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包烧钱推广,用户留不住?一探“网红AI”的真正实力

科技深度解读 2025-02-27 17:13:23

黄昏时分,小王终于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工作,瘫坐在沙发上无聊地刷着抖音。

突然,一则广告吸引了他的注意:一个机器人管家帮你整理日程、生成优美文案,甚至还能和你聊天。

这款网红AI正是豆包。

广告里,这个AI似乎无所不能,小王内心毫无防备。

好奇心驱使下,他下载了豆包,期待它能在繁忙的生活中提供一丝便利。

使用后的体验却令他大失所望,广告和现实的落差宛如天壤之别。

功能上的华而不实

豆包的初体验算不上差,毕竟界面的设计明亮现代,还有那些酷炫的功能入口。

深入使用后,小王逐渐发现,这些功能并不像广告中说的那样强大。

比如,「多模态全能助手」效果完全达不到预期。

就像买了一台号称万能的料理机,实用起来却发现每个功能都不如专门的工具。

小王试着让豆包生成一些文案,但效果令人尴尬。

做广告语,它生成的句子直接把小王带回了上世纪80年代,充满了过时的土味。

一次,小王希望豆包能为他生成一些有创意的品牌slogan,但得到的几乎都是千篇一律、毫无新意的话语,更糟糕的是,有些文案在逻辑上都非常混乱。

谈到豆包的多模态功能,情况更为糟糕。

小王上传了一张夕阳下猫咪的照片,豆包竟然解释成“一只狗在吃火锅”;视频生成功能则僵硬得像PPT翻页,完全不及一般视频编辑软件生成的流畅效果。

小王忍不住感慨:所谓的多功能,真的是“缝合怪”,什么都会一点但啥都不精。

用户留存靠广告,成效令人堪忧

字节跳动为了推广豆包,几乎动用了所有能想到的宣传手段。

小王不仅在抖音上看到它的广告,甚至在西瓜视频和今日头条也频频看到豆包的身影。

广告投放金额巨大,据报数据是吓人的,几个月内投入上亿。

尽管在广告狂轰乱炸下,用户下载量迅速飙升,但用户的真实感受如何呢?

小王观察了一下豆包的用户评论区,发现吐槽声源源不断。

“被广告骗了,体验太差”、“功能太鸡肋,完全不实用”。

高赞评论大多是质疑声,豆包的好评寥寥无几。

数据显示,豆包日均新增用户数达到80万,但三日留存率却不及三成。

这意味着,仅靠广告吸引来的用户,很多人用了不到三天就放弃了。

小王不禁想:这些砸钱获取到的下载量,真的有意义吗?

对比其他AI产品

为了进一步了解豆包,小王特意对比了其他AI产品,比如ChatGPT和DeepSeek。

这一对比,差距立刻显现。

ChatGPT不仅应对自如,在代码生成、长文本处理等方面表现都非常出色。

在生产力工具方面,DeepSeek的代码生成能够直接投入使用,本地化处理也十分优秀。

同样的任务放到豆包上,却发现它的核心功能缺乏深度和准确性。

豆包的智能体定制看似有趣,实际操作起来却繁琐得让人头疼,生成的对话也机械重复。

而相对而言,其他产品在功能深度和实用性上明显胜出。

字节跳动的AI战略问题

一步一步体验下来,小王逐渐明白,字节跳动的AI战略或许存在一些根本性问题。

与其说字节跳动在做AI,不如说它在用流量思维做生意。

豆包依赖抖音的流量优势,导致产品设计更像是快消品,缺乏实际场景的深度应用。

这让小王不禁感叹:把AI当作流量生意,而不是实实在在解决用户问题的工具,真的能走得远吗?

豆包的现状或许说明了,表面上的流量繁荣,并不能掩盖技术和体验上的缺乏。

结尾:流量堆不出好产品,AI需要“真功夫”

豆包的故事,更多的是一个提醒。

小王看着那个在手机屏幕上不安分的豆包图标,心里有了新的感受。

一个产品要走得长远,靠的不是华丽的外包装和铺天盖地的广告,而是扎扎实实的用户体验和技术实力。

流量可以带来一时的热度,但无法替代真正的价值。

希望未来,我们能看到更多专注于技术本身、真正为用户谋福利的AI产品。

毕竟,AI需要的是真功夫,而不是一时的流量炒作。

小王关闭了豆包,转而在网上寻找那些默默提升产品能力的AI工具。

也许它们的广告不那么喧嚣,但却默默在用户心中建立了实实在在的好口碑。

科技的发展,终究需要扎实的根基,而不是浮华的泡沫。

0 阅读:1
科技深度解读

科技深度解读

带你把握科技脉搏,预测未来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