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农民代表的发言被三次打断:朴实话语为何震撼全场?

苏格拉底前沿 2025-03-10 03:54:34

2025年3月7日,河南代表团开放团组会议上,一位74岁的农民代表用不到8分钟的发言,赢得了全场三次热烈的掌声。

这位代表名叫李连成,是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的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他的发言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最朴实的语言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村庄的蜕变史,更是中国乡村振兴的缩影 。

第一次掌声:坦率与真实

“我是个农民,没读过书,51岁才开始学认字。我也不会说普通话,如果哪一句你们没听懂,我再给你讲一遍,千万别没听懂却说懂。”

这份坦率

让全场动容。李连成用最朴实的语言,展现了一个农民代表的真实与诚恳。他的发言没有官腔,只有对乡村发展的深刻理解和对农民生活的深切关怀。

第二次掌声:乡村的现代化奇迹

李连成如数家珍地讲述了西辛庄村的发展历程。从1991年村民靠“刮盐土、熬土盐”为生,到如今拥有20多家企业、年产值5.2亿元,村民年人均收入近4万元。村里有幼儿园、医院,家家户户住上了三层带电梯的小楼,每月还能免费使用水电燃气。

“啥是西辛庄的‘现代化’?就是城里有啥咱有啥。”这句话让全场再次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西辛庄的蜕变,不仅是一个村庄的奇迹,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第三次掌声:乡村振兴的呼唤

李连成在发言中呼吁:“乡村全面振兴,你得有产业。没有人才哪有产业,没有科技哪有创新?”他建议加强科技人才下农村,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这一建议直击乡村振兴的核心问题,赢得了全场的认可。

西辛庄的蜕变:从盐碱地到现代化村庄

西辛庄村的发展,离不开李连成的带领。1991年,他无偿将自己的三座蔬菜大棚转让给村里最穷的三户人家,带领全村人脱贫致富。从蔬菜大棚到豫北地区最大的电光源产业集群,西辛庄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坚定。

如今,西辛庄村不仅实现了经济腾飞,还打造了宜居的生态环境。村里有四个生态湖,环境整洁,邻里和睦,村民的幸福指数显著提升。李连成用行动证明,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生态、文化、社会的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的启示:人才与科技是关键

李连成的发言不仅是对西辛庄的总结,更是对乡村振兴的深刻思考。他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与科技。没有人才,产业无法发展;没有科技,创新无从谈起。这一观点与当前国家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不谋而合。

网友热议:朴实话语为何打动人心?

李连成的发言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网友们纷纷表示:

“他的话太接地气了,每一句都说到了农民的心坎里!”

“乡村振兴需要更多像李连成这样的带头人!”

“希望更多科技人才能下到农村,助力乡村振兴!”

李连成的发言,不仅是对西辛庄的总结,更是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呼唤。他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行动,展现了一个农民代表的责任与担当。

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生态、文化、社会的全面振兴。未来,随着更多人才和科技的注入,中国的乡村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你对李连成的发言有何看法?你认为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什么?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0 阅读:9
苏格拉底前沿

苏格拉底前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