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称赞《哪吒2》,“BBC滤镜”没法用了?

郝思远说 2025-02-14 14:58:22

BBC称赞《哪吒2》,“BBC滤镜”没法用了?

概述与背景

极目新闻评论员石平指出,最近BBC多条关于中国的报道引起了海外网友的广泛关注。

这些报道显示,BBC在报道中国热点新闻时,开始出现了不寻常的转变。

曾经惯用的“但代价是什么呢”这样的阴阳怪气的口吻,几乎没有出现在最近的报道中。

外国网友的反应相当直白,他们表达了对BBC这种改变的不习惯感。

这让人不禁思考,BBC是否真的开始了对中国的客观报道?

BBC的“滤镜”与媒体呈现

“但代价是什么呢”,这句话曾经是BBC在报道中国时常用的表达。

它通过这种转折的方式,试图对中国的发展成果进行否定和歪曲。

这种被称为“BBC滤镜”的叙述策略,如今看起来似乎逐渐失去了效果。

BBC近期发布的一段介绍中国科技成就的视频和对电影《哪吒2》的赞扬,均未出现“但代价是什么呢”的说法。

网友们对此发出调侃,认为这句话简直是BBC的招牌,怎能不提及呢?

从这种变化来看,BBC似乎在试图重新审视中国的发展。

对于《哪吒2》,不仅承认了电影的艺术成就,还对其背后的努力与付出进行了赞扬。

社会与科技的双重进步

中国社会与科技的不断进步,让“BBC滤镜”显得愈发无力。

在2025年春节期间,中美网民在小红书上的互动展示了一个事实。

年轻一代意识到,西方媒体所描绘的美国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美好。

这使得一些人开始反思自己是否生活在舆论塑造的泡沫中。

与此同时,中国在不断优化入境政策与扩大免签国家范围的过程中,“China Travel”成为热词。

这种情况下,众多外国网友通过记录中国的真实视频内容,开展了一场理性认识中国的探索之旅。

与《哪吒2》及其他科技成就的成功相结合,让人们对“但代价是什么呢”的叙述产生了质疑。

BBC的双面角色

可以说,“BBC滤镜”的受害者不仅是中国。

在这种滤镜的影响下,一些西方人也陷入幻觉。

BBC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当谎言需要用更多谎言来掩盖时,“BBC滤镜”便难以自圆其说。

反而可能演变为一个回旋镖,对自己造成伤害。

在Quora上,关于“但代价是什么呢”的话题触动了许多网民的思考。

虽然BBC厚颜无耻地尝试正面报道中国,但这种改变背后究竟藏着什么意图?

对中国报道的多重解读

BBC简化报道中未使用“BBC滤镜”,未必是出于好意。

有观点认为,他们可能这次是在撒娇,通过正面的形象来刺激一些西方精英的情绪。

也可能是实在找不到引人关注的转折点,强行歪曲只会让他们受到反感。

对于近年来中国的腾飞与《哪吒2》的成功,BBC不得不承认其成就,这让他们陷入了僵局。

未来的思考与展望

当然,如果BBC真的能够改变思路,客观地报道中国,那是值得欢迎的好事。

然而若只是试探性地在西方刷存在感,也无需过分担忧。

尽管他们的抹黑行为在全球范围内影响了一部分人对中国的理解。

坚定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更为重要的。

只要不懈努力,当“BBC滤镜”逐渐失效之时,公众的认知自然会向真实靠拢。

结语

中国的快速发展与科技革命注定了它在国际舞台上的引人注目。

BBC最近的报道改变,或许暗示着西方媒体在面对中国时的无奈与困惑。

尽管如此,公众对于真实与客观的渴望,使得对真相的探索变得异常重要。

只要我们保持自信,继续推动改革与进步,终将迎来更为光明的未来。

在享受成就的同时,期待和坚信未来将更为美好。

0 阅读:0
郝思远说

郝思远说

郝思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