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克和许光达谁当大将这件事,看起来就是比资历,其实背后有很多道道,搞明白这个事情得从红军时期说起,因为这里头的水太深了。
这支部队里头一直都分好几路人,有黄埔出身的,也有工农出身的,彼此之间虽然都是同志,可是那种隔阂总归是存在的,尤其在评军衔这种大事上更明显。萧克就是黄埔出来的高材生,在军事指挥上确实有两把刷子,可这种身份在根正苗红的红军队伍里总显得格格不入。
许光达就不一样了,他是红二方面军老人,从小兵一步步爬上来的,虽然军事理论可能不如萧克,但在部队里人缘特别好,大家都把他当自己人。这种差别在平时可能看不出来,可一到关键时刻就显现出来了。
当时军队里边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各个方面军都要有自己的代表,这也是为啥许光达最后能当上大将的重要原因。红二方面军的地位需要一个分量足够重的军事指挥员来体现,许光达正好符合这个条件。
评军衔这事看着是比军事能力,实际上政治因素占了大头,特别是在建国初期这个节骨眼上。当时军队正在向现代化转型,需要在各个军种都安排得当的指挥员,许光达在装甲兵这块的表现就特别突出。
萧克虽然打仗厉害,但主要是在步兵作战方面,而且他作为外来干部,跟红二方面军的老人们关系处得并不算太融洽。这种情况下,即便他资历老,也很难真正代表红二方面军的利益。
红一方面军在军队里的地位一直很高,为了平衡各方势力,其他方面军的代表性就显得特别重要。许光达作为红二方面军的嫡系,自然比萧克更适合担此重任。
在解放战争时期,许光带领装甲部队打了不少漂亮仗,这些都成了他后来当大将的加分项。相比之下,萧克虽然战功也不少,但似乎总缺那么点决定性的亮点。
许光达从一个普通士兵成长为高级将领,这种经历本身就很有说服力。他了解基层官兵的想法,知道怎么带兵打仗,在部队里的威信自然而然就树立起来了。
萧克虽然是黄埔毕业的高材生,可他毕竟不是从红二方面军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在某些老人眼里始终带着空降的标签。这种微妙的差别,在评定军衔这种大事上就格外明显了。
许光达在装甲兵这个新型军种上的成就,正好符合军队现代化的需求。当时国家正在大力发展机械化部队,需要既懂现代战争又有实战经验的将领来领导。
军衔评定不仅要看过去的贡献,更要考虑未来的发展需要。许光达在这方面的表现显然更符合军队的发展方向,这也是他能当上大将的一个重要原因。
光看资历,萧克确实比许光达深,但军衔评定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了。比如说在部队的威信,对新型作战的适应能力,甚至包括与其他将领的关系处理等等。
许光达在这些方面都表现得不错,特别是他为人谦逊,从不争功诿过,这种品格在军队里很受欢迎。相比之下,萧克虽然能力强,但可能在为人处世上没有许光达那么圆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