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赵磊
“从事非遗保护20年来,我深深感到,非遗传承的核心是人,要‘一手牵着孩子,一手扶着老人’,让非遗得到传承,让文脉得以赓续。”1月22日上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馆长郭艺现身委员通道,在回答潮新闻记者关于非遗的传承和发展的相关问题时如是说。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馆长郭艺
“我此次参会有种特別的使命感,且有异于往届的感受,我想大概源于2023年对于我来说有着特殊意义。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浙江时赋予‘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的重大使命。6月2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12月19日又召开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座谈会’,对于传統文化传承发展高度重視,不仅部署了任务,而且明确了方向。我想2024年文化遗产保护將迈入新高度,无论政府还是社会将对此抱有高度的关注和期许。”
出生于陶瓷艺术之家的郭艺,在2006年先后被杭州市、浙江省授予“工艺美术大师”的荣誉称号。如果按照这样的职业轨迹,今天她也是被保护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然而,因工作需要,郭艺从被保护者转变为保护者,也因此了解到更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苦与乐、悲与欢。因为这种经历、这种热爱、这份情怀,让她执着坚守非遗保护20年。
作为一名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者和管理者,郭艺不久前刚被推选为浙江省“最美政协人”。此次以政协委员亮相委员通道,郭艺胸前佩戴的一枚竹编胸花格外醒目。她说,这就是“传二代”的手作产品,浙江的非遗保护工作者们,正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非遗的活力,让非遗得到展示传承。
一手牵孩子,从小播下非遗保护种子
“要在青少年的心里播下非遗保护的种子。”郭艺透露,今年的省两会,她准备了两个提案,其中之一就是想把非遗保护的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之中。在郭艺看来,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应该从娃娃抓起。
浙江省非遗保护事业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目前浙江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国遗代表性传承人均居全国首位。谈及浙江的非遗,郭艺满是骄傲,如何让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精湛的技艺得到传承和发扬,她一直在努力探索。
好在,浙江的非遗有了集中展示的大舞台。去年8月底刚落成开放的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是我国首座大型区域性非遗馆,靠着全浙江的代表性传承人的支持下得以顺利开放,展出1022套非遗技艺展品,成为了当下浙江又一网红打卡地,实现“开馆即爆款、出道即出圈”。
郭艺惊喜地发现,在非遗馆参观人群中,16岁以下的青少年群体约占总人数的1/4。在非遗馆,孩子们有机会近距离了解传统文化,一些他们平日里并不多见的有着光阴印记的传统技艺,都是透着十足“国潮范儿”的珍宝。
“我工作日每天有巡馆的习惯,有次走到馆内的古戏台前,有个两岁多的小孩子就在大声啼哭。”郭艺说,当时她就问他爸爸妈妈,是不是孩子不太舒服?父母说不是的,要带他回家,孩子闹着要留在这里,他就是喜欢这个古戏台。
“我就跟孩子说没问题,你可以继续待在这里,不会让你走。小孩瞬间就安静下来了。”郭艺当时也觉得非常奇怪,一个古戏台究竟是哪里吸引到了孩子?或许,这就是非遗馆的神奇之处。“哪怕孩子们不具备深厚的知识背景,他就单纯的用眼看用耳听,就能感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我觉得这很有意义。”
这座郭艺口中所说的传统戏剧空间,被誉为馆内的“非遗之眼”。这座传统古戏台由我省古建专家黄滋设计,其技艺亮点是瓦作和木作,屋顶的鸱吻和瓦将军均采用手工制作,而木作中的榫卯藻井最为精彩,因此,传统戏剧厅上空还设置了回廊可以完整地欣赏传统古戏台的构造。施工总监许立峰和儿子特意前往山西太原的古建模型制作基地,拜访国家级传承人祁伟成,最大程度地把传统古戏台的风貌呈现出来。在建造技艺上,完整沿用浙江传统营造技艺,聘请了20余位经验极其丰富的宁海老师傅纯手工打造。这件充满浙江特色的古戏台不仅本身是个展品,平日里还会轮番展演浙江58个传统戏剧项目折子戏,尤其注重青少年的传承,专门安排了孩子们爱看的木偶戏、皮影戏,成为年轻人走进非遗的媒介。
