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距离轰轰烈烈的2008年奥运会已经过去了17年。
为了办好08年奥运,我们举全国之力进行了筹建,光是建造一个鸟巢就用了将近5年的时间,花费了34亿人民币,而当年奥运会的总投资更是高达3000亿。
虽然花费巨大,但人们还是兴致勃勃地期待奥运,喜迎奥运,日日夜夜盼望着奥运会能快点到来。
可现在,很多人都开始对奥运不太上心。在《中国经济周刊》的问卷调查中,竟然有80%的人表示,不太期望继续申奥。
奥运会明明是个举国同庆的好事,为什么人们不期望办了呢?

在理解为什么人们不期望申奥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当时,我们为啥要举全国之力举办2008年奥运会。
时间拨回到21世纪初,当时,咱们国家在经济、科技等硬实力方面,已经像火箭一样飞速提升,但在文化影响力等软实力上,在国际上依旧没得到应有的认可。
那时候西方媒体就像戴着有色眼镜,长期把中国描绘成 “封闭落后” 的模样,“东亚病夫” 的标签,就像狗皮膏药一样,怎么也撕不掉。

在这样的背景下,奥运会就像是一把能够打开这扇大门的 “万能钥匙”,成为了中国突破国际偏见的不二之选。
因为,每四年举办一次的奥运会,不仅是运动员竞技的赛场,更是各国展示国家形象、文化特色和科技实力的绝佳平台。

所以,中国希望借助奥运会这一平台,从体育、文化、科技等多个维度,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示给世界,向世界宣告:中国已经站起来了。
因为有这种信念,所以当中国成功获得 2008 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后,全国上下迅速行动起来,展开了一场规模宏大且紧张有序的筹备工作。

在申奥成功的 2001 年 12 月 13 日,北京奥运会组织委员会正式成立,标志着奥运会筹备工作进入了全新阶段。
2002年7月13日,北京市政府与北京奥组委共同制定的《北京奥运行动规划》正式公布实施,为筹备工作锚定了方向。
2003 年 12 月 24 日,国家体育场 “鸟巢” 与国家游泳中心 “水立方” 率先开工奠基,拉开了北京奥运会体育场馆建设的大幕。

为满足奥运会比赛需求,北京共建设场馆31座,其中新建12座,改扩建11 座,还有 8 座临时场馆,涉及田径、游泳、篮球等多个项目。
“鸟巢” 工程总占地面积 21 公顷,建筑面积 258,000 平方米,可容纳约 91000 名观众;“水立方” 作为主游泳馆,也是 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
除了场馆建设,北京奥组委为确保赛事顺利进行,还规划了用于赛事组织、人员培训、宣传推广等方面的充足的资金预算,总额约20多亿美元。

为办好这届奥运,从 2001 年到 2007 年,北京在城市基础设施、能源交通、水资源和城市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投资预计达 2800 亿人民币。
地铁线路的延伸、城市道路的拓宽、空气质量的改善等,不仅是为了服务奥运会,更极大地提升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推动了城市的现代化进程。
此外,从志愿者招募到安保体系的构建,中国在 2008 年奥运会的筹备过程中,还投入了大量的人力。

这些准备不仅为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坚实基础,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强大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综合国力。
那么,我们投入了那么多金钱和经历,2008年的奥运会,是否给我们带来了预期的效果呢?

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全世界再次从新认识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在亲眼目睹了北京和中国的发展后,西方媒体的态度从质疑转变为赞叹,报道中满是对中国组织能力、科技水平的高度评价。

西方媒体彻底撕下了贴在中国身上的 “封闭落后” 标签,让中国以自信、开放的形象屹立于世界舞台。
除了形象提升之外,奥运会的举办还带动了多个产业的蓬勃发展。

奥运会期间,我国旅游行业迎来井喷式增长,据统计,当时,北京接待境外游客超过 300 万人次,极大地提升了北京在国际旅游市场的知名度。
同时,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仅改善了城市的硬件环境,还创造了600万的就业机会,极大地拉动了内需。
根据官方审计结果,北京奥运会组委会总收入达到205亿元人民币,支出为193.43亿元人民币,最终实现了超过10亿元人民币的盈余。

此外,奥运会的标志性场馆如“鸟巢”和“水立方”在赛后得到了有效利用,持续举办各类大型活动和赛事,为城市创造了长期的经济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取得了圆满成功,成为奥运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但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申办奥运会的热情却呈明显下滑趋势。
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从经济角度来看,举办奥运会堪称一场 “烧钱盛宴”,北京奥运会投入 440 亿美元,高昂的成本让许多国家倍感压力。
在全球化浪潮下,社交媒体、国际展会等平台,让各国宣传自身实力的渠道日益多元,没必要将大量资金孤注一掷于奥运会。

场馆的后续利用难题,也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申办奥运会的国家心头。
例如,雅典奥运会后,众多场馆长期闲置,维护费用却居高不下,成为当地政府甩不掉的 “烫手山芋”。

即便如北京这样相对成功的案例,“鸟巢”“水立方” 等场馆,每年在维护运营上,仍需投入大量资金。
此外,如今的奥运会被政治化的倾向愈发严重,部分西方国家将奥运会作为政治博弈的工具。
比如在我国冬奥会期间,美国拜登政府宣布,不派任何外交或官方代表出席北京冬奥会,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五眼联盟”国家纷纷响应。
这些国家试图将冬奥会政治化,以所谓的“人权问题”为借口,对中国进行抹黑和施压。

新冠疫情的冲击,也让各国对举办大型活动心存顾虑。
东京奥运会被迫延期,且以空场形式举办,不仅经济损失惨重,还让人们意识到,举办大型活动面临的风险显著增加。

从现实情况来看,多国开始纷纷退出奥运会申办。
2024年和 2028 年奥运会申办时,仅有两座城市参与竞争,这一现象充分反映出全球申办热情的降温。
而中国也逐渐转向更务实的赛事选择,不再盲目追求举办大型综合赛事,而是根据自身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专业赛事。

事实证明,2008 年北京奥运花费的3000亿超值,不仅提升国际影响力,更点燃民族自信。
如今国人态度更理性,中国办赛更务实。未来奥运若破局,有望重焕生机,其经验也将照亮体育发展之路。
信息来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