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OpenAI公布了多个重磅消息,引发市场关注。
钛媒体App1月5日消息,今晨,OpenAI公司向所有GPT开发者们发布一封邮件称,下周将上线自定义的“GPTStore”商店,这有望推动ChatGPT开发者生态不断完善。据悉,GPTStore被誉为大模型领域的苹果AppStore应用商店。
同时,Theinformation还在昨夜今晨曝光了两件关于OpenAI的重要消息:一是OpenAI准备妥协,并已经向部分美国新闻机构开出了每年100万-500万美元,以获得新闻内容用于训练模型的授权许可;二是OpenAI正在讨论董事会成员补充问题,并定下两位候选人,包括ScaleAI联合创始人兼CEOAlexandrWang,以及GitHub前CEO兼投资人NatFriedman。
实际上,凭借ChatGPT这款火爆的聊天机器人平台,OpenAI这家成立不到9年的公司,2023年的ARR年收入已达16亿美元,相比去年增长高达56倍,公司估值也高达1000亿美元。
随着GPTStore和GPT-5即将推出,2024年,OpenAI将成为一匹科技行业最强大的“黑马”。
大模型的“AppStore时刻”下周到来
美东时间1月5日,美国OpenAI公司向所有自定义GPT开发者发布了一封邮件备忘录,显示OpenAI计划下周推出“GPTStore”商店。该商店将允许AI模型开发商以不同目的和形式演变成定制化OpenAI聊天机器人,如为中学教师设计课程等。
早在2023年11月初举行的首届OpenAI开发者大会上,公司CEO奥特曼(SamAltman)正式公布GPTStore商店产品,用户无需任何代码,全程支持可视化点击操作,并且公司预估当月GPTStore对付费版Plus用户开放。然而,这场发布会两周之后,OpenAI陷入领导层危机,奥特曼被反复在罢免和回归当中。而这场“罢免CEO事件”影响了GPTStore整体开发进度,最终产品并没上线。
奥特曼(SamAltman)曾对外表示,“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让我们很忙。”
如今多个消息源证实,GPTStore将于下周到来。
据介绍,GPTStore应用商店是一款ChatGPT的自定义模式,用户无需任何代码,全程支持可视化点击操作。用户只需要提交对话指令、额外的知识数据,然后选择是否需要网络搜索、数据分析和图片生成等开发者产品或功能,就能快速开发法律、金融、医疗等特定领域的GPT助手。
具体来看,首先,用户需要登录https://chat.openai.com/auth/login,并注册一个Plus账号;其次,在登录账号后,需要点击左上方“Explore”按钮,进入自定义构建模式;再次,平台会弹出一个页面,点击“CreataGPT”就开始进行构建自定义GPT,或是显示GPTStore等其他功能;最后,通过点击“Create”进行自定义GPT助手,或执行一些更复杂的特定操作如上传数据和附件等,最终通过GPTBuilder形成自己自定义的GPT助手,并且作为私有模型或公开模型保存,放进OpenAI即将发布的自定义GPT商店中进行共享等。
OpenAI表示,公司计划根据商店中API使用量,找到一种向GPT创建者支付费用的方法,但尚未公布有关该计划的任何其他细节。
邮件具体内容如下:
亲爱的GPT开发者,
我们激动地通知您,我们计划在下周正式推出GPT商店。若您期望在此平台上展示您的GPT作品,请注意以下几点:
请仔细审阅并遵守我们最新更新的使用政策和GPT品牌指南,以确保您的作品符合我们的标准。
请前往“设置>开发者个人资料”验证您的个人资料,这包括确认您的姓名或链接至一个经过验证的网站。
请将您的GPT设置为“公开”状态。那些设置为“任何拥有链接的人”可见的GPT将不会在商店中展示。
我们感谢您投入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来构建GPT,并期待看到您的杰出作品上线。
彭博指出,随着GPTStore应用商店的推出,可能会威胁到很多提供类似聊天机器人定制服务的AI初创公司。
出门问问创始人、CEO李志飞曾表示,OpenAI插件可以连接ChatGPT与第三方应用,可实现如赛事的实时比分情况、股票价格、最新资讯、买机票酒旅、网购、订外卖等方案。他认为,这个新生物种可能是一个集内容生成、搜索和推荐于一体的“怪胎”,但对于AI来说,无论如何都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在这个新物种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需要怀着开放的心态,不要试着用过去的眼光去理解它。
“前几天,黄仁勋宣布AI的‘iPhone时刻’已经到来,而现在又有人表示ChatGPT成为了新的操作系统,并且已经拥有自己的应用商店。”李志飞表示。
AI内容授权战同时进行,传OpenAI开价最高500万美元进行磋商
除了即将推出GPTStore商店之外,为解决AI模型训练内容侵权问题,OpenAI正与数十家机构协商授权协议。
