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8日的夜晚,中国三个城市同时亮起应援灯牌。深圳春茧体育馆里陈楚生唱响《远行的人》时,武汉光谷国际网球中心苏醒的樱花粉西装在舞台灯光下流转,杭州奥体中心张远的《嘉宾》引发万人合唱。这颇具魔幻现实主义的场景,恰似给内娱生态投下的一颗深水炸弹——当流量明星在直播间带货、在红毯争艳时,这群平均年龄38岁的"老北鼻"正在用音乐重构娱乐产业的底层逻辑。
在算法统治的短视频时代,再就业男团的走红堪称奇迹。2023年音乐产业报告显示,数字音乐市场收入同比增长8.4%,但原创音乐人平均收入下降12%。这种吊诡现象被陈楚生团队打破——他们工作室数据显示,2024年巡演票房较三年前暴涨300%,数字专辑《活该》在QQ音乐收藏量突破千万,实体专辑预售三分钟告罄。这组数据背后,藏着对抗行业异化的隐秘力量。
笔者在深圳演唱会现场见证的震撼场景颇具代表性:当陈楚生脱下蓝色洞洞裤外套,露出深V背心时,尖叫声中突然有人喊出"生哥注意保暖",旋即引发全场善意的哄笑。这种既疯狂又克制的追星模式,与新生代偶像粉丝的"数据女工"形成鲜明对比。就像苏醒在武汉演唱会调侃的:"老苏总在短视频平台比我红,但你们知道吗?他手机里存着所有歌迷的生日提醒。"
张远马来西亚演唱会后台的花絮视频意外曝光行业真相:当地承办方原以为这只是场"过气艺人"的怀旧演出,却在看到吉隆坡体育馆连续三天售罄后紧急升级安防。这个戏剧性转折揭开了华语音乐出海的新篇章——根据Spotify最新统计,再就业男团歌曲在东南亚地区的播放量半年增长470%,《活该》马来语翻唱版登上印尼音乐榜Top10。
这种文化输出的成功绝非偶然。王栎鑫在音乐节的破洞裤造型被时尚杂志解析为"解构主义美学",实则源自某次彩排时意外刮破的应急处理。这种去精致化的真实感,恰是Z世代最渴求的娱乐体验。虎子为张远创作的《友人》,在网易云音乐评论区衍生出2.3万条校园故事分享,这种音乐与生活的深度绑定,让算法推送的"热歌"相形见绌。
《快乐再出发》节目组公布的数据耐人寻味:第三季招商金额较首季提升80%,但植入时长反而减少40%。这种反商业逻辑的操作,暗合了观众对真实关系的渴望。录制现场的工作人员透露,某期节目因六人即兴创作耽误进度,导演组却保留全部素材——这种对"无效内容"的宽容,意外造就收视最高点。
陆虎在《乐在旅途3》先导片里的表现颇具隐喻意味:当他开着破旧房车驶过青海无人区时,行车记录仪拍下的即兴哼唱后来成了节目片尾曲。这种去剧本化的创作模式,正在重塑综艺产业格局。据艺恩数据统计,2024年Q1新开播综艺中,"真实感"标签的节目招商成功率比工业化制作高出27个百分点。
在长沙某录音棚的深夜,笔者曾偶遇刚结束商演的王铮亮。他擦拭着合成器上的咖啡渍苦笑:"今天品牌方要求改歌词加广告词,我说不如直接在间奏里念slogan?结果他们真采纳了。"这种商业与艺术的荒诞平衡,恰是再就业男团提供的现实样本。值得玩味的是,这种"妥协"产物《充电之歌》上线后,反而被大学生改编成考研励志版,在B站创造千万播放量。
行业观察者发现,六人工作室不约而同地保持着20人以下的精简规模。苏醒经纪人透露,他们共享编曲团队、联合议价演出场地、甚至集体采购服装道具。这种"对抗内卷"的结盟策略,正在催生新型艺人经纪模式。天眼查数据显示,2023年成立的音乐人联盟组织中,"非流量型"艺人占比从19%激增至63%。
当我们在杭州奥体中心看到张远哽咽着唱完《替我幸福》时,当武汉歌迷自发打开手机闪光灯为苏醒拼出樱花图案时,当陈楚生胸肌上流淌的汗水在灯光下闪烁时,这些瞬间构成了对抗娱乐工业异化的温柔革命。再就业男团的故事或许预示着:当行业寒冬来临,真正能点燃观众的,永远是那些穿越周期依然炽热的初心。
此刻突然想问:你还记得上次被音乐触动是什么时候吗?当耳朵被算法喂养得日渐麻木,或许该走进这些"老家伙"的演唱会现场。在那里,没有假唱垫音,没有修音魔术,只有39岁的张远在舞台上全力奔跑时,白色衬衫被汗水浸透的褶皱,以及褶皱里藏着的、我们这个时代最稀缺的真实心跳。
以后别看评论了都是垃圾人
0713算是目前比较火的艺人,但是他们在UC的新闻基本上是没有评论,或者是只有一两条,远低于其他艺人,甚至不如三四流艺人,到底是因为他们没请人刷评论,还是因为UC5.60岁的比较多。
十一
唉😮💨他们不火的时候吧真的是没啥新闻,没啥渠道看到他们同台,就好希望他们火🔥,可是🔥了以后快发四注定遥遥无期啦[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