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被曝启动调查,长和放弃签约,交易案被叫停,美国三个字回应

袁周世界 2025-04-02 02:09:23

2025年3月,香港长和集团与美国贝莱德财团达成的228亿美元港口交易,在距离签约仅剩5天时突生变数。援引《联合早报》3月29日消息,中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被曝启动反垄断审查,长和随即宣布暂缓签约,这场原本看似普通的商业交易,瞬间演变为中美地缘政治博弈的焦点。巴拿马运河作为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的黄金水道,承载着全球6%的海运贸易量,其中21%的中国商船需经此通行。

长和集团持有的巴尔博亚港与克里斯托瓦尔港,恰扼守运河东西两端,其战略价值不言而喻。美国特朗普政府多次宣称要"夺回运河控制权",而贝莱德财团董事会中三名五角大楼前高官的特殊背景,更让这场交易蒙上浓厚的政治色彩。中国政府的担忧绝非空穴来风。若美方掌控运河港口,完全可能效仿其在苏伊士运河的操作模式,对中国商船实施歧视性收费甚至航行限制。更严峻的是,港口智能管理系统中包含的船舶数据与货物信息,一旦落入美方手中,极有可能成为其实施精准制裁的工具。中国反垄断法的适时介入,为这场博弈注入新的变量。

根据《反垄断法》第二条,境外垄断行为若对境内市场产生竞争影响,中方有权管辖。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明确指出,美国控制港口后可能形成市场支配地位,削弱中国航运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这种法律适用的"长臂管辖",与美国惯用的经济制裁手段形成鲜明对照。长和集团面临的法律困境尤为棘手。若继续推进交易,可能面临高达上年度营收10%的罚款。

若单方面终止协议,则需向美方支付巨额违约金。这种"进退维谷"的局面,正是全球化退潮期跨国资本遭遇主权国家监管的典型写照。数据显示,长和港口业务2024年净利润下降27%,仅占集团收益的9%,这种财务表现与战略价值的背离,凸显了资本逐利与国家利益的内在冲突。美国国务院用"不意外"三个字作为回应,发言人布鲁斯直言,乐见美国投资者掌控运河港口,这与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的战略一脉相承。而中国外交部则强调反对"经济胁迫",暗示可能采取反制措施。这种外交辞令的背后,是双方在关键基础设施领域的激烈争夺。

香港特首李家超的表态耐人寻味,他既强调"交易须符合法律法规",又暗示可能动用《反外国制裁法》。这种立场的微妙平衡,反映出香港在国家战略与自由港地位之间的特殊角色。值得注意的是,国务院港澳办罕见转载《大公报》批评文章,连续三次发声警示,凸显中央政府对此事的高度关注。

从张謇"实业救国"到霍英东"红色资本家",中国企业家的典范始终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而李嘉诚近年频繁出售内地资产转向欧美市场的举动,已引发"资本外逃"的争议。中国政府的多维应对策略值得关注:法律审查遏制风险,舆论监督形成压力,战略替代方案提供出路。这种"刚柔并济"的手段,既维护了国家利益,又展现了治理智慧。资本市场的反应印证了这一策略的有效性,长和系市值蒸发超780亿港元的同时,国资港口股逆势上涨,显示市场对"国家队"护盘的信心。

这场港口交易的最终走向,或将成为中美战略博弈的重要风向标。在全球化时代,没有脱离政治的纯粹商业,也没有超越主权的资本自由。当资本逐利与国家战略发生碰撞时,任何企业都必须作出符合历史潮流的选择。

0 阅读:0
袁周世界

袁周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