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女记者写北京:透着“闲适”和“情缘”的京华气韵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12-22 23:11:12

北京日报 | 作者 周纪鸿

进入新世纪以来,散文写作呈现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态势,仅从散文创作的主体文体来看,包括学者散文、小说家散文、诗人散文等。阅读了华静的《北京——闲笔识京华》后,我认为这大致可以归类为由记者的视角、记者的敏感、记者的感悟所写就的“报人散文”,视角新颖独特,感悟深邃入骨,语言精准灵动,篇幅小巧别致,称得上是精品。

以女性记者视角描摹北京

多年来,在中国散文创作队伍中,有一支由记者组成的散文家大军。早年有方纪、孙犁、萧乾、刘白羽、魏巍,其后有穆青、梁衡、李培禹,再其后有张胜友、韩小蕙、彭程、刘琼、华静、谭国伦等人。由记者创作的散文究竟有什么特色呢?细读《闲笔识京华》或可以从中略窥一二。

华静曾供职于《中国国门时报》,像很多优秀记者一样,她胸中饱含家国情怀,眼里寻找新闻事件,不忘初心,秉持正义,记录时代,悲悯人生,始终追求真善美的生活目标,鞭笞假丑恶的暗淡角落。

她曾经出版诗集《那只安抚灵魂的手》《给相遇多一点时间》《有梦在前头》,散文集《给心找个家》《旧铁路上的寻觅》《送给自己的玫瑰》,报告文学集《梦里梧桐》等。还有《华静文丛》三卷,即《挂满情怀的生命树》《那一片诗情牧场》《停不下来的脚步和云朵》。作家当然要有多套笔墨。

华静的《闲笔识京华》不同于她以往的作品,而是从个人的生命体验着笔,展示出一种透着“闲适”和“情缘”的京华气韵。

文学界常有这种现象,对一个城市的书写,不是由本地“土著”来完成,反而由外地人士著就。本地人因对家乡习焉不察而缺少新鲜感,而所谓外地人,对自己新融进的大都市更有冷眼观察的深刻印象。譬如,邱华栋,祖籍河南,生于新疆,却写下了30万字的《北京传》;醉心于研究天津地域文化的学者、天津师大教授王振良是吉林公主岭人,他入学南开大学后喜欢上了天津,成为天津知名的地域研究学者,在组建“问津书院”后,陆续出版了100多部关于天津历史、地理、文化的书籍。华静祖籍山东,从聊城到北京工作生活30多年,算是新北京人。她以新闻人的视角体察京都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挖掘出名人轶事,打捞出历史瑰宝。《水墨画里的四合院》《在使馆区一角看夕阳》《麦子店街上的人文风情》《国家大剧院多元的声音》……

读《闲笔识京华》,仿佛是对我们熟悉的首都进行了再次拜访,重温我们在北京流连忘返的青春记忆,了解我们不曾知道的古老而现代、熟悉而陌生的京都奥秘。

北京就是北京,她有全国任何地方都不具备的独特性。《闲笔识京华》是华静独特的探寻、发现和感悟,她以女性记者的独特发现,描摹北京特色街区的多彩画面,思索北京厚重的历史底蕴、珍贵的文化价值和多彩的艺术风貌,全书具有新鲜的触角和表达的张力。

解读出她心中孕育的北京映像

除了以新闻人的视角观察北京外,华静还以作家的笔触书写北京的古往今来,抒写她作为作家的独特心理感受。

北京是全国文化中心,文化氛围厚重,人文气息浓郁。华静在《闲笔识京华》中,书写与文坛大咖的忘年之交,在新的文化艺术街区盘桓、在“网红打卡地”流连,叩问北京的图书馆、博物馆,感受北京的包容与活力、古老与年轻,一种人文气息萦绕在字里行间。更可贵的是她独出机杼,含咀英华,体现出一个作家的宽广视野和深邃思考,她行走北京,描画北京,思索北京,咀嚼北京,从而解读出她心中孕育的北京映像。

该书开篇《东四十三条97号院》用朴实的语言交代了作者与大诗人艾青夫人高瑛的忘年交情,在这个干净、单纯的小院里、闹中取静的平房中,曾经住过很多名人,如今只留下高瑛阿姨对诗人、丈夫艾青深深的思念,似乎流淌着艾青“大堰河”的诗句,也留下了高瑛阿姨对艾青的喃喃絮语:“给我一个梦吧,让我们相逢在梦里……”

华静娓娓道来曾经与其有过交集的美术家靳尚谊、京味儿小说家刘一达、在中华世纪坛办摄影展的主持人陈铎等人的故事,在读者眼前浮现一张张清晰、生动、充满神采的面孔,透视其生命状态、文化历程和丰富精神世界。

她寻觅纪晓岚故居,驻足在中轴线上的前门大街,动情描绘文学馆、图书馆、天文馆、博物馆、美术馆、剧院,推崇这些文化建筑与景观,隔空与文化大师进行文学与生活的对话,感受历史文化承载的人文情思,思索华夏文化的赓续传承。

书中没有宏大叙事,是典型的精致小品。小中见大、淡中显浓的散文写作,闲适中氤氲着激动人心的画面,散发着属于北京的人文烟火气息和文化情韵。

“散文易学难工”

王国维说,“散文易学难工”。华静的《闲笔识京华》不仅具有记者的敏锐眼光,而且还具有作家的执着,更可贵的是她的散文洋溢着诗人的气质和诗意的铺陈。她的文字具有充分的弹性、跳跃和韵律。

鲁迅说:“创作总根于爱。”有爱才会有反映生活的真,才会有对读者的诚。她对京华的赤诚超越了对乡情的挚爱。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待久了,自然会产生对生活居住之地的痴情。华静的文字,是那种有思索、有含金量的句子——

“读书,让我得以把自己想象成一棵小树,那种与作者相印心的时刻芳菲了无花无草的原野。”“读书是学者的一种乐趣。藏书是文人珍贵的财富。”“雕塑再现出澎湃不息的激情,豪迈如风。”“在这城市的一角,随风飘曳的枝叶,可传情达意,也可以承载时光。”“天地间,北京是金黄色的,是紫红色的,是绿色的。金黄色的希望,紫红色的热情,绿色的生命力。”……

读着这如诗如画的句子,不得不佩服华静的诗人才华。在我看来,所谓诗人,就是能说出别人心中有、却说不出的独特的话语。她笔下的劈柴胡同是“开门见天,出门问安,进门有庭院,关门人情暖”;她眼中的八达岭长城是一首长诗,“一诵看过去,一读看未来”……她的发现、她的感悟,她的体察和思辨,这一切像浓缩的维生素一样赋能给我们,让我们深受启迪并牢牢镌刻在心底。

总之,华静的《闲笔识京华》看似“闲笔”,其实不然。她是众多散文集中闪着“北京之光”的一束馨香,是散文之林中的一簇响箭……

(作者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0 阅读:0

北京日报客户端

简介:爱北京、关注北京、读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