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1月5日,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23年度报告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该报告由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以下简称“遥感中心”)联合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组织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同济大学等国内优势科研力量共同完成。
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主任、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编委会主任赵静,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副主任、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编委会副主任刘志春,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工作专家组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等专家出席并答记者问。
赵静在会上表示,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自2012年起,持续开展“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简称年度报告)工作。今年是开展年度报告工作的第12年,在保持继承性和强调发展性的原则基础上,2023年度完成了“全球土地覆盖变化对碳损失和碳吸收的影响”“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形势”和“南北极与青藏高原冰雪变化及影响”3个专题报告,为应对气候变化、增强全球粮食供给透明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数据与信息支撑。
其中“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与粮食安全形势”专题报告完成了2023年全球大宗粮油作物生产形势监测和全球粮食供应形势分析。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极端事件对大宗粮油作物生产的影响相对较轻。全球大宗粮油作物总产量预计为28.74亿吨,同比增加1414万吨,增幅0.5%。但由于受到2022年粮食减产的影响,且个别主要出口国收紧了对外出口政策,供应量减少,全球大宗粮油供应形势总体趋紧。
据悉,2023年度报告和相关数据集产品均面向社会公开发布,并提供在线免费共享服务,公众可于国家遥感中心门户网站、国家综合地球观测数据共享平台获取。
遥感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形成气象、资源、环境、海洋等地球观测卫星应用体系,逐步完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和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对地观测能力日益提高。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年度报告”是中国深入参与全球科技创新网络和生态环境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财政部的支持下,年度报告工作围绕全球生态环境典型要素、重点区域和热点问题3大主题,陆续发布了涵盖11个专题序列的31个专题报告及127个数据产品。这一工作充分彰显了我国遥感科技界对服务人类社会、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积极态度和独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