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医生”马承恩:一名重症医学科医生的责任与担当!

正义的皮皮 2023-11-25 10:36:04

霜降已过,立冬未至。2023年秋冬之交的济南,气温高得有点离谱。11月份的第一天,最高气温居然达到了29℃。

上午10点半已过,马承恩还在患者床前忙碌着。趁护士给病人吸痰的空儿,他悄悄抹了一把额头细密的汗珠。不是因为天气有点热,而是因为大病之后,体力大不如前了。

马承恩,山东省重症医学领域的著名专家;18年前,他亲手创立了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

在重症医学科病房里,马承恩曾经救治过两万多名危重病人,但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也会成为一名患者,癌症患者。

医生与患者身份的转换,是在一年之前……

重症医学科专家马承恩教授。

(一)

2022年11月2日,星期三,济南降下了这一季的最后一场秋雨。次日,迷雾清晨,气温大降。

马承恩定了定心神,迈步走出病房楼的大门。东北风吹过,令人备感寒意。就在刚刚,他做了一次全面查体,被确诊为前列腺癌。

她的双手紧紧攥住他的左手。“老马!”妻子听他讲完诊断结果,怔在当场。相识相知32年,在妻子心目中,马承恩在工作中永远都像不知疲倦的铁人一般,怎么会查出这个病?

是啊,就在前两天,他还在病房里忙碌着抢救病人呢!不过,身边细心的护士当时就注意到,马主任脸色不好,额头上不时渗出大颗汗珠……

“确实累了,正好趁着治病好好歇歇。”马承恩笑笑,右手轻抚着妻子的肩头安慰道。

说是这么说,等待做手术的日子里,马承恩基本没闲着。每天,他通过打电话跟科室同事讨论患者病情。

自己忍着病痛还在聊别人的治疗方案,妻子几次想劝阻,欲言又止——这么多年了,老马总是把医生的工作看得最重——只要他高兴,就都随着他吧。

马承恩的妻子是位教师,小他3岁。“她做饭好。”马承恩说到自己的胶东媳妇,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

家有贤妻,是生活给予这位责任医生的回报。

时间回到30多年前的夏季,借调至外院的马承恩住处离医院仅几分钟路程。一天,他正在宿舍听班。电话铃声突然响起,科室打来的!撂下电话,他骑上自行车就往医院跑。

是的,从当上医生那天起,小马大夫就把全部身心放在了为患者治病上。许多年以后,他仍清楚记得自己当时在路上的想法——决不能让病人出问题、决不能给科里添麻烦。

对工作上心的年轻医生,同事喜欢,患者也喜欢。机缘巧合,有位在科里住院的热心大姨,主动给马承恩介绍了个对象。

那一年,北京举办了第11届亚运会。盛会的宣传歌曲中这样唱道:黑头发飘起来飘起来,闪着光追着风流动着爱……而在济南,两个年轻人与荣有焉,相识并且相爱了。

山大二院重症医学科成立之初,两个医生管8张病床,人少事多。作为科主任,马承恩经常没白没黑地守在科里,尽管家就在医院家属院内。他说:“就算只有一个重病人,也得随时有医生看着!”

有一次,为了救治病人,马承恩连续两个星期没回家;还有一次,他两个月没出过医院大门,中间只回了一趟家。

医生心里不就该装着患者吗?妻子默默地给予他最大理解和绵绵支持。

“没有过怨言。”马承恩细数往事,感慨中夹杂着幸福,“到现在也是,如果到了饭点还没有回去,她就打电话来问——给你送饭吧?”

2008年7月16日,汶川地震91岁伤员董俊德出院前,与山东大学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合影。右一为马承恩。

(二)

2022年12月5日,星期一,连刮了两天的东北风终于停了。今天,是马承恩接受手术的日子。

术前,医院的领导和同事来给他打气。马承恩笑笑说:“都说我是铁打的,这次把瘤子拿掉,还能再干上十几年!”

术后不到3个月,他就兑现了自己的话——2023年4月1日,马承恩重返工作岗位。每天查房、抢救、教学,他忙碌的身影一如昨日。

科里同事心疼他,却又很高兴能跟他一起工作。也难怪,马承恩一直都是严父慈母一般的良师益友;跟着他,小伙伴们获益甚多。

2005年9月16日,山大二院重症医学科正式成立。开诊第一天,马承恩就立下规矩——每天查完房要跟每位病人的家属谈话,沟通交代患者病情。

这个规矩,一直坚持到现在。新冠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他们就天天打电话跟病人家属沟通患者病情。

将心比心。马承恩立下这个规矩,是出于对病人负责。“人家选择了我们医院、我们这个科室,完全是出于信任。”他说,“我们做不好工作,就辜负了这份信任。”

其实,跟病人以及家属随时沟通,也是一种治疗力。“科室成立这些年来,可以说没有一起真正意义上的医患纠纷。”马承恩收敛笑容,“沟通太重要了!”

这些年下来,每天面对面跟家属介绍病人病情、及时了解家属的要求,既促进医患良好互动、强化彼此信任,又倒逼整个团队养成了扎实作风。

“如果不能随时全面掌握病人情况,你跟家属介绍什么、会不会被家属问住?”马承恩身体前倾,“一问三不知,人家还能信任咱吗?能不产生矛盾闹意见吗?”

