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钱,似乎成了造车新势力的标签。动辄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亏损,让人不禁疑惑:这些车企究竟是在造车,还是在烧钱?最近,小鹏汽车CEO何小鹏的一段采访,揭开了造车新势力成本控制的冰山一角。他花了整整9个月,就为了搞清楚钢材成本为何居高不下!而这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管理问题,以及一位关键人物——王凤英,她如何用“铁腕”扭转乾坤?同样是造车新势力,蔚来却深陷亏损泥潭,它能从小鹏的经历中学到什么?
何小鹏的9个月调查,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一家市值数百亿的企业,CEO竟然要亲自花这么长时间去查钢材成本?这背后反映出的,不仅仅是成本控制的问题,更是企业管理的漏洞。试想,如果连最基本的原材料成本都无法掌控,企业如何盈利?何小鹏的“较真”,恰恰说明了他对成本控制的重视,也为他日后与王凤英的合作埋下了伏笔。
王凤英是谁?她是汽车行业少有的女性高管,曾在长城汽车任职多年,被誉为“铁娘子”。她加入小鹏后,做了两件关键的事情:聚焦智能化和整顿供应链。前者确保了小鹏在技术上的领先地位,后者则从根本上解决了成本控制问题。王凤英的“铁腕”体现在她对细节的把控,她会亲自审批每一项费用,找出漏洞,并提出改进方案。她不仅关注成本的降低,更注重以更低的成本达到同样的效果,这需要对技术、材料、工艺的深刻理解。
王凤英的到来,如同给小鹏汽车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小鹏MONA M03的成功,正是她“铁腕”治理的最好证明。这款车以15万级的价格,提供了同级别罕见的高阶智能驾驶能力,迅速赢得市场认可。而小鹏P7+也凭借几乎满配的配置,在细分市场大杀四方。这些成绩的背后,离不开王凤英对成本的严格控制和对产品力的精准把握。
反观蔚来,虽然产品定位高端,用户体验也备受好评,但持续的巨额亏损却让人担忧。2023年第一季度到2024年第三季度,蔚来平均单季度亏损近55亿元,累计亏损已超过800亿!这其中,研发费用和销售、一般及行政费用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蔚来的“牛屋”战略,虽然提升了品牌形象,但也带来了高昂的运营成本。位于城市核心地带的“牛屋”,租金不菲;内部装修奢华,甚至连咖啡机都要几十万元。这些看似“高大上”的配置,实际上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蔚来卖车是赚钱的,2024年第三季度汽车毛利率为13.1%。问题在于,其他费用太高,吞噬了卖车带来的利润。研发投入固然重要,但也要考虑投入产出比。蔚来需要在保持技术领先的同时,更加注重成本控制,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何小鹏曾和蔚来CEO李斌交流过,CEO要懂供应链,并且要亲自管理。这与王凤英的理念不谋而合。或许,蔚来也需要一位像王凤英这样的“铁娘子”,来帮助企业控制成本,走出亏损泥潭。
蔚来的困境并非个例,许多造车新势力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最终实现盈利,是摆在所有造车新势力面前的难题。从长远来看,单纯依靠融资输血并非长久之计。只有建立起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提高运营效率,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控制成本并不意味着降低产品质量,而是要将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要像王凤英那样,精打细算,注重细节,以更低的成本 achieving 同样的效果。这需要企业从上到下,形成一种成本意识,并将成本控制的理念贯彻到每一个环节。
对于蔚来来说,开源节流是当务之急。在保持研发投入的同时,需要更加注重成本控制,优化运营效率。削减不必要的开支,将资源集中到核心业务上,才能确保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例如,可以考虑优化“牛屋”的布局,降低运营成本;也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原材料消耗。
此外,蔚来还可以借鉴小鹏的成功经验,加强供应链管理,降低采购成本。与供应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共同开发更具成本效益的零部件,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案。
从何小鹏的9个月调查,到王凤英的“铁腕”治理,再到蔚来的巨额亏损,我们看到了造车新势力在成本控制方面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在未来的竞争中,谁能更好地控制成本,谁就能在市场上占据更大的优势。对于蔚来来说,或许真的需要一位“王凤英”,来帮助企业扭转乾坤,走上盈利之路。
未来的汽车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不仅仅是产品技术的竞争,更是成本控制的竞争。 蔚来的高研发投入和高端定位,决定了它需要找到一条平衡发展与盈利之间的道路。 这需要精细化的运营管理,更需要从企业文化层面树立成本意识。 “牛屋”战略的调整,或许是蔚来控制成本的一个突破口,如何在维持高端品牌形象的同时,降低运营成本,是蔚来需要思考的问题。 学习小鹏的经验,找到适合自己的“王凤英”,或许是蔚来走向盈利之路的关键。 最终,谁能笑到最后,取决于谁能更好地控制成本,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这场造车新势力的“烧钱”游戏,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商业的本质——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