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网友发视频反映,河南焦作武陟县有20亩小麦深夜被毁坏,破坏者被人发现后弃车逃跑。
2月10日,河南省武陟县联合调查组发布情况通报称,该地块位已被专业机构认定为镉超标,正在开展土地治理,严禁种植食用农产品。个别村民违规种植小麦作物,村干部在清理过程中工作方式不当。目前,相关人员已被停职,此事正在调查处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917c2d4aa03e0a6d3985f9713ec4b79.pn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88da348cf7d125976b7f8a4bfcbcadc0.png)
村民讲述:近20亩小麦青苗突遭毁坏
2月9日,有网民发视频称,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小董乡新李庄村近20亩小麦青苗凌晨被人动用机械毁坏,被村民发现后,司机弃车而逃,引发关注。
视频画面展示,一片麦田旁停放着两辆大型机械,麦田有明显碾压翻动的迹象。视频发布者配文“大半夜搞偷袭当场被逮,故意破坏庄稼小麦20亩,司机弃车而逃”。另一视角的视频则显示,夜幕下,民警已赶到现场处置。
2月10日,新闻记者联系上了视频发布者李先生,其介绍,事发地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小董乡新李庄村,被毁的正是他和同村另一户村民两家的麦田,总面积近20亩。
李先生说,该村民家紧邻麦田,2月8日凌晨两点多,对方听到麦田里传来机械的轰鸣声,出来一看,两家的小麦青苗已经被毁,随即给他打来电话。等他到场一看,现场有两辆农用机械,一名司机已经离去,另一名司机随后也在他们眼皮下逃离,于是他们赶紧报警,民警随后到场,找到两名司机并带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0333bba72a0988120dcf724c6ad7dab.jpg)
田地里装有旋耕机的拖拉机(视频截图)
李先生介绍,2019年,当地政府称该村约1000亩基本农田土壤铅超标需要改造,以村委会的名义将土地从村民手中承包过来,转租给他人种树、高粱、玉米等,合同期是3年。合同到期后,包括他在内的7户村民收回了自己的土地,但政府又以土地中镉超标为由,不让他们种植人畜食用的作物。“自始至终都是他们口头说铅和镉超标,我们没看到过任何检测报告。”李先生说,2024年他们不忍土地荒芜,就在地里种上了小麦,不料却被人将青苗破坏。
李先生表示,小董乡政府此前曾书面回复他称,按照《武陟县重点区域受污染耕地综合整治实施意见》,将严格管控类土地集中收储改良。2019年以来,省政府确定新李庄村有972亩土地为严格管控类,不能种植粮食作物,所收储的土地由财政拨付资金补偿。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2ad7d68561a6332507272fcae5eca39.png)
地块镉超标,个别村民违规种植
2月10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联合调查组发布公告,网传“武陟县一村庄20亩麦苗被铲除”,武陟县第一时间成立联合调查组进行核实。
据调查,该地块位于小董乡新李庄村,已被专业机构认定为镉超标,正在开展土地治理,严禁种植食用农产品。个别村民违规种植小麦作物,村干部在清理过程中工作方式不当。目前,相关人员已被停职,此事正在调查处理。
镉,化学符号Cd,是一种有毒重金属。镉及镉化合物被国际癌症机构列为Ⅰ类致癌物,即对人致癌性证据充分。自然界的镉,可通过动植物的生物富集作用,最终被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吸收。镉的毒性较大,且在人体内代谢较慢,日本曾因镉中毒出现过“痛痛病”。
镉具有较强的致癌、致畸形和致突变作用,位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的12种具有全球意义的危害物质之首。重金属镉不能够在土壤中分解,更难从土壤中迁出,其特点主要有:累积性与地域性、隐蔽性与滞后性、稳定性和不可逆转性、治理难度大和成本高。
土壤镉污染的危害主要包括对土壤微生物、农作物、粮食安全的影响和通过食物链而引起人类健康的危害。
1.镉对土壤微生物的危害
镉(Cd)对土壤微生物细胞具有致突变效应,引发脱氧核糖核酸(DNA)链断裂,并可与含羧基、巯基的蛋白质分子结合,抑制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对微生物造成生态毒性。当重金属大量进入土壤时,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受到抑制,微生物群落结构被破坏,生物活性和多样性下降,进而影响农田土壤质量以及农作物生长。
2.镉对农作物的危害
健康的土壤才能生产出健康的粮食和蔬菜,造就健康的人群和健康的社会。重金属进入植物体内会产生直接的危害作用,生长在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上的农作物吸收土壤养分同时也会吸收有害重金属,进入农作物的可食用部分,镉(Cd)一方面会损伤农作物的细胞,抑制农作物的叶绿体光合作用、削弱农作物自身抗氧化能力,进而显著降低农作物产量;另一方面,农作物吸收过量的Cd会“抢占”本属于铁(Fe)、锰(Mn)、锌(Zn)等营养元素的位置,导致生产的农作物营养缺失、品质下降,严重危害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农业生产。
3.镉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镉(Cd)等重金属可与农田土壤中铁(Fe)、镁(Mg)和钾(K)等必需营养元素发生竞争等作用,农作物对营养元素吸收量减少的同时,导致其体内重金属吸收量的增加,降低农作物的品质,形成“毒大米”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农产品。
4.镉对人体的危害
“农作物—人体”的食物链传输是人体摄入重金属的重要途径,如稻米中Cd可通过口腔摄入,进入胃肠消化系统并被部分吸收(图5-6)。虽然人体主要的解毒器官肝脏与其他排毒器官(如皮肤、大肠、肾脏)可将吸收的大部分Cd排出,但过量吸收的Cd仍会被储存在脂肪、骨骼、肝脏、肌肉等人体器官与组织中,造成关节疼痛、皮肤病、肠道功能菌群紊乱、神经受损等不良症状,形成骨痛病、青光眼、阿尔茨海默病等一系列疾病。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73fd59915c6a1347d9dfab5acee1dd4.png)
