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短视频统治注意力的时代,一首歌的命运往往不再由唱片销量或电台播放量决定,而是取决于它能否成为“热梗BGM”——那些被网友玩坏、改编、二创后病毒式传播的旋律。
有些歌原本默默无闻,却因一个梗突然爆红;有些歌早已过气,却因网友的脑洞焕发第二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被热梗“二次加工”后火出圈的歌曲,看看它们是如何从“土味”逆袭成“真香”的。
《八方来财》:从广东说唱到全球洗脑神曲2025年最魔性的声音是什么?毫无疑问是那句“来财,来”。这首由广东说唱歌手揽佬创作的《八方来财》,原本只是小圈子里的玩票作品,却因短视频平台的疯狂二创,变成了全民“又爱又恨”的洗脑神曲。它的走红路径堪称教科书级别:
魔性改编:从Kanye West的《Flashing Light》被改成“flashing,来”,到Billie Eilish的《bad guy》变成“I'm a bad guy,来来来”,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流行歌曲都被“来财化”了。甚至连《两只老虎》都没逃过魔爪,变成了“两只佬仔,两只佬仔,跑得快”。
文化出圈:这首歌不仅在国内火,还成功“反向输出”到海外。TikTok上老外们对口型热舞,Spotify上月听众超43万,甚至有美国网友认真提问:“金山银山路到底在哪?”(歌词“老天保佑金山银山前路有”的机翻版)。
争议与狂欢并存:有人骂它“弱智”,有人爱它“解压”,但无论如何,它已经成了2025年最无法忽视的声音。正如网友所说:“骂《八方来财》是跟风,听《八方来财》才是生活”。
《大貔貅》:过年BGM的终极形态魔性旋律+简单歌词=病毒传播:这些歌的共同点是旋律极其洗脑,歌词简单重复,让人听一遍就能跟着哼。比如《八方来财》的核心歌词就俩字:“来财”。
二创文化推波助澜:短视频平台的混音、剪辑、鬼畜文化,让这些歌有了无限可能。一首歌可以被改编成无数版本,适配各种场景。
情绪价值拉满:无论是《八方来财》的“暴富”幻想,还是《爱如火》的“土嗨”快乐,这些歌提供的情绪价值远超音乐本身。
社交货币属性:当全网都在玩同一个梗时,不参与的人反而成了“局外人”。为了不被时代抛弃,很多人会主动加入这场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