值得一提的是,打造这座古戏台的老师傅们,平均年龄已经65岁了。他们的技艺如何传承?有不少来参观的人同样有这个疑问。“古戏台来看的年轻人特别多,真的有年轻人愿意学这个手艺。”郭艺说,有参观的年轻人跟她说,因为之前没有这个途径来了解有这么好的技艺,但是一旦年轻人看到这么好的技艺,会觉得“我们不传承,我们这一代人失职了,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非遗馆也得以成为,维系非遗技艺传承人与立志传承保护非遗技艺的年轻人之间的桥梁纽带。
现在很多人都说,传统戏剧没有传承了,因为的喜欢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太古老已经过时了。可你能想象到吗?在非遗馆内传统戏剧厅看戏的,大多是青少年。“我们馆内的戏剧厅里面,孩子们全部坐得满满的,都是自发的,这完全是颠覆了我们最初的印象。那些小朋友可以不看字幕,他们有的就是看表演者的那些一招一式,一颦一笑,他们就觉得非常精彩。当你看到小朋友那种发着光的眼神,你就知道他们是多么喜欢,多么渴望。”郭艺说,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美学,需要从孩提时代就开始接触,将我们那些最值得骄傲的传统技艺之美,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根植于下一代年轻人们的心中。
一手扶老人,非遗馆成传承人之“家”
“非遗的核心是人。”郭艺认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都植根于人们的文化情怀。省非遗馆里每一件作品背后,都凝聚着几代手艺人多年的心血和智慧。很多的展品,都是传承人无偿捐赠的,当中不乏代表性传承人的代表性作品,“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作品能放在省非遗馆,那是最高的荣誉。有代表性传承人曾对我说,省非遗馆就是他们的家,这让我非常感动。”
一方面,要根植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意识,而另一方面,就是与时间赛跑,记录非遗的传承实践。浙江省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96位,在世的还有144位,但70岁以上高龄的已占到总人数的70%。“他们是民族瑰宝的守护人,是薪火相传的接续者,我们一直在做的一项工作就是拍摄、保存,让各种活态的东西都可以被影像记录下来。”郭艺说。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们的生活状况,时刻牵动着这位非遗保护中心掌舵人的心。郭艺说,自己今年两会的另一项提案,就是关乎传承人知识产权的问题,她觉得有必要要让社会上更多的人们可以关注到。当下,市面上有不少文创产品,都是在传承人的非遗技艺基础上进行转化的,有些甚至直接是把他们的产品用作文创商品,然而传承人们的利益并未得到应有的保护。
郭艺给记者讲了一个真实案例。入选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苍南夹缬,是中国古代织物印花染色的一种特色传统手工技艺,起源于秦汉时期,盛行于唐,号称中国织物印染的活化石,古代曾用作国礼。传承人做一副夹缬的雕版,需要耗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此前就有传承人帮一个企业做夹缬雕版,最后这个企业给传承人的回报就是一双皮鞋。
“这样的情况其实不在少数,有的传承人跟我说,他的技艺被拿去做商业化应用,结果企业主给了他两瓶酒就当作是打发了。甚至有些商家在未经过传承人允许的情况下,就擅自把他们研发的手工艺作品,山寨复制后拿去卖。我觉得我们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去对传承人的利益得到更充分地保障。”
潮新闻记者在提问。
非遗馆区别于其他博物馆的特色,很大一部分也是源自它的“烟火气”,引进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驻馆进行现场展演。郭艺争取到社会公益人士的支持,专门成立了非遗保护公益基金,用来扶持代表性传承人对非遗技艺的传承实践,还会帮助代表性传承人去做相关非遗技艺的IP孵化,找网红给代表性传承人带货,为他们的非遗项目做专题展览。此外,驻馆的代表性传承人还拥有无偿使用省非遗馆内各项基础设施的“特权”,让驻馆代表性传承人有更深切的归属感。
“如果说博物馆是文化殿堂,非遗馆一定是人间烟火,它呈现了生活百态。”郭艺说,非遗保护,就是要赓续华夏文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希望全社会共同关注非遗传承,触摸非遗的匠心,感受非遗的温度。我们一定会为孩子们的文化自信点赞,为代表性传承人的文化自觉欢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