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边塞诗中旅行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1-19 15:40:34

▌王莹

《唐诗里藏着故事:和孩子一起读懂经典名篇四》边塞篇黄鸣著北京日报出版社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四首人尽皆知的边塞诗当属唐人七绝压卷之作。

边塞诗是唐诗花园中独具气质的一朵。《唐诗里藏着故事四》囊括了大唐时期不能忽视的边塞诗作。本书的作者黄鸣从一首首作品、一个个诗人出发,为读者展现一幅大漠、雪山、草原、牛羊、将士……点缀其中的边塞画卷。

“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营碎落星沉,阵卷横云裂”——本书第一章就是开唐代边塞诗之风气的李世民诗作——《经破薛举战地》。战争的场面渲染得浓墨重彩,给人一种油画般凝重的史诗性的画面感。如此骁勇善战的皇帝自然少不了英勇无畏的将士。于是我们还会读到虞世南《出塞》一诗,看见一位傲岸孤介倚着长剑、身着甲胄的身影伫立在落日黄昏中。这些并非人尽皆知的诗作却是当时千千万万在绝域之中作战将士的生动写照。

唐代边塞战争激烈、频繁,有战争就有思乡、有离别,就有伤感和悲情。王昌龄写的两句“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描写的就是这离别之愁。而远在家乡的妻子发出了疑问:谁能率军一鼓作气地拿下匈奴的龙城呢?这样的话,丈夫就可以回家了吧?这位妻子正是沈佺期笔下《杂诗》中的妇人。再比如高适讲远戍的战士和家中的少妇之间的思念之情——“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大唐边塞诗,少不了大雁、骏马、飞鸿、白草、征蓬……这些动植物天生就有一股顽强的力量,它们是边塞诗重要的一笔。

“都护今年破武威,胡沙万里鸟空飞。旄竿瀚海扫云出,毡骑天山蹋雪归。”塞外沙漠,万里之地,只有鸟儿在天空孤独地飞翔。披着毛毡的战马,在天山踏雪而归。这样一幅盛唐气象之景,居然是中唐时期诗人皎然的想象。张祜的《从军行》说:“黄云断塞寻鹰去,白草连天射雁归。白首汉廷刀笔吏,丈夫功业本相依。”黄云遮断了塞上的天空,勇士驱马寻找着猎鹰,地上的白草无边无际,连天铺展开去,这是战士射雁归来。透过这些自然之物,可以感受唐人的英勇与豪迈,品尝他们为国守边的艰辛与苦痛,体会他们久戍不归的无奈和哀怨。

唐代边塞诗人关注现实,每一声呐喊都出自肺腑,四季之景更是诗人创作的题材。诗中四季的景色既是实景,又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脉络。

“燕郊芳岁晚,残雪冻边城。四月青草合,辽阳春水生。”边地的春天要比内地来得晚,边城的残雪还未融化,进入四月,草原才回复了青绿的颜色,而辽阳的春水也开始解冻了。崔颢的这首诗里不仅有边塞独特的季候,还藏着一段宫女与将士的佳话。春天的边塞雪还未融化,秋天的边塞又是什么景色呢?高适的《燕歌行》里有两句是这样写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秋天的边塞牧草枯萎,孤城、落日、所剩不多的战士,仿佛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画面。处于晚唐时代的诗人张蠙早年漫游边塞所作的诗具有独特的风味,它们能让读者看到,当一个曾经强盛的帝国不可避免地走到黄昏时,它的边塞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秋尽角声苦,逢人唯荷戈。城池向陇少,岐路出关多。雁远行垂地,烽高影入河。仍闻黑山寇,又觅汉家和。作者黄鸣老师在精选诗作的时候恰好是以时间为线,勾勒唐朝历史。张蠙的这首《朔方书事》既写了边塞的黄昏,又反映了唐朝的黄昏,真可谓“一文双雕”。

在广阔无边的沙漠胡笳声悠悠响起;在空无一人的戈壁上吹着羌笛;“辽东小妇”弹起琵琶……唐代的边塞艺术不仅限于诗歌、绘画,音乐题材实属边塞热潮。“边声乱羌笛,朔气卷戎衣。”“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这些诗歌的画面和情感都是极为动人且丰富的,在边塞音乐打动这些剽悍的战士们的那一瞬间,我们仿佛也感受到了情感的力量,这份力量跨越了时空。

《唐诗里藏着故事》第一册旨在帮助一年级的小学生告别死记硬背。现在本系列已经出第四册了,也许诗作并非朗朗上口,但是诗歌不是高高在上的,不是遥不可及的。作者黄鸣讲述唐诗背后的故事时,特别注意贴近当代人的生活,语言幽默,故事选取也别具一格。比如他在介绍唐朝将领郭元振的姻缘时,就与《西游记》中八戒撞天婚相结合,让读者在阅读时脑海中不断闪现着电视画面。再如李白所作《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读者一定想不到在电影《加勒比海盗》第三部中,周润发出场时用粤语吟诵的就是这四句。黄老师在介绍诗人顾况时,用生动的文字再现了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唐伯虎作画的场面,好似读者穿越时空,亲临顾况作画现场。

翻开《唐诗里藏着故事四》边塞篇这本小书,30位诗人,122首诗篇,感受唐朝诗人开疆拓土的英勇,品尝唐将为国守边的艰辛,体会他们久戍不归的哀怨。

0 阅读:0

北京日报客户端

简介:爱北京、关注北京、读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