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书》
《二十四史》第十二本,是《周书》。
《周书》的作者,是令狐德棻。
《新唐书》:德棻博贯文史。
令狐兄自小就学识渊博,才学出众,早年间名气就在十里八乡传开了。
有名气是一件好事儿,但名气有时候就像是包袱,名气越大,包袱越重。
时值隋朝炀帝执政,曾经征召他到朝廷任职,不过那时节已经是隋朝末年,农民起义战火遍地,出于安全考虑,令狐德棻没有去上班。
乱世之际,每个人都要慎重的选择自己的命运,我们常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其实这是现代人的说法。
安定的社会秩序给了我们选择的权利,然而在那个封建帝制时代,许多人的命运没有选择,或者说,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生存,要么死去。
不过后来李渊起兵,令狐德棻认为李哥很有前途,于是没等李渊征召,就主动跑到李渊的帐下去上班了。
李渊称帝之前,他在李渊集团里做文书工作,李渊称帝之后,他成为了李渊的起居舍人。
(唐高祖李渊 形象)
起居舍人这个官,主要负责一天二十四小时除了皇帝拉屎和睡觉都在皇帝身边,专门记录皇帝的言行举止。
这个工作,有点玄妙。
本质上,这份工作没有实权,乃至于官阶很低,根本算不上朝廷大员,但问题在于,虽然起居舍人无权无势,但却拥有一个其它人无可比拟的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可以整天在皇帝面前晃悠。
朝廷里的官员们数以万计,从尚书大员到地方小吏,有些人终其一生都无缘一睹圣颜,而令狐德棻却可以时时刻刻出现在皇帝的眼前。
我们对那些经常出现在自己眼前的人事物,总是会有一种莫名的好感,就比如,如果你经常看电视,那么你对每天都会看到的天气预报主持人一定不会反感,男的你会觉得他是个大帅哥,女的你会感觉她是个大美女。
那么很显然,李渊对令狐德棻的印象,也是很好的。
在李渊看来,令狐德棻这个人,是个纯粹的知识分子,在自己身边待了这么多年,从来没有提过想要升职加薪的要求,而是潜心学习,一直在钻研文化工作,如果说令狐德棻对皇帝有请求的话,那么他唯一的请求,就是希望李渊可以广泛收集天下藏书,保存历朝历代以来的文化财富。
(焚书坑儒)
秦汉之际,秦始皇搞过焚书坑儒,项羽火烧过秦王宫,南北朝时期,梁元帝萧绎在江陵焚书,十多万卷经史子集付之一炬。
乱世来到,战乱一来,遭殃的不止老百姓,还有文化发展。
隋末农民起义的时候,图书大量散落,翻遍整个大明宫也找不出来几本像样的书籍,这对于文化人令狐德棻来说,是极为痛心疾首的。
在他们这样的人看来,至高的权力,丰饶的财富,都比不上一纸好诗文。
如舞者的舞,歌者的歌,剑客的剑,只要不死,就不能停止,也不能消亡。
文化承载着一个帝国,一个王朝的历史。
而历史,则是一个国家的记忆。
试问,如果文化得不到保留和传承,我们还能留下什么?
沉痛的教训我们留不住,璀璨的精神我们留不住,先人所缔造的一切辉煌和成就,我们也留不住。
作为华夏子孙,作者想来,是无比自豪的。
(回望历史)
回首过去,面对浩瀚的文化巨著,我们可以说上个三天三夜,然而一些欧洲国家回忆过去时,却只剩下一片空白,一地鸡毛。
因为他们的历史,断代了。
面对图书文化事业的空白,令狐德棻相当上火,他立刻向唐高祖李渊建议,以朝廷的名义,广泛向全天下收集图书。
有来捐书的,朝廷不让你白捐,朝廷各种赏钱,以此来鼓励百姓们的积极性。(重加钱帛)
对于收到的书籍,光是分类整理,妥善保管还不算,还要用楷书写一本新的留作备用。(增置楷书,令缮写)
相较于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李渊这个人的能力,其实比较一般。
皇帝虽然能力一般,但是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优点,那就是听人劝。
李渊大力支持令狐德棻的收书工作,所以这项计划得以实施,到太宗皇帝即位的时候,朝廷藏书已经达到了二十多万卷,而这其中,有将近一半都是令狐德棻收来的。
除了收书之外,令狐德棻另外一大成就,就是修史。
修史,在唐太宗时期是个大部头的工作,可以说是把初唐时期的文化人全都用上了。
(姚思廉 形象)
你比如,姚思廉修《梁书》和《陈书》,许敬宗修隋朝历史,李百药修《北齐书》,李淳风修《五代史志》...