北京时间1月4日晚,据TheInformation报道,OpenAI正与多达12家美国内容出版业者洽谈磋商,包括《纽约时报》等机构,希望敲定类似OpenAI和美联社、Politico母公司AxelSpringer等业者所达成的协议,并已经向一些机构提议每年介于100万-500万美元的授权费用。然而该报道指,由于OpenAI给出的费用金额少于预期,可能难以敲定最终协议。
据彭博社称,OpenAI知识产权与内容长卢宾(TomRubin)表示:“我们正在与很多内容出版商进行许多协商和讨论。协商很积极,也非常正面,进展良好。你已看到已宣布的协议,未来将会有更多。”目前AxelSpringer已得到数年数千万美元的授权费用。
早前,《纽约时报》公司宣布起诉OpenAI以及微软公司,称微软和诉OpenAI在其产品中使用了《纽约时报》内容,侵犯版权。《纽约时报》曾试图通过谈判达成一项协议,以“确保其内容的使用获得公平的价值”,但谈判尚未达成解决方案。TheInformation引述一位高管称,预计(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此类诉讼。
对此,OpenAI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它尊重“内容创作者和所有者的权利,并致力于与他们合作,确保他们从人工智能技术和新的收入模式中受益。”该公司表示,对《纽约时报》的诉讼感到“惊讶和失望”,并“希望我们能够找到一种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就像我们与许多其他出版商所做的那样。”
与此同时,苹果、谷歌也在磋商内容授权工具。据TheInformation报道,苹果公司正在与12家美国新闻机构敲定AI协议,包括NBC新闻公司、《纽约客》(NewYorker)的母公司CondeNast、以及《TheDailyBeast》的母公司IAC等,已提出签订一项价值至少5000万美元的多年期协议;谷歌则与《纽约时报》等机构达成内容算法和广告分成的定制化协议。
对于生成式AI行业来说,随着ChatGPT被《纽约时报》起诉,这表明大模型技术取得内容授权愈加重要。如今,OpenAI正试图采取更广泛性的意见进行内容授权,以希望在未来AI产品中使用相关内容进行训练GPT模型。
国际法律与经济中心总裁兼创始人杰弗里·曼尼(GeoffreyManne)表示,与其他诉讼相比,《纽约时报》起诉OpenAI案件更具说服力,原因在于《纽约时报》向法院提交了逐字逐句的例子。而凭借数百万篇注册文章,《纽约时报》最终希望OpenAI支付超过7.5亿美元的损失。
此外,Theinformation在1月5日的一篇报道中指出,OpenAI公司已经开始寻找董事会成员候选人,包括ScaleAI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AlexandrWang,以及GitHub前首席执行官兼投资人NatFriedman,二人很可能会加入OpenAI公司董事会。但目前双方谈判尚处于早期阶段,最终结果也可能会发生变化。
图左为弗里德曼(NatFriedman),图右是AlexandrWang
AlexandrWang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曾是美国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被选为全国前20名物理学生之一,如今是ScaleAI联合创始人兼CEO,也是最年轻的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之一。19岁时,他从大学退学,创立了ScaleAI,此前曾是Quora公司技术高管等只为,目前ScaleAI公司估值高达70亿美元左右。
AlexandrWang和OpenAI有着长期且多方面的关系。最早可追溯到2016年,当时AlexandrWang参与了当时由奥特曼领导的YCombinator孵化器。同时OpenAI还是ScaleAI客户。另外,包括Quora首席执行官AdamD'Angelo、OpenAI总裁GregBrockman和Friedman都曾投资ScaleAI。
弗里德曼(NatFriedman)出生于美国,同样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2018年6月,微软宣布以75亿美元收购GitHub后,Friedman于当年10月出任GitHub的CEO。2021年11月卸任。从微软离开后,NatFriedman主要担任风险投资人,目前投资了ScaleAI等超过100家初创公司。
截至目前,OpenAI董事会成员包括前Salesforce首席执行官BretTaylor、前美国财政部长LarrySummers和AdamD'Angelo组成。通常来说,OpenAI公司董事会共有九个席位,但尚不清楚其寻求填补多少位新成员。
全球超240亿访问量之后,2024年生成式AI行业变冷还是持续热潮?
