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锡市中心的大市桥上,有一个小摊子,每天从下午三点开始摆出,夜间的小菜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
摊主每天准时点亮长颈煤油灯,撑起油布雨棚,迎接晚饭时分的顾客。
摊位上有油汆花生、盐紧豆、蚕豆、发芽豆、丁香豆,还有咸鸭蛋、莴苣干、酱油猫耳朵、红烧蜜鲧鱼、熏鱼片,以及各色时蔬。
每小包用纸包成菱角形,即使是带汁的菜也不会漏出来,经济实惠。
你可能会看到下班回家的工人,先在摊位前站定了,挑选几包自己喜欢的小菜,然后再慢悠悠地往家走。
无锡的夜晚,就是在这充满生活气息的市井烟火和悠然自得的人们中度过的。
小时候我经常跟着父亲从浴室出来后,都会去大市桥的小摊子买上一些小菜。
我们会挑选几样全家都喜欢的,回家后再配着“泡饭”一起享用。
无锡人的晚餐,没有太多繁华和奢侈,但却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时光。
无锡传统厨房与“三眼灶”无锡人家的厨房,大多少不了一座以砖块砌成的灶头。
普通人家常用的是两眼灶,而富裕点的大户人家则用三眼灶。
每一眼灶上都放着两尺大的铁锅,一眼煮饭,一眼炒菜,掺杂的柴火香气弥漫在整个厨房。
灶头的一端供奉着“灶家老爷”,而另一端则是堆满稻草的小屋,一束束稻草用来烧火取暖,稻草余灰每十天左右清理一次,还能卖给制碱作坊赚点零花钱。
冬天的晚上,孩子们最喜欢在灶下生火,感受那扑面而来的暖意。
大人们则忙碌地在灶旁准备晚饭。
无锡的稻柴买卖活跃,还有一个专门的“柴头”了解各家的需求,供需间的买卖竟如同一场默契的舞蹈,彼此相熟,友好而热闹。
灶家老爷的传说无锡人的厨房里一角,总能见到“灶家老爷”的神位。
灶神像位于砖柜之上,被人们称为“灶家老爷”。
他其实是玉皇大帝派往人间的“监察司”,每年的腊月二十四日,灶神会上天禀报人家的善恶。
家家户户却会特别重视这一天,摆上酒菜水果、糖饼等,祀拜后焚烧纸轿,希望灶神带着这些贡品向玉皇大帝多说好话。
这个习俗在民国时期就已广为流传,甚至成为当时茶余饭后的趣谈。
大报《申报》中的幽默栏目,甚至曾就“天庭与人间相隔几多路”展开讨论,还戏谑地说可询问无锡的灶神,看他每日如何奔波联络。
无锡人的幽默感从那时起,便根植于生活的点滴之中。
“饭树”与无锡人的饮食文化无锡人的厨房里,最不容忽视的还有一种特别的美食,那便是“饭树”,也就是饭锅底的焦饭。
在无锡,每到晚饭时,锅底半焦的“饭树”大家都争相喜欢。
晚餐时,把午饭的剩饭铲出,留下半焦的饭树,加入半满的水煮开,这样一碗香喷喷的泡饭就做好了。
泡饭不仅香味浓郁,还润喉易消化,特别受到小孩和老人的喜爱。
冬天时,在泡饭里加点米粉,特别浓甜。
无锡人在寒冷的冬季,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泡饭,缩颈而啜,如同人间乐事。
不仅如此,泡饭还有意想不到的养身功效。
胃病、肥胖症、口臭、消化不良、肾结石等问题,常食泡饭都能有所改善。
每逢应酬多,肚子饱胀时,无锡人第一时间想到泡饭来调理。
无锡的泡饭文化不仅是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还影响了名流雅士。
据说,吴稚晖先生在上海发起“粥会”,其起源正是无锡的泡饭,深含养生之道和饮食哲学,已成为一段佳话。
结尾无锡人的泡饭,不仅是一碗寻常的饭食,更是承载着一方水土的悠久传统和人情味。
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尽管电器厨房取代了传统灶台,但那口瓦灶稻柴、热腾腾的一碗泡饭,依然被许多无锡人怀念和坚守着。
无锡的泡饭文化告诉我们,美好的生活不在于多么奢华,而在于执着拥有那份简单的幸福和温馨。
在每日的柴米油盐中,品味到生活的真谛和家的温暖,简简单单,足以成就美好。
无锡人的泡饭情结,无疑是一种朴实而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城市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