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洛阳到偃师乡下提及制作红薯粉条,偃师的“小山坡”是个绕不开的名字,也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品牌。
2021年元月8日,在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我们徒步走进位于偃师市城区东、约1.5公里的北窑村,“小山坡”就在这里。
这个地方很好找,“小山坡 下粉条”的大牌子就竖立在大路边。看牌子便知道这里有三家粉条加工作坊,听声音也能判断出哪家正在忙活。我们走进了其中一家被蒸气笼罩的制作现场,看到师傅们正在操作也不便打扰,匆匆拍了照片和视频就出门到了另一家。
这家作坊显然比第一家面积大多了,所幸的是没一会功夫他们就忙完了,便有了机会向师傅请教。
我们说明了来意后,这家作坊的主人张文星师傅介绍说:他今年72岁,从小就跟着爷爷和父亲干粉坊。
大约在1930年时,他爷爷开始摸索下粉条技术,边干边学边研究,逐渐探索出一套独特的制作工艺,因为他家下的粉条粗细均匀、筋道耐煮、口感柔滑深得乡邻的推崇,进而声名远扬。不但附近村民前来加工,几十里以外的府店、大口、邙岭等乡村的村民也纷纷到此,甚至还有孟津、巩义、登封等外县的也慕名而来。
这时我发现老人变形的手指很特别,他也毫不忌讳的伸出双手,说出了令人想象不到的原因:他十四、五岁时就跟着爷爷和父亲学习下粉条,在那时没有机械助力,一切只能靠手工操作。特别是用高黏度的粉面和面相当费劲,需要用双手插进又粘又硬的面团里面揉匀确非易事,再加上漏粉条时需要长时间端着大瓢操作,天长日久的高强度作业,使得手指都受压变形!
“小车不倒只管推,尽管我都这年纪了,但我还能干得动,坚持着帮孩子们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张师傅指着手艺继承人、女婿刘师傅说道。
经过近百年历史的传承,张师傅打算下一步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使这项技术能更广泛的传播到全国各地,为更多的百姓吃上好粉条再努把力!
张文星(右)与女婿刘师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