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古往今来,农民的命运总是与艰辛和无奈紧密相连,而当下,一斤粮食(稻谷)竟卖不过一斤水的现实,更是将农民的心酸推向了极致。
农民的劳作周期漫长且艰辛无比。每年初春,当大地还残留着丝丝寒意,他们便已躬身于田间,如虔诚的大地艺术家,开始勾勒新一年的希望画卷。耕地时,他们紧握农具,双臂青筋暴起,每一寸土地都在他们的奋力开垦下翻涌,仿佛在奏响春耕的序曲。育苗则需精心侍弄,宛如呵护襁褓中的婴儿,日夜看守,不敢有丝毫疏失。插秧时节,他们踏入冰冷的水田,弯腰如弓,双腿深陷泥泞,一步一步地倒退着,将嫩绿的秧苗精准而又迅速地插入泥土,那此起彼伏的插秧动作,恰似在大地上书写着对丰收的祈愿,这一弯腰,便是数月的持续奋战。
在炎炎烈日的无情炙烤下,田间似火炉,他们却不曾有半分退缩。除草时,他们弯腰弓背,在密不透风的稻田间穿梭,双手熟练地拔除杂草,汗水如断线的珠子,从额头滚落,滴入泥土,转瞬即逝,只留下一圈圈汗渍。施肥时,他们肩挑沉甸甸的肥料桶,在田埂上艰难行走,每一步都伴随着桶内肥料的晃动与吱呀声,随后将肥料均匀地撒向每一株庄稼,仿佛在为它们输送成长的“能量剂”。灌溉时,他们又忙着铺设水管、疏通沟渠,守在水源旁,时刻留意水流的情况,确保每一株稻苗都能畅饮“生命之水”。历经数月的风吹雨打、烈日暴晒,终于盼到了金秋时节的收获。然而,这满心期待换来的,却是市场无情的打击。
以稻谷为例,在农资成本不断上涨的今天,种植一亩水稻,种子费用大约在 100 - 150 元,化肥成本约 200 - 300 元,农药成本 50 - 100 元,再加上灌溉、机械收割等费用,总成本近千元。若按亩产 1000 - 1200 斤稻谷计算,每斤稻谷的售价却仅有 1.3 元左右,辛苦一季的利润微薄得难以维持家庭的各项开支。子女的教育费用逐年攀升,为了让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许多农民家庭省吃俭用,却依然难以负担各类补习班、兴趣班的费用,甚至连基本的学习资料都要精打细算。家人的医疗开支更是让他们不堪重负,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相对匮乏,一旦有家庭成员患病,往往需要前往县城或大城市就医,长途跋涉不说,高额的医疗费用常常使他们陷入困境。日常生活花销也在物价上涨的浪潮中日益增加,柴米油盐、衣物住行,每一项支出都让他们的生活捉襟见肘。
反观城镇居民,他们的生活境遇与农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收入方面,城镇居民大多拥有稳定的工作,每月按时领取工资或薪水,并且还有诸如奖金、投资收益等多元化的收入来源。据统计,2023 年我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达 114029 元,而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仅约 21691 元。在生活环境上,他们享受着便捷的购物环境,无论是大型商场还是便利店,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娱乐设施也十分丰富,电影院、剧院、健身房等场所为他们提供了多样化的休闲选择。教育资源更是优质且充足,城市里的学校师资力量雄厚,从幼儿园到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普遍较高,重点学校的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往往超过 90%,同时还有各种各样的特长培训班和课外辅导机构,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医疗条件也相当优越,城市里大型医院众多,医疗设备先进,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数可达 10 人以上,居民生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农民始终是社会中最淳朴、最善良的群体。他们默默耕耘在土地上,用自己的双手为全社会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粮食,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们所求甚少,仅仅希望自己的辛勤劳动能够得到公正的回报,让付出与收获成正比。然而,现实却总是事与愿违,粮食价格的低迷,使得他们在社会经济的浪潮中逐渐处于弱势地位,与城镇居民之间的差距也越拉越大。
这种差距如果持续扩大,将会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会受到极大打击,当他们发现辛苦劳作无法换来相应的报酬时,可能会选择放弃耕种,导致土地抛荒现象日益严重,进而造成农业减产。而农业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农业减产必然会威胁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政府必须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让农民在销售环节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增加农业补贴,直接补给农民,以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严格控制农资价格上涨,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同时,还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交通、水电等条件,为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提供便利。在教育和医疗方面,加大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师资水平和教学设施,完善农村医疗体系,让农民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社会各界也应当积极行动起来,给予农民更多的关注与尊重。倡导公平消费,珍惜每一粒粮食,杜绝浪费现象。媒体可以加大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农民的不易,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农民、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企业也可以通过与农村开展合作项目,帮助农民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只有通过政府、社会各界和农民自身的共同努力,才能慰藉农民那颗受伤的心,让他们重新燃起对土地的热爱与信心。让农业这片广阔天地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为国家的繁荣稳定筑牢坚实的根基,确保农民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不再被边缘化,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