健康的土壤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人居环境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近日,生态环境部会同多部门联合印发《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计划》,对下阶段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作出整体部署。
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27年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取得明显成效,同时针对工矿企业和已污染土壤设定目标,即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整改合格率达到90%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4%以上,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土壤污染防控为什么更加强调源头发力?生态环境部土壤生态环境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国际经验,土壤污染前端预防、过程管控和末端治理成本,通常呈1:10:100的指数级增长,源头防控是最佳路径。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累积性、长期性等特点,一旦污染,极难治理修复,即便经过治理,也难以恢复至原来的健康状态。加强源头防控是全面落实精准、科学、依法治污要求,全过程提高治理成效,降低治理成本的重要举措。
从当前实际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持续打好净土保卫战,全国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土壤环境质量出现基础性变化。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基本掌握土壤污染来源和规律,有效防范建设用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深入实施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但也要看到,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起步晚、历史欠账较多,源头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任务十分艰巨。
土壤是各类污染物的最终受体,既受水、气、固废等污染影响,也与有关行业的产业布局、生产工艺、管理水平等密切相关,单要素单技术治理难以达到预期,亟需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从土壤污染形成的各个环节,提出全链条系统治理举措,协同防控,统筹推进。
这份行动计划按照“防新增、去存量、控风险”的总体思路,部署了系列任务,提出了到2027年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取得明显成效的总体目标。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从四个方面发力积极推进行动计划落实。
——“治、用、养”结合,强化农用地土壤溯源整治。全面启动受污染农用地溯源,推动各县(市、区)应查尽查,分阶段应治尽治。2027年底前,受污染耕地集中的重点县(市、区)基本完成溯源。鼓励黑龙江等省份采取“以地适种”安全利用等措施加强黑土地保护。加强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和盐碱地生态环境保护。
——全链条提升,防范工矿企业新增污染。要严格重点行业企业选址,强化前端污染预防,严格重点单位监管,按照“污染不落地、落地可收集”的原则,推动重点行业实施地面防渗、管道可视、设施围堰等建设。
——全过程监管,确保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加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腾退地块、沿江1公里化工腾退地块监管,查清污染状况、采取风险管控或修复措施,严防污染扩散。探索开展钢铁等大型腾退地块分片分期风险管控和修复。查清农药原药制造、焦化行业企业腾退地块数量和污染状况。加强优先监管地块管理,有效管控高风险化工园区地下水污染风险。
——全覆盖推动,健全源头防控政策技术体系。以源头防控减轻末端治理成本,持续降低土壤资源开发利用的社会成本。以中央生态环境专项资金、污染治理中央预算内投资、特别国债等方式积极撬动社会资本,建设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等。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过去十年,城镇化进程和房地产飞速发展推动土壤污染治理修复行业蓬勃发展。2023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6.16%,已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随着城镇化进程步入“下半场”,房地产市场结构性调整压力攀升,如何以土地要素保障高质量发展成为当下各界关心的话题。
既要管“土”又要管“地”是唯一出路。管“土”,关注的是土壤的自然属性,确保土壤的理化性质、生物指标等符合人体健康或生态安全标准。管“地”,即关注地块的经济社会属性,确保这块地在已知污染的前提下,可作为资源资产,通过划拨、出让、租赁、作价出资或入股等方式供应给土地使用者,或者由土地使用双方以可接受的价格进行使用权交易。
严格做好新增用地源头预防。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战略引领和指导约束作用,探索建立多部门联合预审和用地审批一体化管理机制,从源头预防新增污染。
积极推进存量用地提质增效。加强规划选址、产业投资、生态环保、工程建设等多源数据融合和智慧选址场景应用,以用促治源头减少过度修复。探索约定土壤污染修复责任、资产折价抵押等制度创新的可行路径,劣地优用源头减少污染风险。
▌来源:生态中国网综合新华社、武陟县人民政府网站、大皖新闻、极目新闻、苏州生态环境局;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本图文不做商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