令狐德棻当然也有工作,他的任务是编修《周书》。
不过很显然,相比其他作者的慢工出细活,令狐德棻的工作效率极好。
他一骑绝尘,率先写完《周书》之后又发挥余热,积极帮助其他同僚编修史书,根据不完全统计,令狐德棻极大程度的参与了《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晋书》《南史》《北史》的编修。
有些,他负责指导工作,有些,他负责纠错改错,一人硬刚八部史书,可以说,这个成就是前不见古人,以后恐怕也不会有来者了。
当然,论起代表作,还得说是令狐德棻亲自操刀的《周书》。
巧的是,作者本人正好这两天恶补《二十四史》,马马虎虎的读了一些《周书》,也算是有些理解和心得。
《周书》一共有五十卷,也就是五十章。
其中有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
(余华)
《周书》的文笔,是很简洁的,它流畅自然而干净的行文很容易让人想起中国当代作家余华。
并且,周书的内容不仅仅限于北周历史,令狐德棻还顺带记载了西魏,东魏,甚至南朝的一些历史。
王罴镇守荆州,豁出命去的精神,和士卒们同生共死的勇气,直面死亡的淋漓,在令狐德棻的笔下,可以说是活灵活现。
再比如,玉壁之战的韦孝宽,足智多谋,又古灵精怪,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如果不是令狐德棻的记载,我们恐怕就不知道历史上有这么一号人了。
同为《二十四史》之一,《周书》和其它史书,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姚思廉写《梁书》的时候,喜欢写历史的发展变化,以及人的进步和转变过程。
李百药写《北齐书》时,认为天命,或者说命运才是决定一切的关键。
许敬宗写《隋书》的时候,批评成分很多,逮住谁,看谁不顺眼,动辄就是一顿没好没歹的臭骂。
而令狐德棻的《周书》,则认为上天所带来的命运和个人的努力一样重要。
在作者来看,历史也是一种文学。
作为史书,详实的记录历史是很重要的,但出色的艺术性也是一部优秀史书不可或缺的部分。
那么,《周书》的艺术成就也许没有《史记》和《汉书》高,但它同样是一部优秀的作品。
令狐德棻病逝,是在乾封元年,公元666年。
(唐高宗李治 形象)
乾封这个年号,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
从李渊初定大唐时的纷乱,到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再到年轻的李治成为大唐的主人,令狐德棻已经经历了太多。
其实说白了,令狐德棻的一生并不传奇,也不精彩,从头看到尾,甚至有点无聊。
但无聊,才是人生的常态。
不过相比那种真正穷极无聊的生活,人生在世,能如令狐德棻一样,找到自己的爱好,实现自己的事业,也是一种幸福。
很多读者喜欢看猎奇的历史故事,喜欢看古怪的人物传奇。
皇帝多么多么昏庸,帝王多么多么变态,臣子多么多么有手段,嫔妃皇后多么多么的荒淫,王朝是多么多么的荒唐。
然而,那毕竟只是少数。
皇帝是历史长河中的大明星了吧?没有人比他们更让人注目了吧?
然而,上下不止五千年,能当上皇帝的,不过就那么四五百号人,这其中还有一半以上是那种打酱油的,没有存在感的,你看到他的画像半天都想不起来是谁的那种。
那除了皇帝,剩下的呢?
名臣,名将,奇人异事,王侯将相,才子佳人。
那除了这些呢?
也许读到这里,你无法回答我,你选择了沉默。
(令狐德棻 形象)
是啊,我们都喜欢关注宏大的历史,关注王朝的兴衰,关注那些举足轻重,能够影响历史格局的人物,就像我们在看电影,看电视剧的时候,只会被主角所吸引,谁会记得,谁又会知道龙套的名字是什么?
所以,作者把令狐德棻这平凡而普通,让人觉得有点无聊的一生写了出来,借着令狐德棻,作者想要说,我们在关注宏大的历史脉络,关注那些传奇人物时,是不是也可以偶尔驻足停留一下,看一看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呢?
石濠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虽然他们是小人物,但他们同样是历史的一部分,没有他们,历史就是不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