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鲲鹏击浪》青春化表达令人耳目一新

小康杂志社 2024-01-15 08:50:45

北京晚报讯(记者李夏至)以青春化表达,打开重大革命题材新画卷。1月11日,电视剧《鲲鹏击浪》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电视剧、北京市广播电视局重点扶持项目、“北京大视听”重点文艺精品项目、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献礼作品,该剧自去年12月18日开播以来,凭借青春化的革命视角、平视化的人物塑造以及引发观众共情的生活流叙事,收视一路走高。剧集相关微博话题阅读量超8000万,抖音话题播放量超4亿,腾讯视频评分8.9。

回顾《鲲鹏击浪》的创作历程,该剧总编剧马继红用“坚持”、“信仰”、“拼搏”这三个词概括:“我们坚持选新人、用新人,这个方向不动摇,这部戏最大的特点就是青春。剧中演员基本都是‘00后’,最年长的是饰演毛泽东的刘承林,1996年出生。选角公开、公平、公正,这种不讲条件、不论资历、谁优秀谁上岗的选角做法,为演艺圈流入了一股清流、吹进了一股清风。”

毛泽东的饰演者刘承林认为,作为演员,他对于角色的塑造理念就是“希望可以成为他,在他的故事里一起生活、一起成长”。“这部戏拍了125天,我一共有690场戏,这不是件轻松的事。我觉得身体上的劳苦能够克服,但是创作上遇到的那种艰难会让人非常脆弱。”刘承林说,这个寻找的过程跟故事中那群年轻人寻找曙光的过程是一样的,“我在他们身上获得了非常多的能量,对我而言,这份成长是由内而外、全方位的成长,让我找到了演员脚下的那个根、心里的那道光。”

“这是重大革命历史影视创作的又一个高峰之作。”原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主任黄如军点赞《鲲鹏击浪》,认为其显著特点是以人物为中心,围绕人物讲故事、围绕故事讲历史、以历史看时代。《光明日报》文艺部编务统筹、高级编辑李春利认为,“特型演员这个词现在基本不存在了”,当下观众其实对演员外在的形似并不特别在意,更加注重演员表演上的神似,《鲲鹏击浪》讲述1918年至1921年的时段,当时的历史人物都是年轻人,“他们当时就是十几、二十多岁,必须起用新人,他们的演技也确实让人耳目一新。”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