对工作上心,对患者上心,对与家属的沟通上心。医生本是个离不开“上心”二字的职业,在重症医学科当医生尤其如此。

重症患者病情变化快,很多时候生死只在一瞬间。医护人员稍有分神,就可能错过挽救生命的最佳时间窗口。

正因如此,马承恩有个习惯:晚上休息前最后一件事,是打电话再问一遍几个重病号的情况。“血氧怎么样、血压怎么样、乳酸值是否正常……这些重要的指标问清楚了,才能睡踏实。”他说,“早上第一件事是,在手机上查看那几个重病号的最新测量数据。”

把医生责任落实到细处,马承恩日复一日坚持做,背后有着一份感恩升华后的力量。

2002年至2004年援非期间,中国医疗队队长马承恩(左三)为塞舌尔时任总统米歇尔做心脏彩超后,双方合影留念。

(三)

马承恩的家乡五井镇茹家庄,位于临朐县城西南约25华里的大山与平原交汇处;省道S317穿村而过。

马承恩在家中排行老四,他有三个哥哥和一个妹妹。小时候的他,与村里满街跑的农家孩子没啥分别,除了更老实听话些。

“按老师要求的认真学习,得到认可后会学得更起劲。”马承恩还记得,刚学汉语拼音时,他是经常被叫到台上领读的那一个。

兴趣是最好的启蒙老师,但不是成功教育的全部。当年,茹家庄有小学,也有中学,马承恩在村里一直读到9年级。1977年,马承恩面临高中毕业,中国发生了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件——恢复高考!

为了考大学,马承恩退回7年级重新来过,并如愿考入临朐四中读高中。将来考什么大学呢?马承恩有自己的小九九。

“小时候,村里有个人在北京当大夫,回家探亲会带来青霉素之类的稀罕药。”他缓缓回溯,仿佛又站在那条热闹的小巷,有位医生被羡慕的眼神包围着。

也许就在那样的时刻,当医生的想法便在这个农家娃心里悄悄萌发了。

1982年夏天,马承恩以超过当年本科线40多分的成绩,如愿考入山东医学院,学制五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山医五年制”颇受业内认可,尤其在华北地区。

然而,当马承恩穿过古色古香的三叠牌楼,迈进山医校园的时候,他对临床医学一无所知。

《内科学》挺厚,《外科学》更厚,要记忆的知识点比比皆是。对缺少临床实践的新医学生来说,很多时候不得不死记硬背。于是,考前冲刺成了家常便饭。

校园里,国槐婆娑;路灯下,蚊虫时扰……多年以后,校园苦读瞬间仍是马承恩脑海中的鲜活记忆,而再去翻阅那些书籍,曾经的含混晦涩已是豁然开朗。

“节约”是同样深刻的大学记忆。“每个月发十七块五的饭票。”马承恩和几位舍友吃过好几个月的咸菜、杠子头,把省下的饭票退换成钱。

每个学期差不多100块钱的花销,马承恩最初全靠三个哥哥、两位堂哥的合力支持。大一时,他还收到了五位兄长凑钱给买的珍贵礼物——海鸥牌手表。

“那块表当时卖84块钱,他们人均得出16块多。”马承恩很是感慨,“能掏出来这个钱不是易事!”

感恩,医生马承恩清楚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怎么来的。他对哥哥们多次讲过自己不能忘恩的话。而在生病以后,他对感恩的理解又上层楼。从此,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

“我的理解,感恩是一种能力。”马承恩说,“作为医生,你尽心帮助了病人,自己的内心会是放松的,笑容也是舒展的。”

2020年9月8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马承恩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受邀赴京参加表彰大会。

(四)

1987年,马承恩大学毕业。到1997年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正式开诊,马承恩在外院借调工作了十年。这期间,他因表现突出,被派往北京参加了原卫生部举办的首期“全国危重病项目培训班”。

那是30岁的小马大夫与重症医学结缘的“第一次”。续篇则是,他师从中国危重病医学专家王可富,攻读研究生。再后来,两年援非中国医疗队队长的经历,更加砥砺了医生马承恩的家国情怀。

“一个人,首先要爱国。”马承恩这么说,也这么做。

2020年2月8日晚上,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组建援助湖北抗疫国家医疗队动员会正在进行。白天的层云已经飘散,夜空中繁星闪烁。

会议结束前10分钟,马承恩提笔写下重症医学科出征医生的名字,第一个就是“马承恩”。

2020年2月9日,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援湖北抗疫国家医疗队从济南出征。队长马承恩(右一)在出征仪式上发言。

白衣执甲,为国用命。但请战去武汉,他不知道对自己意味着更多危险吗?

因工作强度高、精神压力大,马承恩常年处于亚健康状态。最近十年,他每年体检白细胞数量仅为正常值下限的三分之二。正因为免疫力低下,他一直饱受多种疾病困扰。

已年过58周岁的老马当然清楚,自己感染新冠的风险比常人要大,但他没有迟疑。写请战书的时候,他就已想好——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你是医生、是科主任、是临床综合党总支书记,国家有需要,能往后退吗?”马承恩说,榜样的力量很重要;这个榜样,舍我其谁?

2023年8月17日,第六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举行庆祝大会。会上,马承恩带领新入职的医师庄严宣誓,矢志“勇担健康使命,铸就时代新功”。

会后,马承恩收到医院领导发来的短消息——“马主任,辛苦了!”他回复道——“只要是为了医院,我做什么都是应该的。”

这不是客套话,而是马承恩的心里话。“我就是个普通人,责任心强一点,别的也没什么。”他望向窗外,太阳透过木叶留下斑驳光影,随风跳动。

窗台上,有个水晶球摆件,是5年前一位淄博患者亲手制作相赠的。患者还在上面写了4个字:“王者之风”。

41年前,农家子弟马承恩走进省城,成为一名医学生。他从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收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中国好医生”“中国好人”等殊荣。

0 阅读:0

正义的皮皮

简介:生命必须有裂缝,阳光才能照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