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伊朗驻叙利亚大使馆领事部门建筑遭空袭,造成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下属“圣城旅”高级指挥官穆罕默德-礼萨·扎赫迪及其副手哈吉·拉黑米等7名成员死亡,另有12人受伤。违反《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的这一事件震惊世界,将地区局势推向更危险的境地。
以色列对袭击责任的态度一如往常,不承认、不否认。而外界普遍认为袭击为以色列所为,中东多国已在声明中明确对以色列予以谴责。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2日表示,中方谴责针对伊朗驻叙利亚使馆的袭击行为。外交机构的安全不容侵犯,叙利亚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应当得到尊重。当前中东局势动荡,我们反对任何导致局势紧张升级的行为。
默契:已被打破
现在,以色列和伊朗不直接发生冲突的默契已被打破。
自去年10月7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尽管联合国与国际社会提出各种停火方案,以色列却不断推进军事行动,双方冲突不断外溢和升级,越来越多的非国家行为体加入冲突行列中,巴以矛盾演变为以色列与伊朗领导下的“抵抗联盟”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以色列已对叙利亚境内的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发动几十轮空袭;伊朗则对以色列在伊拉克库尔德首府埃尔比勒的一处疑似摩萨德情报机构采取了精准打击。然而,总体来看,以色列和伊朗的博弈主要表现为代理人战争,以间接和迂回的方式进行,双方避免正面交锋、迎头相撞。
然而,此次袭击必然成为以伊对抗的分水岭。根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使领馆既是国家主权的象征,又是国家财产权的重要体现。因此,袭击使领馆无异于攻击一国的领土。1979年美国与伊朗关系交恶就是从美使馆人质事件开始,解救人质失败成为美国战略失败的标志。当前,以色列与伊朗从间接对抗发展到直接交锋,意味着双方冲突的升级和性质的变化,以伊军事对抗正从“1.0版”上升至“2.0版”。
以色列:铤而走险
以色列铤而走险,对伊朗驻叙利亚大使馆发动袭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近期以色列与黎巴嫩真主党冲突升级。真主党为策应哈马斯对以色列的打击,不断袭击以色列北方司令部军事设施,导致人员伤亡。以色列采取报复行动,并从黎以边境地区撤离数万名以色列平民。在内塔尼亚胡政府看来,真主党、哈马斯和也门胡塞武装都是伊朗的“触角”,即使被斩断也还会长出来;只有打击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才能做到釜底抽薪。
其次是转移国内不满情绪。巴以冲突久拖不决,以色列财政压力越来越大。去年第四季度,以色列国内生产总值萎缩近20%。近日,以色列国内爆发反政府示威游行,数千名示威者在耶路撒冷、特拉维夫和海法聚集,指责政府解救人质不力、维护国家安全能力不足,甚至要求解散政府、重新进行议会选举。以色列政府对外军事行动有助于内塔尼亚胡政府转移国内视线。
最后是阻止美国从中东抽身。3月25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4票赞成、美国弃权的投票结果,通过第2728号决议,要求斋月期间立即在巴勒斯坦加沙地带实现停火。拜登政府不顾以色列的反对,执意投弃权票,使安理会决议得以通过。以色列担心拜登政府因国内大选而选择超脱政策,故通过袭击伊朗在叙利亚的使馆,重新将美国拉回中东,迫使美国选边站。
以色列对伊朗使馆设施袭击,意味着以对外军事战略的重心正从南部的加沙地区转移到北部的黎巴嫩和叙利亚。哈马斯与以色列交火近半年来,沙特、埃及和约旦等反应温和,以色列东部和南部地区总体平静。相比之下,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叙利亚、黎巴嫩等北方力量成为反以大本营,给以色列施加的政治和军事压力不断增大。
鉴于3月底安理会通过第2728号决议敦促巴以双方立即停火,如果以色列对加沙地区的拉法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势必将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反对,也会引起美西方的不满。
在这种局势下,内塔尼亚胡政府不得不将军事行动的重心转移到北方地区,应对“抵抗联盟”从叙利亚和黎巴嫩方向构成的挑战。对伊朗驻叙利亚使馆的袭击,旨在阻止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圣城旅”与叙利亚政府和黎巴嫩真主党结成“反以军事联盟”,在战略上连成一片,压制以色列。
伊朗:消耗战略
伊朗3月份刚刚完成了议会选举和专家会议选举,保守派力量仍然牢牢控制国家机器。在伊朗看来,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以色列在国际上空前孤立,中东地区反以力量群体性崛起,以色列国内民众反对内塔尼亚胡的呼声不断高涨。
伊朗认为,在“抵抗联盟”与美以的博弈过程中,时间在“抵抗联盟”一方,随着冲突延续下去,以色列将越来越成为“众矢之的”。伊朗将采取“温水煮青蛙”的消耗战略,削弱以色列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最终迫使以色列从战略攻势转为战略守势。
针对使馆被炸,伊朗对以色列的报复行动将是综合性的。
一是大打代理人战争。伊朗将继续利用哈马斯、黎巴嫩真主党和也门胡塞武装等代理人,采取“绞索战略”,从南线、中线和北线对以色列采取骚扰式打击,迫使以色列三线作战,疲于奔命。
二是鼓励叙利亚巴沙尔政府对以色列采取军事行动。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以色列对叙利亚境内的机场、军火库、伊斯兰革命卫队指挥官办公地点和住所发动了数十轮空袭,对“圣城旅”指挥官发动了定点清除和精准打击,阻止伊朗向叙利亚投射军事武装人员和输送武器装备。但是,叙利亚巴沙尔政府采取了隐忍措施,并未对以色列采取报复行动。新形势下,不排除伊朗鼓动叙利亚政府在戈兰高地方向对以采取军事措施。
三是对以色列境外使领馆、情报机构采取破坏行动。炸馆事件发生后,以色列政府发出预警,要求驻外使领馆、文化中心、企业代表处和人员加强防备。鉴于以色列已与埃及、约旦、阿联酋和巴林等国建立外交关系,其海外防线较长,海外领事保护将面临更大压力。
美国:左右为难
尽管美国尽力撇清与炸馆事件的关联,但该突发事件无疑使美国拜登政府处于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
一方面,今年是美国大选年,拜登不希望中东牵扯美国太多精力,也不希望中东热点问题干扰美国实施的大国战略竞争。今年美国驻约旦军事基地遇袭后,美国对伊朗的报复行动只具有象征意义,体现出美伊的战略默契——双方都不希望冲突升级和局势失控。
另一方面,以色列与伊朗直接交火,将迫使美国协防以色列,反对伊朗领导下的“抵抗联盟”填补美国从叙利亚和伊拉克撤出后留下的权力真空。
总之,持续的巴以战火,已使中东陷入“冲突潮”,以色列与伊朗的矛盾更是中东地区的“定时炸弹”。作为当前中东地区最主要的一对劲敌,以色列与伊朗的矛盾愈演愈烈,使双方陷入严重的安全困境。这也充分表明传统安全观已经走到了历史尽头,以武力促和平、以军事对抗求安全加剧了中东阵营对垒,“绝对安全”变成了“绝对不安全”。
由于大国在中东安全治理理念上存在分歧,联合国在巴以冲突中未能发挥实际效果,导致人道主义危机久拖不决,中东国家人人自危,新一轮军备竞赛不断升级。任由以色列与伊朗的冲突不断发展,中东地区“黑天鹅”与“灰犀牛”事件将层出不穷。因此,只有坚持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和可持续安全,以色列和伊朗才能有效管控分歧,实现和平共处。
文/孙德刚(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责编/山羽编辑/是元不是云、子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