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跃文:永中先生

永中先生,湘西的文学朋友们:

我本来打算赶到半亩方塘,同朋友们一起谈谈自己拜读《故乡人》的心得体会。永中兄怕我半老之躯经受长途奔波之累,特意打电话不让我来了。我少了一次同朋友们相聚的机会,甚憾!

《故乡人》的每篇文章,我差不多都有幸第一时间读到。感谢永中先生的信任。我每次读他的散文,都十分感动且喜悦。书出版之后,我又原原本本重读了这些文章。有这么几点感受,向朋友们作个汇报:

一是岁月回望一往情深。本质上讲,任何文学书写都是对过往的回望,不论写诗歌、散文或小说,都是如此。因为人类的文学写作都是建立在旧经验基础上的,哪怕此时此刻的事情,一旦发生便成过往,一经书写就是历史。哪怕对未来的幻想性书写,也是基于旧经验的。永中告诉我,这次半亩方塘的读书主题就是《故乡,你好!——那年,那月的文学凝眸》。《无法完成的团聚》,永中写自己同虎雏先生的交往及情谊,读之令人动容。《杜鹃声里的记忆》写的也是永中同沈从文先生家人的交往,把沈老家风写得十分感人。故乡的人和事在永中笔下都带着湘西那方山水特有的清明、水灵、质朴,有时也有哀伤。《芭茅花》里写到的同学应锡的苦难命运,我第一次读时是泪目的,第二次读同样忍不住泪水。《嫁在河蓬的阿大》是永中写姑妈阿大的,这位勤劳善良的农村女人,一辈子过得很辛苦,却几乎意识不到自己的辛苦;一个出生不好的农村姑娘,因为嫁了个根红苗正的丈夫,便是最大的幸福了。中国普通百姓对待命运的态度竟是如此朴素和温顺,这让我莫名地感动,也有几分悲凉。永中写为阿大奔丧,一跪一拜绕灵,那场景有大悲恸!书中写过好几次生死离别,比如奶奶、九叔,每一位亲人的离去都在永中心里竖起一块碑,他不能忘记那些离去的亲人,他们都是永中生命的一部分。

二是叙事风格雅正中和。永中是进入中年以后才开始散文创作的。他的经历丰富,做过大学老师,是沈从文研究专家;做过地方官员,在工作过的地方有极好的政声;后来到省城从事媒体管理工作,很快就同省城媒体界和文学界建立了友好联系。永中是有人格魅力的人。大凡经历丰富的人写忆人忆事的散文,很难保持恰到好处的叙事姿态。或易做高人状指点人生,或易扮祥林嫂诉说苦难,或易装通达状万事皆空。但读永中先生的文章,感觉他依然是那位坐在梁上筑了燕子窝的教室里上小学低年级的学童,他仍然是那位同应锡在芭茅地里散步的少年,依然是那位第一次高考因体检不合格而未被取录的失意青年。他的散文里,关于童年、少年、青年的回忆,关于走上社会的工作经历的回忆,不管有什么曲折甚至挫折,文章底色都是温暖的、明亮的。这不是他对生活的刻意美化,而是作者本人内心总是有光明的。永中始终未失书生本色,这是十分可贵的。挖葛本来就是极辛苦的活,极易被人写对苦难岁月的控诉。但在永中的《忆葛》里,既有采葛的劳动场面描写,也有葛粉制作流程的介绍,更有对大山和土地以葛对人类恩赐的赞美。我从这篇散文读到的是劳动之美、美食之美和山川大地之美。《故乡人》里所记之事有大欢喜,有大悲苦,有春风得意,有失意迷茫,但形诸文字时都是收敛的、平和的、节制的。这是好的文学应有的品相,所谓雅正中和是也。

三是文本之外时空辽阔。《故乡人》不到15万字,应该说是一本小书。但是,我读到的却是一本大书。“语尽意远,文竟境阔”,这是本书给我很深的阅读感受。比如,永中在多篇文章中或点到为止,或含蓄暗示,写到自己的家史。虽是点滴文字,却让我对他自曾祖父辈开始,自家同外婆家的家族渊源有无限却清晰的想象,进而联想到的是中国百年历史沧桑和人事变迁。比如,很多篇什都写到四十多年前的湘西乡村,我读的时候便用自己的经历予以填充和补白,一部乡村变化史在我脑海里完整呈现。比如,永中念念不忘的村子亮坨,它是无数中国村庄的一个。任何一个亮坨都是任何一个亮坨人生命的符咒,它会伴随人一辈子。无数亮坨构成中华万水千山,无数亮坨人构成世世代代中国人。因此,亮坨很小,亮坨也很大。

祝《故乡人》半亩方塘读书分享会圆满成功!新年将至,祝永中兄和朋友们新春大吉,万事如意!

王跃文

2024年1月19日,长沙梅溪湖畔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