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汽车降价潮要终止了!宝马、大众、丰田、本田等车企纷纷宣布退出价格战,调整终端政策,降低优惠力度,逐步回归正常状态。很多4S店已经收到消息,从7月起,他们将调整终端政策,降低优惠力度,逐步回归正常状态。个别品牌甚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涨价,甚至有车主遭遇了付了钱,却提不到车的情况。这一波操作让不少人忧心忡忡:之前没买车的人,未来会吃亏吗?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看看车企退出价格战背后的真相,以及未来汽车市场的走向。
首先,咱们得搞清楚,为什么车企会退出价格战?很多人可能会说,还不是玩不起了,打不赢新能源车,就躺平了呗。这话听着有点道理,但更核心的原因是——再打下去,他们的渠道体系就废了!这听起来可能很诧异,毕竟,降价无非是少赚点,渠道怎么会吃亏呢?从车企来看,这个逻辑没毛病,但从经销商的角度,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经销商卖车,要实打实的从车企进货。常规情况来看,每卖出一辆车,他们得进1.5辆的库存。这些车到店以后,他们还会抵押给银行,去周转出更多的资金。此外,这个过程中,还会产生租金、人员成本、银行利息等等。加起来的开支,可不是一笔小数目!如果汽车不亏还好,保险和车贷收入能覆盖成本,勉强保持收支平衡。但一旦汽车亏损,情况就非常难受了,撑不了多久就会倒闭。
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根据丰田经销商的说法,目前的市场行情,每台车至少要亏2万,才卖得出去。别说指望赚钱了,每个月能少亏点,都要谢天谢地了!当然,有人会说:“经销商可以选择不卖啊,维持正价不好吗?”但如果厂家逼着他们降价,甚至压库存呢?甚至直接表示:“经销商不配合,就少给补贴,或者不给畅销车型了。”你怎么办?大概率还是会跟着厂家走,因为“一边萝卜,一边大棒”,至少还能有点甜头。
但问题是,厂家也“玩不起”了。价格战打到现在,他们发现销量没有显著增长,市场份额还在下降,利润也在降低——地主家也没余粮了。就这种情形,于是厂家也不补贴经销商了,甚至出现了“食言而肥”的情况。于是乎,在不堪重负中,很多负债高的4S店,直接资不抵债,出现倒闭。像今年年初,国内最大汽车经销商,广东永奥投资集团就直接暴雷了,80多家4S店被查封。最近,江苏盐城森风集团最近也陷入了困境,不仅拖欠员工工资,还无法为车主的新车上牌——因为旗下的很多车辆,早就抵押给银行了!
而且,这还只是开始,从亏损的趋势来看,有“野火燎原”的趋势。如果是一两家还好,这么多4S店都经营困难了,车企肯定也害怕,所以只能停止价格战了。说白了就是,如果这些经销商都“破产”了,它们连卖车的渠道都没了,后面还玩啥?考虑到这个风险,退出价格战,给它们喘口气,成为了当下必然的选择。
但即便如此,也并不意味着,“没买车的人”接下来会吃亏。因为这事很好理解:之前你降价销售都一般,现在还涨价,只会更难!虽然相对过去而言,涨价能缓解亏损压力。但区别只是“急性死亡”和“慢性死亡”的而已,并没实质性的改善。关键是,这个状态是不可持续的:毕竟,厂家的生产线一开,可不能停止;你销量不给力,经销商也不会备货了——这依旧是个死结!拖一段时间了,还是要选择降价!
当然,届时的压力就不仅在经销商了,而在主机厂身上。因为这么多的库存,还是要给到经销商...但已经吃过亏的门店,还会选择继续压货,把自己玩死吗?肯定不现实!除非车企给出“巨大的诚意”,否则,这事谈都不要谈!但诚意给够了,不还是降价吗?只不过从经销商降价,未来变成了车企让利而已,而且多了更多博弈的过程。
总的来说就是,别看这么多品牌,现在都选择了退出。当大家再等几个月试试,如果销量“惨不忍睹”,还是会卷土重来。因为市场已经是这样了,横竖都是死,还不如拼一把——万一能拼出一个前程呢?
汽车降价潮的终止,表面上看是车企的策略调整,实际上却是渠道体系和经销商生存压力的体现。车企和经销商在价格战中的博弈,反映了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未来,汽车市场的价格走势仍然存在变数,消费者也需保持理性,避免盲目跟风。无论是车企还是经销商,都需要在市场中找到平衡点,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希望大家在购车时,多多关注市场动态,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