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河流相处的过程中,农业生产使人类得以果腹,黏土满足了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日复一日的经验积累发生了质的飞跃,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不需要从事农业劳动的先民逐渐成为手工业者、士兵、祭司甚至是从事音乐、美术相关创作的艺术家,政治和宗教兴起,文明不断发展。
人类的脚印留在河畔,从定居走到城邦,从城邦走向帝国。在兴替中,在交流与冲突中,文明或更迭样貌,或绵延不绝。
在河流周边,诞生了许多不同的城市。如尼罗河流域的泰伯和阿 玛纳、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和尼尼微、黄河流域的陶寺古城和二里头夏都等。城市为生命的养育提供了保障,在城市里,不同的社会分工产生,文明进入了新的阶段。
梁启超先生将这些诞生于大河沿岸的原生璀璨文明,统称“四大文明古国”。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美索不达米亚大部分大城市,都崛起于幼发拉底河或底格里斯河两岸,又或是主要的大运河两岸,如尼尼微、巴比伦、马里、亚述和塞琉西亚等。
为获得水源之利,城市中心必须靠近河流,河流也是连接不同地区的交流路径,引发人们向美索不达米亚大城市集聚。
古埃及文明
古埃及的城市都建在尼罗河附近,以便居民可以利用船只运送货物。城市和城镇被划分为“上埃及”和“下埃及”地区。
对于古埃及人来说,他们的国家简称为 Kemet,意思是“黑土地”,因尼罗河沿岸肥沃的黑色土壤而得名,尼罗河沿岸是人类最早的定居点之一。
后来,这个尼罗河沿岸的国家被称为 Misr,意思是“国家”,埃及人至今仍在使用这个名字来称呼他们的国家。
古埃及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繁荣了数千年,其文化以人类知识各个领域的巨大进步而闻名,从艺术到科学,再到技术和宗教。古埃及以伟大的纪念性建筑而闻名,反映了埃及文化的深度和宏伟,影响了许多古代文明,其中包括希腊和罗马。
古印度文明
印度河流域的城市是按照一个固定的规划而精心建成的。城市布局呈网格形,有宽阔的主要街道和长方形的大街区,建筑物多是用窑内烧的砖建造。
印度河文明的城市以其城市规划、烧砖房、精心设计的排水系统、供水系统、大型非住宅建筑群以及手工和冶金技术而闻名,其繁荣期总人口可能有100万到500万人。但在文明后期,该地区逐渐干燥,水量减少,导致文明逐渐消亡,人口向东部迁移。
长江、黄河流域的城市
在中国古代史籍中,大禹治水是将“天下万国”整合为王朝国家的开端。
因此,古代中国人常常把中国视作“大禹足迹所到之地”,于是有“禹迹”“禹之堵”等观念。
公元前2000年左右,在一场大的气候变迁影响下,曾经遍布中国大河南北的史前文明纷纷衰落。
而处于黄河中下游的二里头文化异军突起,在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产生了最早的国家,这或许是大禹治水、禹划九州传说的历史背景。
内页展示
本文由 周赒 张睿洋 摘编自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 郑州博物馆 编著《四大古国文明与河流:大河文明展》之《第三单元:城与国》。内容有删节、调整。
本书收录了来自意大利4家博物馆、国内14家文博收藏单位的珍贵文物203件(套)。全书分为“孕育”“塑造”“城与国”“发展·共生”四个单元,讲述生活在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以及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古代人民,依靠大河流域发展农耕文明的精彩历程,是一次高度自觉的文明对话。全书以世界大河流域诞生的文明古国为主题,聚焦世界文明之源,在交互的文明展示中以期让读者充分认识华夏文明的辉煌,进一步促进民心相通,构建人文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