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央视知名主持人朱军因涉嫌性骚扰而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一事件也震动了整个社会。然而,随着真相的逐渐暴露,性骚扰的真面目浮出水面。
2018年7月26日,一位名叫“弦子”的实习生,在微博上发布了一篇名为《朱军调戏我》的长篇文章,全文控诉央视著名主持人朱军,曾于2014年主持《艺术人生》节目时对她实施了40多分钟的性骚扰行为,一时间,朱军成为了众矢之的,遭到了舆论的猛烈抨击和谴责。
公众的压力不但使朱军名声扫地,而且对其事业也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朱军这些年一直是央视的代表,他主持的《艺术人生》、《星光大道》等多个热播栏目收视率屡创历史新高。
但天降横祸,性骚扰这一事件让他一夜之间从神坛上跌到了谷底,最后被迫退出了央视,不过朱军并未保持缄默,在被指控性骚扰之后他第一时间走司法程序,争取自己最大的权益,并且委托律师起诉了玄子和散布虚假消息的网民,让他们删除有关言论以及公开道歉,给予相应的赔偿。
在审讯期间,朱军主动向法院提供证据,包括监控录像以及目击者证词,但是反观弦子,这个当事人却拿不出一丁点的证据。
那时候,社会媒体上频频爆出性骚扰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担忧。或许,弦子正是看中了其中的“商机”,才会在此时指责朱军,当然她也成功地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受害者的形象。
在这次性骚扰事件中,很多网民在愤怒与怜悯中失去理智,不去分析事件的真相,反而是跟风诋毁。
细想之下,所谓的性骚扰却疑点重重,首先就是弦子声称,当时他跟朱军两人在央视的开放式办公区域一起讨论工作事宜。
从一般意义上讲,这种环境对性骚扰是不利的,因为公共空间视野开阔,即使有什么不妥的事情很有可能会被察觉和阻止,所以弦子所描述的性骚扰场合其内在的逻辑是非常不合理的。
弦子在控诉中提及“证人”从来没有在公众面前露过面,而且她也没有拿出足够的证据来证明这个“目击者”存在。
众所周知,在性骚扰案中,证据非常重要,但是弦子并没有拿出足以证实朱军曾对其进行过性骚扰的充分证据。她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她自己的口述,以及几段含糊不清的聊天录音,但是这些都缺乏法律效力。
除此之外,弦子还在利用社会网络等多种途径进行舆论引导,这也恰恰证明她的证据根本不值一提,或者说从一开始就不存在。
当警方调查进行得更深,证据越来越多时,弦子的控诉也渐渐暴露出来问题,首先阎维文和其他“目击证人”都站了起来,对弦子所说的话进行了否定。
警察并未从朱军的衣服上找到指纹及 DNA;弦子对性骚扰的描述与现实中有许多不相符的地方,所有的证据都显示了弦子所说的不实之处。
在充分的证据面前,法庭最后做出了不偏不倚的判决:弦子的控告没有任何事实根据,构成侵害朱军名誉的行为,并且要求她向朱军公开道歉,并向其支付655000元的经济损失。
此案的宣判不但为朱军洗清冤屈,也向大众展示了司法的正义与威力,尽管法庭做出了判决,还了朱军清白,但是他受到的心理创伤和职业生涯的重创却是难以挽回的。
经过几年的打官司之路,朱军早已身心力疲,本就快要退休的年龄遇到这样有损清誉的事情也不再有回到央视继续工作的想法。
而弦子为自己的错误指控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她不但丧失了大众对她的信赖与支持,而且还因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而被判了罪。
在朱军“性骚扰”一事已成定局后,社会舆论也由最初的愤慨、谴责,逐步转变为探究其深层原因。
在弦子发出控诉的时候,网络上的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偏向弦子这个“受害者”,对朱军展开了猛烈的攻击与指责。在网络平台上,无数网民纷纷转发、留言,要求对“性骚扰者”进行严厉处罚,朱军一下子就成了全民公敌。
在弦子和朱军的“性骚扰”事件中,媒体在性骚扰事件发生的最开始为了获得更多的点击量和关注,不在乎真相,反而加以夸张渲染,使公众议论纷纷。
根据这个事件,舆论的双刃剑特性展现得淋漓尽致,一方面,它可以在极短的时间里,聚集起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促使事态迅速发酵,迅速化解。
但同时又极易受到感情的影响,导致盲目跟风,以讹传讹,给当事人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害。
在弦子和朱军的“性骚扰”事件中,法律成了伸张正义的最终屏障,从朱军提出诉讼到法院作出最后裁决,法律都坚持了程序公正与实质公正两大原则。
弦子和朱军的“性骚扰”事件,再一次说明了两性平等教育的重要意义,两性平等不仅仅体现在权利、机会和待遇方面的平等,而且还体现在观念、态度、行为上的互相尊重与平等。
性骚扰事件的发生,也给了我们深刻的反省与警示,首先我们要明白,互联网不是法律之外的地方,每个人在网上发表的言论都要遵循一定的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其次要让我们有一个清醒的头脑,有一个独立的思维,才不会被公众的言论、感情所影响。
这次的事件,不仅让我们意识到互联网上的复杂与危险,也使我们更加坚定了捍卫司法公正的信心。我们坚信,在今后的岁月中,只要我们有足够的理智以及有足够的能力去独立思考,我们就可以避免此类事件的重演,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公平、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