12月30日,TheInformation周报道称,由于ChatGPT的强劲增长,2023年,OpenAI的年化收入(ARR)已经超过了16亿美元,比2022年全年2800万美元增长超56倍,每月至少能产生1.3亿美元的收入。以此增长速度计算,OpenAI管理层认为,到2024年底,OpenAI的年化收入可能达到50亿美元,甚至更多。
过去一年,ChatGPT的横空出世,不仅掀起了新一轮AI热潮,也开启了下一个时代的序幕,全世界为之疯狂。简单来说,AI可能是2023年整个科技行业最大的主题,甚至是唯一主题。
近期,研究机构Writerbuddy发布了3000多个并最终筛选出全球前50大AI工具类产品的数据,以反映AI行业80%以上的流量。
报告显示,从2022年9月到2023年8月,仅排名前50位的AI工具就产生超过240亿次的访问量,平均每月访问量为20亿次,月均访问量增长1070%(10.7倍),达2.363亿次。
其中,ChatGPTChatGPT就贡献了146亿次,排名第一,占分析流量的60%以上。同时,美国人贡献了55亿人次AI软件访问量,占总访问量的22.62%,而欧洲国家合计贡献了39亿人次访问量。另外,超过63%的人工智能工具用户通过移动设备访问。性别数据中,AI工具中,69.5%是男性用户,而30.5%是女性用户。
据AI投资者NathanBenaich和AirStreetCapital团队制作的《2023年AI现状》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9月19日,全球AI独角兽数量达473个,其中美国有315个,中国有70个,英国有27个,全球AI独角兽企业的总价值达7.5万亿美元,其中美国AI独角兽企业总价值达5.9万亿美元,中国AI独角兽企业总价值为1.3万亿美元。
随着2023年大模型爆发时期已经过去,2024年,生成式AI(AIGC)行业面临两个预期:要么变冷,要么将产生应用浪潮。
其中,AIGC行业将变冷的原因是,国内外大模型依然存在差距,同时大模型也需要面临“冷静时期”。近期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表示,“中国的大模型很多,但是基于大模型开发出来的AI原生应用却非常少,不断地重复开发基础大模型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另一方面,业界普遍认为,2024年,AI技术产品化、产业化以及商业化,将是大模型发展的重中之重。猎豹移动董事长兼CEO、猎户星空创始人傅盛近期表示,2024年将是AI大模型应用的浪潮年。
360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周鸿祎则给出2024年大模型发展的四个趋势:第一,大模型不会垄断,它的发展路径更像PC,未来会无处不在;第二,明年大模型不仅追求“大”参数,而且也会追求“小”,而小参数模型将很快搭载在手机和各种物联网设备上;第三,多模态将成为国产大模型的标配,2024年也将向多模态方向发力;第四,国内会出现很多垂直大模型,走进百行千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另外他认为明年AIGC大模型的文生图、文生视频能力会得到突破性增长,至于2024年会产生什么样的C端杀手级应用,还有待观望。
“我最近在思考,如果仔细看一下Adobe、微软和谷歌做的事情,会发现未来AI可能不是一个独立产生killerApp(杀手级应用)的技术,而是对已有的技术、流程方面去加强的一个方案。所以,未来不论是ToB还是ToC,所有的产品都将会被AI重塑,但不一定存在只依赖AI的产品,AI还是要跟传统的业务与产品结合。”周鸿祎表示。
另外,该趋势也将影响着2024年国内AI大模型的投资。“在AI大模型领域,技术的领先性和差异化将成为竞争的关键。投资者要更加关注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寻找能够提供更加优质产品和服务的项目。”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工程执行主任袁帅表示。
韦德布什证券公司(Wedbush)科技分析师丹·艾夫斯(DanIves)在一份报告中写道:“我们认为,科技股将在2024年上涨25%。”他补充说,“华尔街和科技界都在等待‘AI年’的到来。”
艾夫斯认为,2024年将是“AI年”,科技股将至少上涨25%,甚至可能会上涨35%。
InsightEnterprises首席技术官大卫·麦卡迪(DavidMcCurdy)表示:“随着我们步入2024年,几乎所有的企业领导者都在关注AIGC技术如何重塑其运营业务,并创造新商业模式。”
袁帅强调,2024年,中国AI大模型的投资将更加注重项目的商业应用前景和商业模式创新,寻找能够带来实际收益和市场份额增长的项目。同时,商业应用场景的拓展将成为投资的另一重要方向。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林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