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特朗普竞选时豪言壮语要让美国再次伟大,上任两月,激进政策却引发市场忧虑。财长贝森特和顾问米兰正在推动一场剑走偏锋的经济实验。
特朗普政策将如何重塑全球贸易?美国会重蹈苏联覆辙?
特朗普的海湖庄园大棋局
协议的核心内容令人咋舌:要求全球主要国家同意在美国开展大规模工业投资,协调抬高本国货币汇率,甚至将手中的美国国债置换为零息、不可交易的百年期债券。这种一厢情愿的要求,就像是要求别人把自家银行存款换成一张百年后才能兑现的欠条。
白宫的野心国际围剿尚未开启,美国国内经济已经首当其冲,承受着这场经济实验的痛苦后果。
空头支票的代价
海湖庄园外的美国经济正在付出真实代价。这场对外咄咄逼人的贸易战,已在国内掀起一波经济逆流,让特朗普改善美国经济的承诺变成了一纸空文。
关税政策如同一把双刃剑,表面上保护美国产业,实则割伤了美国自身。沃尔玛等零售巨头被迫向中国供应商施压降价,却仍难以消化飙升的采购成本,这种压力最终必然转嫁给美国消费者。一位经济学家不无讽刺地说,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就像是自己打自己嘴巴,还要观众鼓掌叫好。
尤为尴尬的是,对钢铁加征25%关税的政策,非但没能拯救美国钢铁业,反而让汽车制造商陷入困境。通用和福特等美国汽车品牌的制造成本节节攀升,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持续下滑,摩根大通已将美国经济衰退可能性从年初的30%上调至40%。
军费大跃进的美国梦
这个计划的逻辑表面上似乎行得通:政府投入巨资采购军火,军工企业扩大生产,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复苏,创造就业机会,最终实现经济增长。米兰自信满满地指出,冷战时期的美国不正是依靠庞大的军工复合体创造了经济奇迹吗?硅谷的诞生也得益于国防部的慷慨资助,曾经的经验似乎支持这一复兴神话。
然而,这位经济顾问似乎忘记了一个关键问题——当今的美国军工体系已是一潭死水,腐败低效得令人瞠目。从F-35战斗机到濒海战斗舰,一个接一个的军工项目超支严重、性能不达标,却无人问责。五角大楼每年花费4000亿美元用于军火采购,却没能有效提升美国军事实力,反而成了军工巨头的提款机。
更尴尬的是,美国本土制造业空心化已成定局,许多关键电子元件只能从中国等国进口。据调查,美军现役武器系统中有相当部分的零部件依赖海外供应链,这种情况下,即便军费再增加一万亿,也无法实现真正的制造业回流。
米兰的计划,说到底不过是一场华丽的白日梦,却带着苏联解体前那种熟悉的盲目自信。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当年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同样曾试图用军备竞赛拯救停滞的经济,结果却是军费支出成为压垮苏联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这种历史画面,正在美国舞台上不断地重演。
苏联往事,美国今朝
历史的重演总带着某种残酷的幽默感。特朗普政府的种种经济策略与苏联解体前的景象,呈现出一种惊人的相似。这不仅是简单的历史巧合,而是经济规律对违背自然法则者的无情惩罚。
更令人不安的是,两者在军费开支与经济结构方面的雷同。苏联在经济日渐衰退的情况下仍维持着巨额军费开支,军事工业挤占了过多资源,而民用经济日益萎缩。当下的美国,军工复合体的低效与腐败程度丝毫不亚于苏联时期,却依然要在这个泥潭中投入更多资源。
在1991年苏联解体前,其面临的财政危机与美国当前的债务困境有着结构性相似。两者都源于长期财政扩张无法持续,而政治体系却无法实现必要的改革。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强迫他国持有超长期美债来解脱,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反映了决策层对危机的认知偏差。
特朗普团队对历史的健忘或无知,正把美国推向一条危险的道路,这条路的尽头,曾是苏联帝国的坟墓。
结语
让一个国家真正伟大的,从来不是大棒政策与强权政治,而是可持续的经济体系与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美国会及时醒悟调整方向,还是固执前行直至系统性危机?这个答案或许比我们想象的要来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