国当时10多个极具战时特色的城市,并将亲自调查的第一手材料整理成《战时中国》。

在《战时中国》中,格兰姆·贝克系统整理了他对那时中国实地调查的所见所闻,包括当时中国各阶层真实的生活状态,日军对中国城市轰炸的真实情况,详实记录了中国军队抗日的实际情况和美国政府、军队在中国的各种表现,向全球展示了当时中国真实的社会和生活状况,系统展现了他对当时中国时政的思考及分析,为更好地理解战时中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和人提供了有声有色的详细史实。

一、全面记述亲自深入调查的经历,栩栩如生展现中国各阶层的真实生活状态。

抗日战争爆发后,格兰姆·贝克从香港出发,一路车船颠簸,经历形形色色的不同武装力量后,风尘仆仆,经柳州抵达重庆,后又抵达宝鸡、洛阳等城市,穿越万水千山,一路跋涉,广泛采访,深入调查,周游中国的城市与乡村,系统记录所接触到的一切事与人,从军政高官、洋记者、贫苦市民、农民商户到其他底层老百姓,还有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

令格兰姆·贝克感触最深的是他走访的地方,离当时抗日前线越近,当地民众越是贫穷潦倒,国民党军队越难觅踪影,安全防线形同虚设。反观战时陪都重庆,极为严重的官僚腐败现象比比皆是,本应全力抗战的军政官员醉生梦死,令人触目惊心。

书中还深入描述了日军轰炸柳州、重庆、洛阳等城市的真实场景,全面记录了中国军队反抗日军侵略的战况,揭露了侵华日军给中国带来的深沉灾难。

后来他更与“工合”创办人路易·艾黎一起到达陕西宝鸡,亲眼目睹了“工合”的进步和遭受的挫折,实地分析了当时中国工业发展举步维艰的根本原因,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各阶层民众的生活窘境,还有破除贫困的不懈努力。

二、全面展示了战时中国与美国交往的真实情况,揭示了美国与当时国民党政府的微妙关系。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善于发战争财的美国,在珍珠港事件爆发之前,无耻地以中立国自居,大发战争财。而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当时的美国出于私利,假装支持中国抗战,暗地里却把更多的外交资源倾斜给日本,连当时设在陪都重庆的所谓驻华大使馆都没有派驻骨干外交官,重要的驻华领事机构和外交官都保留在南京、上海和北平等日伪军控制的中国被占区。脚踩多船,为了自身利益不择手段,美国用令人不齿的行径,完美地阐述了它对国民党政府傲慢无礼和不以为然的态度。

弱国无外交,真理在大炮射程内,美国用行动告诉了当时软弱无力的当局,更给现在的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警示和教训。

在当时美国三心二意的对华外交政策环境下,格兰姆·贝克在书中还完整描述了美国空军在中国遇到的非正常的遭遇和行为,阐述了产生这样畸形状态的前因后果,更好地让人理解了当时发生事件的时空背景。

对比当前美国妄图从高科技、贸易、气候、环境等方面对中国的全面围攻,我们从此书中可以找到美国一直对中国算计的小算盘,也更能理解美国的劣根性。

三、生动记录了美国政府、军队在中国的举措和表现,为更好剖析和理解当今中美关系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史料。

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前后,美国为了获取最佳的国家利益,高度关注并支持国民党,为国民党鞍前马后做了很多有利于维护国民党统治的安排。在日军侵略战线即将差不多全线崩溃时,对华友好的史迪威被调回美国,就是最明显有力的证明。在当时国共合作共同争取抗日战争的关键时刻,美国背地里做了种种举动,司马昭之心,昭然若揭。

正是基于对当时亲自调查后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字里行间,贝克表达了自己对美国外交政策的不满和批评。后来贝克到了北平,一座美国外交部、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暂时合作的城市,完整记叙了当时不同方面的态度和有关的行为,深入分析了美国和国民党之所以会在中国失败,而中国共产党却可以成为最终胜利者的原因。

在记录和呈现当时中国真实社会状态的同时,格兰姆·贝克更是写下了自己对中国社会的思考与分析:国民党逃到台湾是无法避免的,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美国对华政策的偏差与失误是源自对中国的不甚了解。

此外,贝克还以其丰富的学识,对中国社会和美国社会进行了深入比较,敏锐地发现两个社会的差异性,以及忽视这种差异所带来的荒谬的结果,为正确认识中美两国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阅读全书,我们仿佛置身于中国抗日战争时期,跟随格兰姆·贝克一路前行,看到了当时中国各地区、各阶层人民的真实生活全景,既有心痛和悲伤,更有愤怒和不甘。

阅读全书,既了解了国民党在日本战败后迅速溃退台湾地区的深层次原因,又了解了1949年之后中国和美国关系冷淡的根本原因,更好地理解了现在的美国对中国的真实态度及其原因。

《战时中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1940—1946年战时中国编年史”。对比现在已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中国,还有错综复杂的中美关系,更好地理解中美关系的前世今生。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寻找构建真正互惠互利的中美关系的可操作性路径,此书是不可多得的对比性基础材料,当然更是弥足珍贵的参考史料,毫无疑问,将在中国抗日战争和中国外交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0 阅读:0

星河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